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
单选题(共600题)
1、学习课文《春》,教师讲解文句“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补充运用该修辞手法的其他例句,从而引导学生对该修辞手法加以理解。下列适合的是( )。
A.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B.老人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彭荆风《驿路梨花》)
C.花朵儿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宗璞《紫藤萝瀑布》)
D.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叶圣陶《苏州园林》)
【答案】 C
2、阅读《牧鹅散记》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
B.借多媒体显示强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清晰印象.并适时检验自己的思路及其表达.以便接下来自觉自为地有所矫正
C.紧扣学习的重点、难点:品味科学小品准确生动的语言。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D.适度地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习得知识、积累语言、获得独自的见解,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C
3、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举例总结文言词汇中“通假字”的用法。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B.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C.为长者折枝(《齐桓晋文之事》)
D.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 D
4、阅读某教师《浅谈“留白”艺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在具体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切勿将课堂“排满”,应注重合理“留白”。其中,合理“留白”的主要原因如下:学生会基于过大的“留白”进行大范围的思考,且通常不知如何将自身想法充分表达出来,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而倘若“留白”过小,学生无需过多思考便可以获取答案,时间一长,会放大学生的“惰性”。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合理调配问题的梯度,促使学生可以在“努力”以后,获取答案。例如,教师在讲解《陈情表》一课时,可以优先基于题目设计问题,学生想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文本进行认真、详细的阅读,进而在理解文章大概含义以后,思考并解决问题。
A.教师注重“留白”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
B.“留白”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
C.“留白”不合理,会导致学生产生惰性
D.对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经过认真、详细阅读就可以解决
【答案】 B
5、教学《<孟子>选读》,教师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供学生选择。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
A.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B.教师意在增加阅读训练强度
C.教师重视学生学以致用
D.教师追求作业设计新颖别致
【答案】 A
6、学习诗歌《短歌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
A.掌握用典写作手法,提高赏析能力
B.通过关键句引导学生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C.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词句的方法
D.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答案】 D
7、某高一年级语文教师集体讨论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下列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
A.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B.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C.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D.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答案】 A
8、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讲到“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B.刘湛秋《雨的四季》
C.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D.叶圣陶《苏州园林》
【答案】 B
9、学习完鲁迅的小说《故乡》,学生认识了闰土这一令人难忘的人物,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鲁迅的小说里的其他典型人物,下面所列选项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藤野先生
B.祥林嫂
C.华老栓
D.涓生
【答案】 A
10、某教师上作文课时,进了教室却一直不说话,反而用夸张的嘴型和肢体动作,好像在和学生说着什么。学生们一头雾水,一边听老师说话,一边着急地猜测老师在表达着什么,三分钟后,教师说:“请同学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假如我不会说话’。”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A.新奇的游戏
B.形象的语文
C.真实的事物
D.模拟的行为
【答案】 D
11、阅读下面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课文《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设想,回答问题。(画线当时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要求
B.阅读是学生获得对文本初始体验的重要途径。设计学生自由诵读,尊重了学生的初读体验,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真正的对话
C.这个环节以第一个阅读环节为基础,在学生感知全文后,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个“突然想起”,把握文脉,顺着朱自清先生的思绪,走近文本的核心,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
D.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性联系
【答案】 D
1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作品为《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教授这一单元时,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培养学生的观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B.由于这三篇作品题材相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
C.鼓励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去分析、评判这些问题
D.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答案】 B
13、阅读某教师的写作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A.制作PPT能更好地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软件运用的能力
B.梳理并按照故事脉络讲解电影,有助于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C.该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电影的审美鉴赏能力
D.教师限定一组电影让学生投票,没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答案】 B
14、以下有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规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B.学会辩论,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C.学习鉴赏诗歌、散文、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D.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写评论性文章
【答案】 A
15、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①掌握“父”“幸”“引”“顾”等多义词及“以”“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怀”“归”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并能准确翻译;②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漩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写法;③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准确
B.教师对本文特有的写作手法给予足够重视
C.教师把握好节奏,教学目标可一课时完成
D.教师关注了情感目标的达成
【答案】 C
16、某版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特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A.助读系统
B.练习系统
C.范文系统
D.知识系统
【答案】 A
17、在学习完《丑小鸭》一课后,学生对这种寓有哲理性的童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进行阅读.以下教师的推荐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海的女儿》
B.《卖火柴的小女孩》
C.《农夫和蛇》
D.《小海蒂》
【答案】 C
18、下面是教师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
B.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的角度,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
C.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
D.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
【答案】 B
19、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 )
A.练习系统
B.知识系统
C.选文系统
D.助读系统
【答案】 D
20、通过《再塑生命》,学生认识了海伦·凯勒,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现女性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A.托尔斯泰一《安娜·卡列尼娜》
B.川端康成一《伊豆的舞女》
C.夏洛蒂·勃朗特一《简·爱》
D.海伦·凯勒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答案】 B
21、学习完《边城》,教师要求学生自选文体和角度描述对这座边城的印象,并在课堂上展示,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对这一教学活动过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涵
B.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C.注重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D.描述对边城的印象,注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答案】 D
22、阅读有关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应在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此学习方式
B.合作学习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否则会流于形式
C.合作学习应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D.教师只要加强过程性指导,学生的讨论过程就不会脱离文本的中心和重点
【答案】 D
23、执教《祝福》一课,教师让学生思考:“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和悲惨遭遇 试着找出并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以描述人物命运的关键动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
B.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肯定。就能步步深入,明确课文主题
C.该题简单易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答问的积极性
D.运用具体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符合小说教学规律
【答案】 B
24、教师在讲授《(论语)十则》一课时,打算向学生补充“四书五经”的相关知识。教师要求学生协助解决“四书”包含哪几部著作,以下学生的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周易》《论语》《孝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周易》《尚书》《礼记》《春秋》
D.《诗经》《孟子》《孝经》《尔雅》
【答案】 B
25、教师在讲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使动用法,特举出以下示例。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属于使动用法的是( )。
A.衣锦还乡
B.既来之,则安之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 B
26、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陈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
B.陈老师的做法关注学生在新闻阅读过程中精神的活动和生命的活动
C.张老师把新闻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子,把阅读文本作为解释和印证新闻写作的范本,这种做法比较好
D.陈老师这样处理语言教学更实在
【答案】 C
27、阅读《蜀道难》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了解课文
B.语文教学内容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小而深”
C.诗歌教学强调反复诵读,朗读是培养语文语感的重要方式
D.语文教学需善于利用注释及其他助学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答案】 A
28、教学《空城计》,教师推荐另外几篇节选自四大名著的文章,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A.《草船借箭》
B.《智取生辰纲》
C.《香菱学诗》
D.《范进中举》
【答案】 D
29、阅读《山中访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进入作品描写的意境
B.强化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使之一步步深入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理锯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也融会贯通了人文主义教育
C.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充满深情的对话式描写的
D.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所以要表达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故这里训练表达,学生的合作不如独自完成要好
【答案】 D
30、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A.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
B.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
C.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
D.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
【答案】 D
31、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答案】 D
32、在教学《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察”的用法.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中的“察”是动词“看清楚”的意思
B.“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中的“察”是形容词“仔细看”的意思
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的“察”是形容词“精明”的意思
D.“前太守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是动词“考察后加以推荐”的意思
【答案】 B
33、学习《狼》,教师在讲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句中“犬”的意义时,指导学生学习了“犬”字的语法现象,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相同的一项是( )
A.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B.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C.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答案】 A
34、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这三项作业共同体现了读、写、说的有机结合
B.这三道题的设计难度相当
C.这三道题都旨在人物描写的学习和应用
D.这三道题都与文章的内容没有关系
【答案】 A
35、《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里,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笑”字,有学生问:“贾母之笑与黛玉忙赔笑见礼中的笑并不完全一样吧。”下列教师评价中最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是( )
A.你观察得很仔细,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不妨在课下跟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
B.问得好,能说一下这两个人的笑具体有什么不同吗?结合两个人的实际情况,或许会更清楚
C.于细微处见分晓,多体会多比较,想必就能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
D.是的,这两个人的笑并不是完全一样
【答案】 B
36、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后有一道“研讨与练习”题,第一题是“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 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 B
37、某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在指导学生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时运用了以下教学方式。下列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是( )。
A.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B.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默读方式,由面到点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
C.组织学生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审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
D.引导学生坚持在研读的过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
【答案】 B
38、阅读以下教学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抓住王熙凤出场时最具标识性的一句话“我来迟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王熙凤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这种性格特点的原因
B.教师首段的发问一方面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思维“着力点”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C.生1的回答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属于无效回答,教师可直接忽略;生3和生4的回答是从作者塑造人物手法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D.生5、生6、生7和生8的回答都是从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表现的必然性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答案】 C
39、在学到《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有同学问,为什么是孔雀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呢?对此,下列教师的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是( )
A.我国的东南经济发达,到那里后有钱可挣
B.古诗有云“西北有高楼”,飞不过去,并且“西北”给人以荒凉之感,“东南”则被寄以美好和希望
C.因为该诗抄袭前人的诗句,前人的诗句中用的多为“东南”
D.这个问题问得好,课下不妨上网查找一下
【答案】 B
40、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
A.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
B.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
C.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D.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答案】 B
41、阅读《蜀道难》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品析李白的诗歌主要是关注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能够体现教学难点和重点,使教学活动符合教学实际
C.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应围绕一个主题延展到结构、语言、意境、主旨及风格等
D.鉴赏诗歌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为主,分析作者情感可辅助学生进行艺术鉴赏活动
【答案】 D
42、某教师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包括“新闻手法”
A.诗歌与散文
B.新闻与传记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B
43、学习《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给父母听,对喜欢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模仿本文的写景方法,尝试写夏景、秋景或者冬景。根据兴趣选做其中一项。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营造出民主的学习氛围
C.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D.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答案】 D
44、阅读某教师教学《麦琪的礼物》一课时设计的课堂导语,按要求答题。
A.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用作者的故事来导入,切合小说的特点
B.导语过于冗长,不利于后面课堂内容的跟进
C.导语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热情
D.教师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答案】 B
45、阅读某教师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实用文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接触太少
B.实用文具有实用性,可以介绍事物、陈述事实、说明道理
C.实用文的教学方法决定着教学内容,两者都要体现多样化特色
D.实用文学习的社会情境特指基于社会生活建构的真实读写情境
【答案】 D
46、阅读某教师的写作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A.制作PPT能更好地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软件运用的能力
B.梳理并按照故事脉络讲解电影,有助于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C.该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电影的审美鉴赏能力
D.教师限定一组电影让学生投票,没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答案】 B
47、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学生问落下的应该是树叶才对,应该把“木”改成“叶”。下列教师评价中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这个问题问得好.其他同学也有这么认为的吗?
B.有批判意识,敢质疑教材,很好,请为他鼓掌。
C.有点道理.看看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错误?
D.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值得表扬,能根据作者当时的心境说一下“落木”和“落叶”的区别吗?
【答案】 D
48、学完《鸿门宴》,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史记》中的作品。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
A.《苏武传》
B.《张衡传》
C.《项羽本纪》
D.《曹刿论战》
【答案】 C
49、教师讲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列举蕴含哲理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答案】 D
50、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之修辞研究”主题活动,并给出以下几个示例,请学生找出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句子。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C.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温庭筠《莲浦谣》)
【答案】 C
51、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间”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候)
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空隙)
D.从郦山,道芷阳问行(从小路)
【答案】 C
52、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与朗读情感表达时,举例说明汉语中儿化音具有表达亲切、喜爱情感,表示轻、微、小等意义的特点,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朵儿
B.妻儿
C.米粒儿
D.铁丝儿
【答案】 B
5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思考·领悟
D.发现·创新
【答案】 B
5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理清文脉奠定了基础
B.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C.学生对蔺相如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了对他的立体剖析和全方位理解
D.学生的解析使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更加清晰,这为他们学习下面两个小故事打下了基础
【答案】 C
55、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外国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生平——知人论世”主题活动,要求各小组提前列出相关作品及其作者信息的清单。下列选项中,信息对应有误的是( )。
A.《金色花》——泰戈尔——印度
B.《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
C.《最后一课》——都德——法国
D.《蝈蝈与蛐蛐》——法布尔——法国
【答案】 D
56、在学习《核舟记》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作业系统
【答案】 C
5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
B.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
C.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问题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
D.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答案】 C
58、某教材在节选了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并在其课文的背后补充了《元杂剧的折、锲子和本》,这一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
A.助读系统
B.选文系统
C.作业系统
D.知识系统
【答案】 D
59、以下教师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B.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C.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答案】 D
60、学习《爱莲说》,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其他描写荷花的古诗,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A.《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B.《过故人庄》——孟浩然
C.《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D.《小池》——杨万里
【答案】 B
61、阅读《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字词,把握诗歌内容的深层含义
B.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C.引导学生概括词作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D.引导学生建立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精神
【答案】 B
62、阅读下文有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反思,回答下面的问题。
A.这名教师在自己上课结束的时候,能够注重教师的自我反思,总结课堂的得失,以便于日后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B.教师的自我反馈,要是再加上学生的自我反馈,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
C.语文教学提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教学反思。
D.对于语文教学我们要求有大语文观,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对具体的句子进行指导,而且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答案】 C
63、学习完《西塞山怀古》后,教师向学生强调了怀古诗与咏史诗的区别并鼓励学生举办一场主题为“千年怀古”的怀古诗专题汇报会。下列诗歌不适合选入该专题的是( )。
A.李商隐《贾生》
B.杜牧《赤壁》
C.李清照《夏日绝句》
D.杜甫《蜀相》
【答案】 A
64、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答案】 D
65、指导阅读《朝花夕拾》后,教师拟结合其他散文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下列适合的是( )。
A.柳青《创业史》
B.法布尔《昆虫记》
C.沈从文《湘行散记》
D.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答案】 C
66、教学《茶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剧本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下列例子适合的是( )。
A.只有这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了。
B.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C.老大爷,您外边遛遛吧!后院里,人家正在说和事儿呢,没人买您的东西!
D.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绝不会叫我提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答案】 D
67、以下是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变脸(节选)》一课时,为学生设计的几道作业题:
A.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
B.第二题旨在了解戏曲唱词的特点,但由于戏剧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设计过于深奥,难度太大,脱离文本要求
C.第三题旨在了解帮腔人在剧中的作用,并模拟帮腔人的口吻,尝试编写唱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D.第四题旨在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拓展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答案】 B
68、某选修教材设置了“语言的艺术”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新闻与传记
B.小说与戏剧
C.诗歌与散文
D.语言文字应用
【答案】 D
69、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在具体教学时,教学方式需要尽可能的多样化
B.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每一个课堂中都有重要的地位
D.对散文的美的欣赏需要学生多听优美的乐曲帮助陶冶情操
【答案】 D
70、(2019年真题)某女,70岁,夏日中暑,症见头晕身热、四肢倦怠、咽干口渴、自汗心烦。宜选用的成药是( )
A.六合定中丸
B.清暑益气丸
C.紫金锭
D.十滴水
E.六一散
【答案】 B
71、某教师在导读《伊索寓言》时,建议学生收集一些寓言故事并阅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或启示,学生收集成果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皇帝的新装》
B.《农夫和蛇》
C.《智子疑邻》
D.《乌鸦喝水》
【答案】 A
72、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学生用颁奖词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
B.学生撰写的颁奖词并不十分确切,教师应系统讲授颁奖词撰写知识
C.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D.教师要求学生撰写颁奖词。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偏移
【答案】 A
73、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教师指出该篇目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并且在课上罗列了以下类似文体的篇目进行类比学习,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伤仲永》
C.《劝学》
D.《小石潭记》
【答案】 D
74、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采用设疑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B.引导学生从文章标题入手,把握文章大意
C.引导学生答疑,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D.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中心
【答案】 A
75、教师在讲解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指出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以下属于借物抒情的一项的是( )
A.老舍《济南的冬天》
B.朱自清《荷塘月色》
C.杨朔《荔枝蜜》
D.邓荣坤《秋雨》
【答案】 C
76、《社戏》一课,有一道课后练习:“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A.让学生找到抓住文章重点的突破口
B.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社戏的无比热爱
C.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理解作者的感情
D.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品味“好豆与好戏”
【答案】 B
77、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B.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C.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D.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 C
7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迁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B.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了有机联系,将读和说两种能力要求合理整合。将课堂知识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
C.反复提到“和原文衔接”“和原文一致”“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等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D.教师通过教学小结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既巩固了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答案】 C
79、阅读某高一教师在暑假时给学生布置的暑假作业,按照要求答题。
A.该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作业,做到了因材施教
B.该教师分组依据学生考试成绩,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C.一组学生基础薄弱,假期作业可以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查漏补缺
D.二组学生基础扎实,假期作业有助于他们拓宽阅读面、增加积累
【答案】 B
80、阅读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环节一以朗读格言导入,既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的积累,又为本次课堂做了铺垫,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B.环节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C.环节三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了解学生的心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D.环节四的调查活动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教师工作的理解,是点睛之笔
【答案】 D
81、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与“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学生所举诗句不合适的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南歌子词》)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答案】 C
82、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其中重要知识点进行了以下归纳.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B.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