资源描述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模拟试卷B卷含答案
单选题(共600题)
1、对于小学生正式群体而言,其内部成员间在价值上保持较高的( ),而非正式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较多的()。
A.同质性差异性
B.一致性差异性
C.一致性独立性
D.同质性独立性
【答案】 B
2、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
A.1岁左右
B.3岁左右
C.6岁左右
D.9岁左右
【答案】 B
3、学生集体是否有健康的( )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A.活动
B.集体舆论
C.干部队伍
D.共同目标
【答案】 B
4、对小学生而言,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和记忆,对教材中的重点部分应进行()
A.摘录和画线
B.分析和写标题
C.分析和列提纲
D.做笔记
【答案】 A
5、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这种研究方法是( )。
A.教育叙事研究
B.作品分析法
C.教育行动研究
D.历史法
【答案】 C
6、为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足,把大班上课、小组谈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特朗普制
B.文纳特卡制
C.道尔顿制
D.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答案】 A
7、在班级管理中,评价一个班级好坏的重要依据是()
A.优秀班干部
B.负责的班主任
C.班级成员融洽
D.良好的班风
【答案】 D
8、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
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答案】 C
9、当学生安静下来时,就允许他离开禁闭室。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答案】 B
10、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答案】 B
11、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答案】 D
12、在课程内容组织过程中,应考虑( )。
A.逻辑顺序
B.心理顺序
C.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D.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
【答案】 C
13、在英文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字典。这体现了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答案】 B
14、班级目标管理是由( )提出的。
A.埃拉斯莫斯
B.德鲁克
C.马卡连柯
D.舒尔茨
【答案】 B
15、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答案】 A
16、{pz_填空}center has been set up to give{pz_填空}on scientific farming for the nearby farmers.()
A.An information;advice
B.Information ;advice
C.An information;advices
D.Information;advices
【答案】 A
17、以下哪条不属于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A.尊重与理解学生
B.学生主体性原则
C.个别化对待原则
D.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原则
【答案】 D
18、班杜拉认为在学生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
A.效能期待
B.替代强化
C.观察学习
D.归因方式
【答案】 C
19、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 )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时应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材料的呈现形式、小学生的基础知识等。
A.教学方法
B.教学目标
C.教学评价
D.教学策略
【答案】 B
20、 ( )能够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但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潜在课程
【答案】 B
21、盲人的触觉、听觉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 C
22、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A.使用国家课程统一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以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答案】 C
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锻炼法
C.陶冶法
D.榜样法
【答案】 D
24、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
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审美需要
【答案】 D
25、小学生既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想被老师惩罚,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答案】 B
26、小学生卫生保健的内容包括个人卫生保健、环境卫生保健、合理的作息制度和()
A.教学卫生保健
B.用脑卫生保健
C.用眼卫生保健
D.合理饮食
【答案】 A
27、下列能的转化中,属于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
A.植物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B.电动机带动水泵抽水
C.摩擦生热
D.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
【答案】 D
28、教师通过记录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来研究攻击和性别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是()。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答案】 D
29、 以下不属于小学教育特点的是( )。
A.基础性
B.义务性
C.全面性
D.专业性
【答案】 D
30、以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进行鉴定、分类与诊断的过程称为()
A.心理治疗
B.心理评估
C.心理咨询
D.心理卫生
【答案】 B
31、 俗话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反映的现代教育特点是( )。
A.全民化
B.民主化
C.现代化
D.终身化
【答案】 D
32、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一种(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 A
33、 4岁的男孩小石认为空气没有重量,但经过科学演示后他知道自己错了。他现在认为,空气是有重量的。从迁移的角度来说,这一理解的变化属于( )。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一般迁移
【答案】 B
34、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答案】 C
35、在考试中遇到了之前练习过的题型,属于(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近迁移
D.远迁移
【答案】 C
3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C.若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它必然静止
D.彼此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不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答案】 B
37、 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从德育方法来讲,这里强调的是一种( )。
A.说服教育
B.情感陶冶
C.榜样示范
D.实际锻炼
【答案】 B
38、 张老师用一套试卷对程度相当的两个平行班进行了测试,学生的成绩基本一致,这说明该试卷具有较好(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 A
39、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需要在一定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D.儿童现有水平与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答案】 D
40、以下不属于儿童常见传染病的是()。
A.流行性感冒
B.额窦炎
C.沙眼
D.病毒性肝炎
【答案】 B
41、需要层次理论是( )心理学在动机领域的体现,其代表人物是( )。
A.人本主义:马斯洛
B.行为主义;班杜拉
C.认知主义:苛勒
D.人本主义;维纳
【答案】 A
42、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
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
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
【答案】 C
43、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結构中,地方课程与囯家课程在地位上具有( )
A.平等性
B.层次性
C.辅助性
D.从属性
【答案】 B
44、小刚期中考试不理想,父母答应如果期末考试能考好,就给他买电脑,于是小刚刻苦地学习,期末考试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学习动机理论来看,这属于()
A.直接近景性动机
B.直接远景性动机
C.间接远景性动机
D.间接近景性动机
【答案】 D
45、为了使小学生掌握知识,除了要求学生认真听,还要自己动手做。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为了发挥多种感知系统调节作用
B.为吸引学生注意力
C.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为了及时给予强化反馈
【答案】 A
46、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若要求学生完成较容易的学习任务,教师的学习动机强度控制在( )。
A.较高水平
B.较低水平
C.中等水平
D.任意水平
【答案】 A
47、 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答案】 B
48、刘老师是学校的模范教师,她在上每一堂课之前总会先和同学进行交流,了解大家的学习准备情况,然后才会设计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体现了刘老师遵循了教育过程中( )。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
C.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答案】 C
49、一名熟练的汽车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一面观察道路的情况,一面操纵方向盘,这种现象属于注意的( )。
A.预定
B.转移
C.分配
D.集中
【答案】 C
50、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或获取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答案】 B
51、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答案】 B
52、“隋绪反应慢、能自我控制”属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 )
A.抑郁质
B.黏液质
C.胆汁质
D.多血质
【答案】 B
53、下列关于复式教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复式教学可以在同一年级内进行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
C.复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答案】 C
54、(2020年真题)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宗迪恩会议上提出:“每一个人一无论他是儿童、青年还是成人一都应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这是提倡教育应具有( )。
A.全面性
B.全民性
C.基础性
D.义务性
【答案】 B
55、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主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思想性原则
【答案】 B
56、沈从文小时候经常逃学,而且长时间对老师的批评、斥责非常抵触,但是他的一位姓毛的小学老师利用校园里的一棵楠树激发了他的进取心,沈从文最终成了杰出的作家。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发展的( )。
A.普遍性
B.现实性
C.可塑性
D.差异性
【答案】 C
57、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增加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特点。
A.主体性
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答案】 C
58、教学目标与任务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技能、技巧性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是()。
A.陶治法
B.讨论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
【答案】 C
59、 为避免暂时的信息提取失败,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这种做法依据的记忆理论是( )。
A.提取失败说
B.消退说
C.动机说
D.同化说
【答案】 A
60、在学生掌握了“蔬菜”后,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答案】 B
61、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二个月喊爸”这一说法所体现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
A.稳定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体差异性
【答案】 B
62、( )是教育最古老、最基本的核心。
A.教学工作
B.教学方法
C.教学组织
D.教学策略
【答案】 B
63、教师让学生“即兴回答问题”,这是调动学生的()。
A.直觉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逻辑思维
【答案】 A
64、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的阶段属于( )。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 D
65、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品德发展问题的心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班杜拉
【答案】 A
66、 老师当众高度赞誉某学生的助人行为,随后班上出现了更多互帮互助现象,这是一种( )。
A.负强化
B.直接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答案】 C
6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感觉适应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答案】 A
68、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这体现的课程组织形式是( )
A.逻辑组织
B.直线式组织
C.心理组织
D.纵向组织
【答案】 B
69、在小学课外活动中,学生摄影小组举办的摄影作品大赛属于( )。
A.游戏活动
B.学科活动
C.科技活动
D.文学艺术活动
【答案】 D
70、个别小学生出现打架、偷窃和撒谎等行为属于( )。
A.情绪冲动
B.性格障碍
C.情绪适应困难
D.行为障碍
【答案】 D
71、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A.谈话法
B.讨论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答案】 A
72、 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过程评价模式
D.成果评价模式
【答案】 B
73、在教育活动中,构建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是(?)。
A.学生
B.家长
C.教师
D.文学艺术活动
【答案】 C
74、巴班斯基认为,应该把教学看作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设计教学。这一教学理论称为
A.款学环境最优化
B.教学內容最优化
C.教学过程最优化
D.款学方法最优化
【答案】 C
75、学习了《坐井观天》一颗,学生学会“信、抬、蛙、答”等生字,理解并熟记“无边无际。坐井观天”等词。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这主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认知有实践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答案】 A
76、 高老师是一名青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效果,除学校统一举行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外,他还会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研究性评价
【答案】 A
77、对于孩子的无理哭闹,家长不予理睬,采取的是( )方法。
A.强化
B.惩罚
C.关注
D.消退
【答案】 D
78、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
A.认识活动
B.智育活动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
【答案】 A
79、 在德育工作中,要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建立“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这主要遵循的德育原则是( )。
A.导向性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答案】 C
80、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小学生身体发育特征的是( )。
A.脑细胞分化基本完成
B.骨骼逐渐骨化,肌肉力量较强
C.生殖器官发育,性激素增加
D.心跳速度减慢,呼吸力量增强
【答案】 B
81、萌芽于16世纪,兴起于17世纪,经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特朗普制
B.分组教学制
C.班级授课制
D.道尔顿制
【答案】 C
82、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 )
A.基础
B.条件
C.途径
D.出发点
【答案】 A
83、 下列不属于教案的类型的是( )
A.新授课教案
B.复习课教案
C.实验课教案
D.总结课教案
【答案】 D
84、某学生既想参加英语脱口秀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别人嘲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 C
85、在课程内容组织过程中,应考虑( )。
A.逻辑顺序
B.心理顺序
C.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D.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
【答案】 C
86、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 )。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答案】 A
87、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答案】 A
88、根据教学评价的参照指标,可分为( )
A.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B.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答案】 D
8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个别辅导
D.布置作业
【答案】 B
90、某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人物描写方法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眼中妈妈的形象。通过写作,学生体会到妈妈温暖的爱和细致的呵护,学生展现出对母亲的依赖和信任,也更尊重和理解自己的母亲。这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答案】 D
91、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属于(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答案】 C
92、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及其结果的( )。
A.客观描述
B.主观判断
C.主观臆想
D.主观描述
【答案】 A
93、提出“ 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
A.康德
B.洛克
C.卢梭
D.杜威
【答案】 B
94、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错误的是( )。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D.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答案】 C
95、小学生在背诵一篇较长课文时,往往中间部分比开头和末尾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其记忆受到了( )。
A.前摄抑制
B.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C.倒摄抑制
D.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答案】 B
96、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 )。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答案】 B
97、根据《基础教育课理论》,我国小学现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改革并设科学、艺术等综合课程,这体现了课程结构具有( )
A.综合性
B.均衡性
C.选择性
D.时代性
【答案】 A
98、 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 )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C.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D.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答案】 A
99、“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的( )。
A.广阔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逻辑性
【答案】 C
100、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及时测评与反馈。这种教学评价被称为()
A.诊断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 D
10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的角色是( )。
A.知识的灌输者
B.父母的代言人
C.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D.学生生活的照看人
【答案】 C
102、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直觉
B.错觉
C.幻觉
D.联觉
【答案】 D
103、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
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
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答案】 B
104、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规范和质量要求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案
D.教科书
【答案】 B
105、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 )。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答案】 C
106、 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答案】 B
107、班级目标管理的提出者是( )
A.埃拉斯莫斯
B.泰勒
C.德鲁克
D.舒尔茨
【答案】 C
108、智力以()为核心。
A.注意力
B.观察力
C.记忆力
D.思维力
【答案】 D
109、小军因喜欢班主任王老师,所以喜欢她的课和她组织的各种活动。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泛化
B.强化
C.分化
D.消退
【答案】 A
110、小学数学运算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讲解
B.观察
C.练习
D.示范
【答案】 C
111、阿特金森对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追求成功者与害怕失败者相比,更倾向于选择。
A.比较难的任务
B.非常难的任务
C.非常容易的任务
D.难度适中的任务
【答案】 D
11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标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代表作(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爱弥儿》
D.《教育学讲授纲要》
【答案】 A
113、人们在原先学习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心理准备状态是()
A.迁移
B.变式
C.定势
D.原型启发
【答案】 C
114、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是( )。
A.《大教学论》
B.《理想国》
C.《学记》
D.《论语》
【答案】 C
115、李明上课不敢发言。一旦他在课上发言,王老师就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李明的胆怯心理得到很大改善。王老师对李明进行心理辅导时运用的方法是()。
A.强化法
B.示范法
C.惩罚法
D.暂时隔离法
【答案】 A
116、 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教师常用的反思方法?( )
A.详细描述
B.写反思日记
C.交流讨论
D.行为模仿
【答案】 D
117、 通过儿童的日记、作文、绘画、各种作业等的分析以了解儿童的研究方法是( )。
A.作品分析法
B.文献分析法
C.行为分析法
D.调查分析法
【答案】 A
118、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较大的强制性,与此相对的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较大的( )
A.灵活性
B.自愿性
C.自主性
D.实践性
【答案】 B
119、 在下列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中,不属于行为疗法的是(??)
A.强化法
B.暂时隔离法
C.系统脱敏法
D.合理情绪疗法
【答案】 D
120、( )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成长。
A.科顿
B.波斯纳
C.布鲁纳
D.布鲁巴奇
【答案】 B
121、皮亚杰认为,()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A.9岁
B.10岁
C.11岁
D.12岁
【答案】 B
122、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将教师的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下面不属于教师的成长阶段的是(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自我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答案】 B
123、 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是( )。
A.1918年出版的《课程》
B.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1918年出版的《长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D.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答案】 A
124、下列对于课程定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课程是学科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设计
【答案】 D
125、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 )。
A.教材
B.情境
C.生存
D.学生
【答案】 D
126、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是( )
A.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
B.有符号功能思维
C.获得“守恒”概念
D.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 D
127、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数学的实地测算、生物的植物培养和动物饲养。这属于哪一种教学方法( )
A.实验法
B.参观法
C.演示法
D.实习作业法
【答案】 D
128、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 )。
A.作出分析
B.作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作出决策
【答案】 D
129、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
A.重要途径
B.重要方式
C.重要手段
D.重要过程
【答案】 B
130、我国学者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A.言语信息的学习
B.认知策略的学习
C.接受学习
D.行为规范的学习
【答案】 D
131、反映测验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指的是测量工具的(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 B
132、小学英语课堂唱英语歌,应要求( )
A.曲调正确
B.结合学生生活
C.唱得有情感
D.重在唱会歌词,产生背诵英语材料的作用
【答案】 D
133、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两难故事中,包含的矛盾冲突情境体现于( )
A.道德价值
B.道德认知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答案】 B
134、李老师关心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如何能通过自己的授课提高学生的成绩,这说明李老师处于( )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生存阶段
D.关注自我感受阶段
【答案】 A
135、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和选士制度的思想家是( )。
A.王充
B.郑玄
C.董仲舒
D.杨雄
【答案】 C
136、 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是( )。
A.加涅
B.罗森塔尔
C.戴尔
D.波斯纳
【答案】 D
137、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予生产劳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劳结合,教育科学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这一观点是( )的认识。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制度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答案】 D
138、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 )。
A.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曰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答案】 A
139、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答案】 D
140、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智育与体育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 D
141、小学生既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想被老师惩罚,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答案】 B
142、电视新闻经常播放表彰各种见义勇为的好市民的现场报道.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情感陶冶法
【答案】 A
143、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这体现了德育的()
A.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导向性原则
【答案】 C
144、20世纪20年代,抱着教育救国思想,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提出实践生活教育理论,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的教育家是( )。
A.鲁迅
B.徐特立
C.陶行知
D.梁启超
【答案】 C
145、1994年******同志为少先队题词:“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五自”所体现的是少先队活动的()。
A.组织性
B.自主性
C.趣味性
D.创造性
【答案】 B
146、 课程是“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A.斯宾塞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答案】 A
147、 测验法、调查法和观察法是评价时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关于它们的阐述最恰当的是( )。
A.测验法适宜于收集认知类目标和学习成绩资料
B.收集资料时,测验法比调查法和观察法要方便和实用
C.调查法适宜于收集技能类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
D.观察法适宜于收集情感类目标的资料
【答案】 A
148、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墨子
【答案】 C
149、迁移的经验类化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桑代克
B.苛勒
C.奥苏伯尔
D.贾德
【答案】 D
150、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答案】 B
151、各类研究方法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是( )
A.观察研究法
B.实验研究法
C.调查研究法
D.行动研究法
【答案】 B
152、“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属于( )。
A.形象记忆
B.动作记忆
C.情绪记忆
D.逻辑记忆
【答案】 A
153、提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是( )
A.加涅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答案】 C
154、教育专著、论文、文集、教育家评传等属于( )。
A.工具性文献
B.理论性文献
C.经验性文献
D.事实性文献
【答案】 B
155、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 )。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