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唯嘉 文档编号:10016204 上传时间:2025-04-17 格式:DOCX 页数:326 大小:22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6页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 单选题(共600题) 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精心创设导语,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畅谈.尽量发挥 B.这是精彩的火花,思维碰撞从这里开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的表现与思维是独立的.学生的学习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的 C.一味肯定,欠缺分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幼稚、荒唐的想法,要严肃否定、及时指正,并提出正确解读 D.在这段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表现突出.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答案】 C 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内容的一项是( )。 A.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B.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答案】 B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借文学大师的评价,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它的特别之处,为学生的品味鉴赏设置了方向 B.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并借此让学生把思考点集中到对王国维看法的评析上 C.教师将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剖析出来,呈现给学生,然后提问,再引领学生去思索。这就让教师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和学生形成了垂直性互动 D.三个学生都对王国维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的过程。学生1概括出了“压抑、凄凉”,学生2琢磨出了“惆怅和悲怆”,表述方式不同,可是殊途同归——情感可以说完全一致 【答案】 B 4、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白发三千丈”一句所运用的夸张修辞手法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修辞手法的作用,拟找出类似句子举一反三。下列适合的是( )。 A.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案】 A 5、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物理学家的教学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重视精神科学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B.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C.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D.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答案】 C 6、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举例总结文言词汇中“通假字”的用法。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B.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C.为长者折枝(《齐桓晋文之事》) D.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 D 7、阅读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教学设计(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教师组织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展示课余时间搜集的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资料。 A.搜集、展示与交流环节的开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培养其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B.展示交流阶段是体验获得新知、克服困难及品味快乐的过程,学生能够增加知识储备,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C.教师在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搜集材料的展示和分享环节中占据主导地位 D.展示交流阶段过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参与和指导作用,对此次学习活动的过程、作用和收获进行总结与评价 【答案】 C 8、阅读《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 B.从文章题目人手。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C.以旧引新,自然过渡,激起学生好奇心 D.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课文内容打下情感基础 【答案】 C 9、依据语文新课标的表述,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B.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C.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背诵,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D.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答案】 C 1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思考·领悟 D.发现·创新 【答案】 A 11、阅读以下《滕王阁序》的备课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B.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C.设计难点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 D.诗文阅读重点在于整体感悟、体会艺术效果 【答案】 B 12、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13、教师在讲解鲁迅的《故乡》一文时,要求学生回忆《呐喊》中的人物形象,以下不正确的是( ) A.阿Q B.祥林嫂 C.孔乙己 D.华老栓 【答案】 B 14、阅读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教学设计(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教师组织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展示课余时间搜集的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资料。 A.搜集、展示与交流环节的开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培养其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B.展示交流阶段是体验获得新知、克服困难及品味快乐的过程,学生能够增加知识储备,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C.教师在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搜集材料的展示和分享环节中占据主导地位 D.展示交流阶段过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参与和指导作用,对此次学习活动的过程、作用和收获进行总结与评价 【答案】 C 15、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对文中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作了具体阐述,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海燕”象征无畏无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B.“大海”象征扼杀革命的反动势力 C.“太阳”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生活 D.“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势力的革命风暴 【答案】 B 16、学习文言课文时,学生对其中一些句子的特殊结构很感兴趣,教师借机为学生讲解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为帮助学生加深对特殊句式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归纳相同的文言句式。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为降虏于蛮夷 B.夫晋,何厌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沛公安在 【答案】 A 17、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A.课后练习的设计有它的必要性和目的性,随意改变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连贯性 B.学生在这些讨论中,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这篇课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C.教师的练习比教材中的更有深度和思辨性 D.讨论问题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 【答案】 A 18、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陈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 B.陈老师的做法关注学生在新闻阅读过程中精神的活动和生命的活动 C.张老师把新闻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子,把阅读文本作为解释和印证新闻写作的范本,这种做法比较好 D.陈老师这样处理语言教学更实在 【答案】 C 19、学习《囚绿记》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内涵?教师提问后,教室内很安静,没有学生回答此问题。教师继而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又为何“怀绿”?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讨论。最终总结出文章内涵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下列针对教师以上教学行为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教师在首次提问无人回答后,应对学生行为及时做出正面评价,以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教师之后所提的三个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控,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 C.后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理解文意 D.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讨论,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适度的引导作用 【答案】 A 20、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上课前先播放了一段腰鼓舞蹈,在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时,自然地导入新课。对该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方式,下列评价不恰当的是()。 A.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 B.多媒体的使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给学生提供教学信息 C.多媒体会占据课堂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D.多媒体可以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有所弥补,激发学生兴趣 【答案】 C 21、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A.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 B.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C.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 D.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答案】 B 22、古代诗词阅读课上,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象,列举了以下示例,并请学生找出“琵琶”意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句子。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拨断琵琶索(苏轼《菩萨蛮·述古席上》)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D.谁抱琵琶凉月里,为君弹作断肠声(周砥《次韵发齐门》) 【答案】 A 23、《鸿门宴》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有一道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对这一题目设置分析不正确的是的( ) A.借助读后感,学生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B.重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C.学习活动设计能够引领学生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 D.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答案】 B 24、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课文《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 A.两个教学目标准确契合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 B.目标一准确切入了诗歌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诗歌的准确理解 C.目标二关涉了《再别康桥》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法,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生体悟诗歌方法与策略的学习 D.学生能力、已有积累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是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位教师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即综合体现了三者的分析 【答案】 C 25、阅读《变色龙》的课堂小结环节的教学实录,按要求回答问题。 A.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迁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B.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了有机联系,将读和说两种能力要求合理整合,将课堂知识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 C.反复提到“和原文衔接”“和原文一致”“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等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D.教师通过教学小结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既巩固了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答案】 C 26、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欲信大义于天下”中“信”用法相同的句子,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C.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D.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答案】 B 27、新学期伊始,语文教师借秋景渐浓,顺势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词,下列学生回答不符合要求的是( )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答案】 B 28、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 A.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 B.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 C.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D.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答案】 B 29、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经典琵琶演奏曲《霓裳》,在音乐声中说:“在自居易时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请大家随着这琵琶声走进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然后,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该诗情感浓厚、意蕴丰富,适合运用情境导入 B.教师用琵琶曲来渲染氛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C.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凄冷的氛围 D.导入能成功引出课题,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 【答案】 C 30、教授《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上”“下”的用法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词作状语”这种句法形式,特举例说明。下列举例不合适的是( )。 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D.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答案】 B 31、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 B.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C.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D.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加积累 【答案】 D 32、教师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讲到“负荆请罪”的来源,并让学生收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 )。 A.卧薪尝胆 B.曲高和寡 C.物换星移 D.夜郎自大 【答案】 C 33、某选修教材编排有“《论语》与《孟子》”单元,教师准备重点讲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理解曾皙志向的实质和四子志向之间的关系为重点;《齐桓晋文之事》以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感知孟子为重点;其他内容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以此完成对“孔孟专题”的教学。该教学设计没有体现出( )。 A.引导学生学习文化探究的方法 B.以点带面,开展专题式教学 C.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D.重视实践活动,发展探究能力 【答案】 D 34、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某专题设置了《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两篇文章,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小说与戏剧 B.诗歌与散文 C.新闻与传记 D.语言文字运用 【答案】 C 35、在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某教师说自己在教学《听听那冷雨》时遇到如下几个困难: A.查找重点词汇,了解其用法 B.预习至关重要,要求学生课前熟读课文 C.课前了解作者的生平介绍,理解文章的社会背景、历史现状 D.这篇课文是节选,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全文的内容 【答案】 A 36、期末复习课上,教师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而”的用法的掌握情况。下列各句中与“足肤皲裂而不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是( )。 A.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 C.久而乃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答案】 A 37、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时的教学结束语,回答问题。 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 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增加知识储备 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答案】 A 38、阅渎一位教师对课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分析,按要求答题。 A.符合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要求 B.该教师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C.该教师准确把握了散文教学的重难点 D.该教师脱离了对文本的解读 【答案】 D 39、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教师将教学重点之一设置为“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对于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过度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治性 B.合理地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C.这一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政治背景不熟悉的特点 D.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演讲的深远意义 【答案】 A 40、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教师对其中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建议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其中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A.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B.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精读 C.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D.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答案】 B 41、教师导读名著《水浒传》时,为帮助学生区分记忆小说当中众多的人物及其诨名,举出其中的一段话:“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教师请学生回答红旗后面所书分别对应哪两位首领的诨名。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 A.晁盖、卢俊义 B.卢俊义、史进 C.林冲、宋江 D.宋江、卢俊义 【答案】 D 42、阅读下面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模式 B.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应“以读代讲” C.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 D.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感悟鉴赏 【答案】 D 43、教学选修“文化论著选读”系列之《(论语)选读》时,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该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符合新课标对选修课系列专题目标的总体要求 B.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 C.教学目标设计缺少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明确设定 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答案】 C 44、教学《<孟子>选读》,教师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供学生选择。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 A.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B.教师意在增加阅读训练强度 C.教师重视学生学以致用 D.教师追求作业设计新颖别致 【答案】 A 45、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 ) A.练习系统 B.知识系统 C.选文系统 D.助读系统 【答案】 D 46、阅读《爱莲说》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A.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民主”是将思考权和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 B.大多数人都能够根据文本分析得出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不用再带着学生去理解分析 C.通过不同的角度概括莲花的美德,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D.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答案】 B 47、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答案】 B 48、某教师选择曹禺的《北京人》开设校本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新闻与传记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B 49、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活动任务”四个字体现了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的教学思想 B.诗歌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故这里应把朗读权交给学生,教师示范容易限制学生的创造性理解 C.让学生“学一学”“改一改”.既体现了教师的自信.又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D.在学生朗读后.以学生的“问题”和“感受”切入文本,符合学习规律,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答案】 B 50、某教师在教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时,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进行教学,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根据所有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了解有关媒介对人4J"J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归纳分析,形成学习成果 B.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态度 C.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有关跨媒介的普及性著作进行研习。通过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的阅读,或参观展览等途径,了解跨媒介的特点 D.通过实例分析,研讨多种媒介信息存储、呈现与传递的特点,分析合理选择、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对表现主题、传递信息、促进交往所产生的影响,加以总结,形成结论 【答案】 A 51、阅读下面一段《社戏》的教学实录,回答下面的问题。 A.讨论法 B.点评法 C.练习法 D.问答法 【答案】 D 52、阅读《木兰诗》教学实录导入语,按要求答题。 A.播放视频、讲故事的导入形式,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B.播放相关豫剧曲目,学生可以初步感知木兰的形象 C.课堂上播放视频、讲故事,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D.讲述北朝战乱的时代背景,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答案】 C 53、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 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答案】 B 54、教师讲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列举蕴含哲理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答案】 D 5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 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答案】 A 56、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进行他的教学设计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能使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 B.阅读是学生对诗歌的认知、理解和应用的复杂心智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C.阅读能力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居基础位置,提倡多种阅读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等。但学生试读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使朗读没有针对性。 D.留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能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答案】 C 57、教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课时,先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放映了电视剧《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片段。下列对该教师行为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在课堂上放映电视剧片段,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B.视频片段带来的直观体验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人物形象 C.观看电视剧片段有利于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与故事情节 D.在课堂上放映电视剧片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答案】 A 58、在古代文学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文化常识知识。下列选项中,学生的总结错误的是(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指明月 B.“庆祝弄璋之喜”意思是庆祝生了个男孩儿 C.“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是长度单位,一仞约为一个成年人的身高 D.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指的是黄河 【答案】 D 59、阅读《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字词,把握诗歌内容的深层含义 B.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C.引导学生概括词作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D.引导学生建立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精神 【答案】 B 60、在学习完《丑小鸭》一课后,学生对这种寓有哲理性的童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进行阅读.以下教师的推荐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海的女儿》 B.《卖火柴的小女孩》 C.《农夫和蛇》 D.《小海蒂》 【答案】 C 61、某教材设置了“民俗风情”专题,下列作品中适合被选人的是( )。 A.朱自清《背影》 B.曾朴《孽海花》 C.戴望舒《雨巷》 D.贾平凹《秦腔》 【答案】 D 62、某教师在讲授《出师表》一课时,针对文言文难度比较大、篇幅比较长的特点,将课堂导入设计为讲述历史故事“白帝城托孤”,然后引出对课文的讲解。下列对这一导入环节的设置评价恰当的是( )。 A.导入内容偏离了课文主题,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B.运用相关历史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C.导入形式单一且没有互动,没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D.导入环节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答案】 B 63、阅读《学写行楷字》教学实录(节选),接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多媒体展示王羲之作品,能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之美 B.呈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C.生动、形象地讲解了行楷字知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D.指导细致、周到,具有操作性,便于学生自主练习写字 【答案】 C 64、教学《师说》时,教师给学生随文介绍了古代论说文的文体知识,对于教师的这一做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介绍文体知识,可以让学生整体认知古代论说类议论文的特点 B.随文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写作特点 C.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学科的文体知识 D.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 【答案】 C 65、阅读某教师《浅谈“留白”艺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在具体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切勿将课堂“排满”,应注重合理“留白”。其中,合理“留白”的主要原因如下:学生会基于过大的“留白”进行大范围的思考,且通常不知如何将自身想法充分表达出来,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而倘若“留白”过小,学生无需过多思考便可以获取答案,时间一长,会放大学生的“惰性”。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合理调配问题的梯度,促使学生可以在“努力”以后,获取答案。例如,教师在讲解《陈情表》一课时,可以优先基于题目设计问题,学生想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文本进行认真、详细的阅读,进而在理解文章大概含义以后,思考并解决问题。 A.教师注重“留白”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 B.“留白”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 C.“留白”不合理,会导致学生产生惰性 D.对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经过认真、详细阅读就可以解决 【答案】 B 66、阅读《绿色蝈蝈》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在整节课中.学生的活动占据了主要地位.师生成为彼此的倾听者和交流者 B.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阅读较少,对文本内容解读有脱离阅读文本之嫌 C.在学生介绍作者法布尔之后,教师直接要求学生谈一谈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教师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强加给学生,比较生硬 D.对文本的鉴赏局限于第5自然段.体现了教师抓住重点段落进行重点赏析的教学思想 【答案】 D 67、研读修辞的知识时,为使学生了解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教师搜集了古代文人运用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A.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自居易《琵琶行》)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案】 C 68、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以下不符合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 A.《醉翁亭记》 B.《钴镯潭记》 C.《洛神赋》 D.《雁荡山》 【答案】 C 6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 B.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 C.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问题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 D.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答案】 C 70、在古诗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下列适合的是( )。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C.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答案】 B 71、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在具体教学时,教学方式需要尽可能的多样化 B.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每一个课堂中都有重要的地位 D.对散文的美的欣赏需要学生多听优美的乐曲帮助陶冶情操 【答案】 D 72、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A.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 B.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 C.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 D.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 【答案】 D 73、学生学习完鲁迅的小说《祝福》之后,认识到“封建礼制吃人的本质”。教师计划推荐相关主题的其他作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主题的认知,以下选项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 A.茅盾《幻灭》 B.高尔基《童年》 C.巴金《家》 D.郭沫若《棠棣之花》 【答案】 C 7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带着问题去观看影片片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电影与文本完美融合,让语文更加有魅力 B.用电影内容引出“无形,,的笼子,深入浅出,使学生在深入的提问中思想更加深刻 C.连续提出5个问题,这5个问题是对学生思维的“轰炸”,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针对性、深入性 D.教师不应果断否定学生并给出答案,这违背了对学生的赏识性教育的原则 【答案】 D 75、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后有一道“研讨与练习”题,第一题是“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 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 B 76、教学完某版教材的诗词单元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诗词的拓展阅读,指出古人常以花喻格,以花明志。下列诗词名句中未体现意象“花”的这一特点的是( )。 A.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B.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答案】 D 7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下列是某教师对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B.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C.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D.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答案】 D 78、阅读某教师设计的杜甫《登高》的导语,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抓住了《登高》一诗沉郁顿挫的特点,导语设计与诗歌风格一致,烘托了气氛 B.这个设计没有回顾已有的知识,不符合导语设计的原则,不利于本节课对新知识的讲解 C.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D.这个设计画面感强,能让学生展开想象,这也正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答案】 B 79、阅读以下课后作业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 A.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B.适时点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 C.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D.提示内容对学生完成作业没有帮助 【答案】 D 80、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这三项作业共同体现了读、写、说的有机结合 B.这三道题的设计难度相当 C.这三道题都旨在人物描写的学习和应用 D.这三道题都与文章的内容没有关系 【答案】 A 8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