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A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唯嘉 文档编号:10014827 上传时间:2025-04-17 格式:DOCX 页数:316 大小:21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A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6页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A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A卷含答案 单选题(共600题) 1、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有关学习任务群的内容。下列教师笔记中,不正确的是( )。 A.学习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宽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 B.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C.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对社会上出现的语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用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努力促进祖国语言文字健康发展 D.学习任务群17:跨文化专题研讨——研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增进对人类文明史上多样文化并进的事实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答案】 C 2、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进行了理解分析并做了笔记。下列笔记内容错误的是( )。 A.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 B.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C.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答案】 D 3、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答案】 D 4、学习完某版教材的“对联”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 A 5、阅读某教师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学节奏的把握要参考高中学生的生理发展状态 B.课堂教学的高潮要在学生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形成 C.教师的语言具有艺术性与节奏感可使课堂富有和谐的音乐美 D.有趣的提问可以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答案】 C 6、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教师对其中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建议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其中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A.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B.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精读 C.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D.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答案】 B 7、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对其中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其中错误的是( )。 A.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B.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C.语文课程应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答案】 A 8、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下列归纳错误的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答案】 A 9、在“文言分身”的活动中,教师建议学生搜集一词多义的句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是( )。 A.圣心备焉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籍吏民承籍有宦官 C.荆轲和而歌对酒当歌 D.七月既望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答案】 C 10、阅读某教师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必须要求学生落实到书面上 B.教师要注重学情,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教学和布置作业 C.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要以调节课堂气氛为主 D.讨论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故多多益善 【答案】 B 11、阅读教师在执教《桃花源记》时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教师以陶渊明的《饮酒》导入新课,新旧知识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B.教师用学生推荐的形式让学生书写和朗读,说明课堂上要完全听从学生的意愿 C.教师随文教授字词的读音,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D.教师对学生的书写、朗读做出恰当的、适时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答案】 B 12、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①《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身上,我们能学到爱憎分明的品格;从老舍《②》里男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能了解到旧社会的黑暗;从《三国演义》里③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忠诚和智慧;从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里鲁滨逊的身上,我们能体会到④的精神。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13、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包身工》一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下列对教师这一做法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B.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 C.这是初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尽快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 D.意在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勇于表达自己,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答案】 C 14、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与优良道德品质尤其重要,下列文章适合向学生推荐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的是( )。 A.《秋天的怀念》 B.《变色龙》 C.《敬业与乐业》 D.《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答案】 D 15、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教师将教学重点之一设置为“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对于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过度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治性 B.合理地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C.这一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政治背景不熟悉的特点 D.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演讲的深远意义 【答案】 A 16、为了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教师找到相关视频资料,对这一教学资源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课前播放,引领学生走进小说的情境氛围 B.用视频观赏代替文本阅读,增加学生兴趣 C.课后播放,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愿望 D.与课文作对比,分析原作与影视作品的差异 【答案】 B 17、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A.对《雨巷》主题的分析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 B.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进行,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 C.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D.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交流,体现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答案】 C 18、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语言知识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B.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整理”比“积累”重要 C.“有效整理”有利于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D.“有效积累”的是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 【答案】 C 19、(2018年真题)某男,65岁,阴虚火旺,症见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宜选用的成药是(  ) A.玉泉丸 B.金锁固精丸 C.大补阴丸 D.河车大造丸 E.五子衍宗丸 【答案】 C 2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和了解文革背景,能提高第二课时的学习效率 B.第二课时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思考,但教师要完成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对忏悔自责精神的理解和拓展,就必须加进对作者和文革背景的详细介绍 C.没有关注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应从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入手,多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揣摩这种写法 D.拓展内容能紧扣文章主旨,有对他人忏悔、反省的理解和思考,更有对自己的反省、思考 【答案】 B 21、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的是( ) A.莎士比亚《奥赛罗》郭沫若《屈原》夏衍《春寒》 B.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契诃夫《嫁妆》 C.关汉卿《望江亭》曹禺《北京人》易卜生《玩偶之家》 D.汤显祖《牡丹亭》莫里哀《伪君子》老舍《二马》 【答案】 C 22、阅读以下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应时刻树立“大语文”观念,与其他学科、生活相结合 B.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生活、社会中学习语文 C.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不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小结 D.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只是学习的很小一部分 【答案】 C 23、教师带领学生在名著导读课上学习了莫里哀的《悭吝人》,作品中叙述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下列作品中也有刻画了吝啬人形象的作品是( ) A.《红字》 B.《玩偶之家》 C.《项链》 D.《威尼斯商人》 【答案】 D 24、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 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 【答案】 D 25、教学必修(1)诗词单元时,教师结合《沁园春·长沙》及其他诗歌中的诗句设计了一道选择题,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怀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学生们该如何选择?( ) A.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答案】 D 26、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让语文回归生活,改变单一的作业设计模式 C.作业由易到难、有启发性 D.作业形式多样、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答案】 D 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拓展,其目的是为能领会同一题材的文章的特点 B.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C.通过这一专题活动,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积累 D.引导学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自主选择阅读,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与鉴赏要求 【答案】 A 28、某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谈及朱自清的散文有“抒情型”与“叙事型”的区分,以下不属于其“抒情型”散文的是( )。 A.《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B.《绿》 C.《背影》 D.《歌声》 【答案】 C 29、阅读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其环节展示作品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B.整体活动设计未能体现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C.专题研究中的历史传说没有脱离语文学习的范畴 D.多种活动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答案】 B 30、阅读郑振铎《猫》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依据,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 B.教师应严厉批评回答错误的学生,避免学生再犯类似错误 C.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文章 D.教学片段在最后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升华了主题 【答案】 B 31、阅读两位教师教学《背影》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A.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B.教师乙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要思想感情 C.教师甲的总结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 D.教师乙的总结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 【答案】 C 32、在教学《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察”的用法.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中的“察”是动词“看清楚”的意思 B.“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中的“察”是形容词“仔细看”的意思 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的“察”是形容词“精明”的意思 D.“前太守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是动词“考察后加以推荐”的意思 【答案】 B 33、李清照《醉花阴》中有词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下列对“人比黄花瘦”的妙处解说得较为恰当的是( )。 A.“西风”起时的黄花本已很瘦,而此时人比黄花还瘦,以花衬人,更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销魂”之深 B.黄花娇小瘦弱。人比黄花瘦是说人比黄花更好看 C.“人比黄花瘦”中将花与人相比,突显出人更加瘦弱 D.花人相映,互为衬托;以人比花,更为形象 【答案】 A 34、某必修教材编排有借景抒怀诗专题“景中观情”。按照该教材专题单元的要求,下列诗词作品不属于该专题单元的一项是( )。 A.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B.于谦《石灰吟》 C.高适《别董大》 D.柳永《雨霖铃》 【答案】 B 35、教师在讲授完《庄暴见孟子》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中“乎”字的用法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为其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日食饮得无衰乎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答案】 A 36、某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课程设置了“阅诸子百家之作,悟先贤圣人之道”的课外研习活动。下列作品中,不适合选人推荐作品的是( )。 A.《晋灵公不君》 B.《齐桓晋文之事》 C.《有无相生》 D.《秋水》 【答案】 A 37、在学习《丑小鸭》之前,老师让学生说出该作者著的其他童话作品,下列符合要求的是作品是( ) A.《白雪公主》 B.《皇帝的新装》 C.《灰姑娘》 D.《睡美人》 【答案】 B 38、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唐风雅韵·唐代山水田园诗”专题。下列作品适合入选的是( ) A.王维《辛夷坞》、孟浩然《过故人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陆游《游山西村》、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李白《送友人》、孟郊《烈女操》、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D.柳宗元《渔翁》、王翰《凉州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答案】 A 39、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时,在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思考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A.这一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语言鉴赏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在比较中求同求异,开拓学生思维 B.语文学习要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引导。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体会“景语皆情语”的特点,以及掌握赏析文章的方法 C.拓展延伸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运用能力,应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整体风格写诗 D.拓展环节综合了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答案】 C 40、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A.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 B.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 C.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 D.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 【答案】 D 41、教师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时,向学生推荐其他写人记事散文,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藤野先生》 B.《祝福》 C.《沉沦》 D.《包身工》 【答案】 A 42、老师在讲解通假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特举出以下例子,下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发闾左適戍渔阳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答案】 D 43、期末复习课上,教师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而”的用法的掌握情况。下列各句中与“足肤皲裂而不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是( )。 A.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 C.久而乃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答案】 A 44、阅读以下课后作业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 A.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B.适时点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 C.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D.提示内容对学生完成作业没有帮助 【答案】 D 45、阅读《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多媒体导入,激活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B.复习导入,巩固已学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 C.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给予学生直观感受 D.结合词人两个时期词作风格,深入对比鉴赏 【答案】 D 46、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对孟子论辩技巧的教学还不够到位,没有讲解透彻 B.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C.分角色扮演重在锻炼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特点进行表达的能力 D.分角色扮演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答案】 D 47、教师准备在班级内组织一场“科学知识小博士”主题竞赛,要求学生提前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下列不适合学生阅读的是( )。 A.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B.梅涛《生物入侵者》 C.何其芳《秋天》 D.黄天祥《落日的幻觉》 【答案】 C 48、下面是教师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 B.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的角度,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 C.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 D.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 【答案】 B 49、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 ) A.练习系统 B.知识系统 C.选文系统 D.助读系统 【答案】 D 50、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以下导入。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答案】 D 51、教师在讲解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时候,让同学们在课后找出几首怀古咏史诗进行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符合要求的是( )。 A.刘禹锡《乌衣巷》 B.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C.杜牧《赤壁》 D.岑参《逢入京使》 【答案】 D 52、教授《天净沙·秋思》时,教师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夕阳”在古诗词中渲染意境、表达情感的作用,下列诗词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B.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C.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D.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答案】 C 53、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向学生推荐具有自传色彩的名家名作,供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高尔基《童年》 B.钱钟书《围城》 C.郁达夫《沉沦》 D.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 B 54、在学习《核舟记》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作业系统 【答案】 C 55、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56、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师1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只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 B.师2应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长篇著作的耐心 C.师3应组织阅读活动,通过设置有效问题,帮助学生学会精读 D.师4应帮助学生激发阅读兴趣,了解多种题材,拓宽阅读面 【答案】 A 57、学习完《边城》,教师要求学生自选文体和角度描述对这座边城的印象,并在课堂上展示,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对这一教学活动过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涵 B.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C.注重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D.描述对边城的印象,注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答案】 D 58、某教师在七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吉檀迦利》 B.《飞鸟集》 C.《新月集》 D.《草叶集》 【答案】 D 59、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 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平 【答案】 D 60、下面是教师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 B.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的角度,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 C.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 D.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 【答案】 B 61、在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让老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其他小说。以下老师的推荐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一项是(  )。 A.《永别了,武器》 B.《老人与海》 C.《百年孤独》 D.《乞力马扎罗的雪》 【答案】 C 62、阅读《安塞腰鼓》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者通过气势磅礴的录像展示后生们的阳刚之美.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并调动学生的昂扬情绪.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B.用填形容词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精神的设计虽然很巧妙.但是不能放在初读环节.而应该放在总结环节 C.激励学生用洪亮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自信.也对学生起到了提醒与示范的作用 D.《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师从这一实际出发.使朗读教学贯穿教学始终 【答案】 B 63、教师教学《过秦论》时提及秦孝公有“并吞八荒之心”的雄心壮志,强调“八荒”所指的地域范围。以下词语中,与“八荒”所指地域范围相差较大的一项是( )。 A.六合 B.四海 C.海内 D.中原 【答案】 D 64、教师讲授完某教材中“对联”这一知识后.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长空有月明两岸”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秋水不波行一舟 B.梨花带雨雨沾衣 C.银湖鱼跃数点星 D.月明两岸雁声惊 【答案】 A 65、某教师选择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小说与戏剧 B.文化论著研读 C.新闻与传记 D.诗歌与散文 【答案】 C 66、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进行他的教学设计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能使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 B.阅读是学生对诗歌的认知、理解和应用的复杂心智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C.阅读能力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居基础位置,提倡多种阅读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等。但学生试读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使朗读没有针对性。 D.留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能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答案】 C 67、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答案】 D 68、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强调文言文中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下列语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是( )。 A.行拂乱其所为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B.一箪食,一豆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然而不胜者日出江花红胜火 D.公问其故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答案】 D 69、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变色龙》和《小公务员之死》。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和实际的联系,扩大学习领域 B.有助于学生对作家的创作风格形成整体认知 C.三部作品没有太大关联,拓展阅读价值不大 D.有助于深入挖掘课文的社会意义 【答案】 B 70、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课堂导入环节,回答问题。 A.这样安排发展了学生个性化思维 B.这样的安排与议论文这一文体特征相暗合 C.这样安排把握住了“民主、科学、个性”的阅读教学的灵魂 D.观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教师使用学生问题导入,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答案】 B 71、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对孟子论辩技巧的教学还不够到位,没有讲解透彻 B.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C.分角色扮演重在锻炼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特点进行表达的能力 D.分角色扮演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答案】 D 72、阅读《游褒禅山记》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习的探索精神 B.引导学生主动从文本中获取知识 C.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 D.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进而相互学习 【答案】 D 73、(2019年真题)某女,70岁,夏日中暑,症见头晕身热、四肢倦怠、咽干口渴、自汗心烦。宜选用的成药是(  ) A.六合定中丸 B.清暑益气丸 C.紫金锭 D.十滴水 E.六一散 【答案】 B 74、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其中重要知识点进行了以下归纳,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B.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C.语文课程应在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答案】 A 75、教学某版教材语文必修(3)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时,以下选项中关于教学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将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中的知识作为教学重点 B.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不仅要注意说明文体的特点,还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点 C.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正确引导 D.讲解时要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避免枯燥的知识讲解 【答案】 A 76、教师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指出,诗中涉及多个意象,其中大多数能够体现出陶渊明隐居之后的田园生活。为加深学生对田园隐逸类意象的理解,增加学生积累。教师为学生举出了同类意象的例子。下列意象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采薇 B.东篱 C.捣衣 D.五柳 【答案】 C 77、《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引用了《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桃花扇》,对这三篇作品思想情感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 A.表现出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 B.传递了国破家亡的悲伤之情 C.表达了希望祖国繁荣的愿望 D.借爱情故事表现国家的兴衰 【答案】 A 78、教师讲解文言文专题时,要求学生搜集并整理省略句式。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B.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D.虽才高于世(《张衡传》) 【答案】 A 79、某版高中必修教材“名著导读”共选10部中外名著,每册安排2部。导读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究”三个部分。其所推荐名著涉及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包括小说、戏剧、语录体散文等多种文体作品,旨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以及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等。对该“名著导读”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  )。 A.名著学习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应规定学生课内外均要大量反复阅读 B.以“名著导读”部分所推荐的作品为重点,依据学情适当增补推荐作品 C.利用两周时间集中完成名著导读部分的学习。以迅速取得此专题的教学成果 D.课内学习计划的文章足以丰富学生阅读,能提升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名著导读可忽略 【答案】 B 80、文学阅读课上,老师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识记能力,向学生出示了这么一段话: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最后要求学生完成填空题:这段描写是作家——在作品中——对人物进行的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以下哪位学生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 A.学生甲:海明威,《老人与海》,渔夫 B.学生乙: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 C.学生丙:雨果,《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 D.学生丁:司汤达,《红与黑》,于连 【答案】 C 81、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要求答题。 A.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B.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这一教学资源 C.考查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有利于学生关注并重视传统节日 D.“七夕节”不适合作为高中考试题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案】 D 82、学习《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A.借助诵读、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同类主题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B.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并使用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C.教学目标全面、具体、适宜,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D.教学目标的设置以教师为主体,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答案】 D 83、通过《再塑生命》,学生认识了海伦·凯勒,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现女性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A.托尔斯泰一《安娜·卡列尼娜》 B.川端康成一《伊豆的舞女》 C.夏洛蒂·勃朗特一《简·爱》 D.海伦·凯勒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答案】 B 8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 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答案】 A 85、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