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600题)
1、学习完《装在套子里的人》后,为引导学生了解主人公别里科夫“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的形象特点,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具有同一形象特点的人物的作品。下列作品符合推荐要求的是( )。
A.《家》——高觉民
B.《雷雨》——鲁大海
C.《阿Q正传》——赵太爷
D.《水浒传》——林冲
【答案】 C
2、阅读《囚绿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的提问层层深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B.教师提问略显繁琐,不利于整体把握内容
C.以学生为授课导向,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D.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答案】 B
3、阅读《雨巷》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感情
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
【答案】 C
4、在“文言七十二变”的活动中,教师建议学生整理教材中包含“之”的语句,并解释它在句中的词性和意义。下列对“之”的词性和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代词,这
B.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助词,的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动词,去,往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助词,的
【答案】 D
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
B.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
C.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问题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
D.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答案】 C
6、教师讲解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儿化具有区分词义和词性的作用,下列可以作为举例说明的是( )。
A.头儿 盖儿
B.鱼儿 叶儿
C.人儿 棍儿
D.歌儿 馅儿
【答案】 A
7、(2019年真题)某女,52岁,患慢性支气管炎10年,受寒后引发咳嗽,经久不愈,痰少而黄,无发热,口不渴。宜选用的成药是( )
A.二母宁嗽丸
B.强力枇杷露
C.通宣理肺丸
D.川贝止咳露
E.止嗽定喘口服液
【答案】 B
8、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师1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只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
B.师2应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长篇著作的耐心
C.师3应组织阅读活动,通过设置有效问题,帮助学生学会精读
D.师4应帮助学生激发阅读兴趣,了解多种题材,拓宽阅读面
【答案】 A
9、教学完某版教材的诗词单元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诗词的拓展阅读,指出古人常以花喻格,以花明志。下列诗词名句中未体现意象“花”的这一特点的是( )。
A.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B.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答案】 D
10、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A.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
B.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C.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
D.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答案】 B
11、阅读下面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模式
B.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应“以读代讲”
C.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
D.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感悟鉴赏
【答案】 D
12、在教学王昌龄的《出塞》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时,教师指出此处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此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案】 A
13、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
B.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D.导向功能是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
【答案】 D
14、教学《爱莲说》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教师列举应用该手法的其他诗词来说明,下列诗词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陆游《卜算子·咏梅》
B.郑燮《竹石》
C.贺知章《咏柳》
D.于谦《石灰吟》
【答案】 C
15、教师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中“一旦山陵崩”一句时,提及古人对“死亡”有很多讳称。下列文句中不含有此类讳称现象的是( )。
A.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D.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答案】 D
16、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答案】 D
17、高三下学期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并系统梳理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学生发现其中大多数作品均出自小说集《呐喊》,以下小说人物不是出自《呐喊》的是( )。
A.孔乙己
B.祥林嫂
C.阿Q
D.闰土
【答案】 B
18、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变色龙》和《小公务员之死》。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和实际的联系,扩大学习领域
B.有助于学生对作家的创作风格形成整体认知
C.三部作品没有太大关联,拓展阅读价值不大
D.有助于深入挖掘课文的社会意义
【答案】 B
19、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对该专题的实施建议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习议论文的写作
B.教师可根据学情、在一个学期内统筹安排这四个栏目的教学
C.教师不需要按照这四个栏目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教师、学生情况相机安排
D.对于每个栏目后面的练习题、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练习
【答案】 C
20、学习《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给父母听,对喜欢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模仿本文的写景方法,尝试写夏景、秋景或者冬景。根据兴趣选做其中一项。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营造出民主的学习氛围
C.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D.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答案】 D
21、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教师指出该篇目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并且在课上罗列了以下类似文体的篇目进行类比学习,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伤仲永》
C.《劝学》
D.《小石潭记》
【答案】 D
22、教学《归去来兮辞·并序》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陶渊明的归隐情结,整理出以下句子供学生品析。其中不适合的是( )。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答案】 C
23、阅读《牧鹅散记》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
B.借多媒体显示强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清晰印象.并适时检验自己的思路及其表达.以便接下来自觉自为地有所矫正
C.紧扣学习的重点、难点:品味科学小品准确生动的语言。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D.适度地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习得知识、积累语言、获得独自的见解,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C
24、阅读某教师《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应直接取消学生发言环节,以免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进度
B.让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冬天,对课文内容学习毫无帮助
C.学生回答的答案无论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进行表扬鼓励
D.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不应怕浪费时间而进行“满堂灌”
【答案】 D
25、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26、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朗读中的轻声现象。为了让学生形象理解,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她的嗓音很清亮”中的“清亮”
B.“他这人心眼儿实在”中的“实在”
C.“你这人真不地道”中的“地道”
D.“那件事有眉目了吗?”中的“眉目”
【答案】 D
27、阅读《鸿门宴》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引用史料佐证“鸿门赦汉以致楚败汉胜”的说法
B.脱离文本加以分析、探讨,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拓展思维
C.教师结合媒体、史料资源,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
D.教师讲授分量过重,引用文言材料,学生参与度不高
【答案】 C
2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意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相关资料自学,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B.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习惯,由传统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过渡
C.精讲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寻找方法、规律,提升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D.意在督促学生高效学习,段段清、堂堂清,同时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答案】 D
29、学习完《窦娥冤》后,学生对文中窦娥的三桩誓愿进行总结,以下总结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对统治阶级昏庸判案的愤怒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答案】 D
30、教学《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理解“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的修辞手法,教师补充其他句子加以说明,下列不合适的是( )
A.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B.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却总得粜出
C.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D.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
【答案】 D
31、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B.扩散式提问不拘泥于课文,由古人今,引发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C.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解读儒家经典的现实意义
D.打破了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答案】 C
32、教师讲解朱熹《观书有感》时,列举蕴含哲理的诗歌,下列古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王之涣《登鹳雀楼》
B.白居易《望月有感》
C.苏轼《题西林壁》
D.王安石《登飞来峰》
【答案】 B
33、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34、阅读《琵琶行》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教学方法
B.朗读需要有层次,对内容的理解须由浅入深
C.诗歌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品读
D.课堂需要互动,而互动的方式就是提问
【答案】 D
35、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教师结语:
A.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对下节课满含期待
B.对本课时内容的概括,一语中的、简洁精当
C.多媒体画面的插入,使结束语时间长,显得拖沓
D.教师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延伸
【答案】 C
36、在“经‘典’广告语”学习活动中,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运用典故的广告语。下列学生搜集的广告语中,没有运用典故的是( )。
A.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
B.世外桃源怡园寻,安居乐业好家园
C.胶鬲生涯,桓宽名论;夷吾煮海,傅说和羹
D.美味引来天下客,酒香引出洞中仙
【答案】 D
37、阅读某教师有关《苏武传》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回答问题。
A.突出了本文人物的形象特点,准确地抓住了本文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B.以文章人物形象为切人点,能够让学生围绕人物展开讨论,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C.四个问题,体现了层层深入的课堂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领略文学作品在选材和表现上的艺术手法,使学生在知识积累中拓展、迁移
D.整个阅读教学课堂以“高贵”为中心串联在一起,课堂结构紧凑,阅读中心明确,提高了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答案】 B
38、某版高中必修教材“名著导读”共选10部中外名著,每册安排2部。导读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究”三个部分。其所推荐名著涉及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包括小说、戏剧、语录体散文等多种文体作品,旨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以及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等。对该“名著导读”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 )。
A.名著学习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应规定学生课内外均要大量反复阅读
B.以“名著导读”部分所推荐的作品为重点,依据学情适当增补推荐作品
C.利用两周时间集中完成名著导读部分的学习。以迅速取得此专题的教学成果
D.课内学习计划的文章足以丰富学生阅读,能提升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名著导读可忽略
【答案】 B
39、外国文学名著阅读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请学生总结高老头的结局。下列总结正确的是( )。
A.高老头得到女儿的侍奉,颐养天年
B.高老头认清女儿的面目,断绝父女关系
C.高老头被女儿抛弃,中风惨死
D.高老头原谅了女儿,重享天伦之乐
【答案】 C
40、阅读《孔雀东南飞》的教学思路,按要求答题。
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读完诗歌后立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孔雀东南飞》,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D.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处弊端
【答案】 D
41、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 C
42、在校本课程“成语智慧”的学习中,有同学向教师请教“投笔从戎”“围魏救赵”“指鹿为马”三个成语分别涉及的历史人物。教师回答正确的是( )。
A.班超孙武赵括
B.班超孙膑赵高
C.班固孙膑赵高
D.班固孙武赵括
【答案】 B
43、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总目标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不能人为地进行割裂
B.语文教学应注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C.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D.初中语文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高超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口头语言高效、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答案】 D
44、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有关学习任务群的内容。下列教师笔记中,不正确的是( )。
A.学习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宽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
B.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C.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对社会上出现的语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用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努力促进祖国语言文字健康发展
D.学习任务群17:跨文化专题研讨——研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增进对人类文明史上多样文化并进的事实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答案】 C
45、教学选修“文化论著选读”系列之《(论语)选读》时,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该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符合新课标对选修课系列专题目标的总体要求
B.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
C.教学目标设计缺少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明确设定
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答案】 C
46、学生自主研读外国文学作品《老人与海》,对其中“硬汉”桑提亚哥与自然进行抗争的情节记忆深刻,希望教师能为其推荐其他以“人与自然不懈斗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不适合教师推荐的是( )。
A.《热爱生命》
B.《奥德修纪》
C.《百年孤独》
D.《巴黎圣母院》
【答案】 D
47、阅读某阅读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考虑教材特点、文本差异而编写的学案必然能起到真正的导学作用
B.过于倚重僵化的阅读教学学案容易导致教师导读作用和意义的弱化
C.教师对教材经典名篇进行与众不同的解读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D.教师个性化的深层导读为学生提供宽松的阅读氛围,提升阅读兴趣
【答案】 B
48、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答案】 D
49、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请教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其他作品。下列作品中,不适合推荐的是( )。
A.《永别了,武器》
B.《老人与海》
C.《百年孤独》
D.《太阳照样升起》
【答案】 C
50、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教师对“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一要求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实施,理解错误的是( )。
A.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
B.主要由教师自行设计和组织相关探究活动
C.应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组织策划协调的能力
D.应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进行跨学科学习
【答案】 B
51、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以“谈鲁迅”为专题开展了一次阅读分享会,评价学生时既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关注其个性化、深度阅读的实现程度。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B.评价内容综合化,符合高中学生的语文发展需求
C.评价主体单一,不能保证实现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D.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答案】 B
5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理清文脉奠定了基础
B.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C.学生对蔺相如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了对他的立体剖析和全方位理解
D.学生的解析使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更加清晰,这为他们学习下面两个小故事打下了基础
【答案】 C
53、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练习系统
【答案】 C
54、阅读某教师《我爱这土地》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
A.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脱离了语文学科教学
B.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C.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情感
D.用红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教师灵活运用教学资源的体现
【答案】 A
55、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包身工》的三维教学目标:
A.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学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
B.在以上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C.以上三维目标的设计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D.三维目标之间是独立的,可以单独完成
【答案】 C
56、阅读《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整个过程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
B.该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C.充分运用启发法、读书指导法、朗读法、讨论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D.强调多种方式的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感知、理解、积累、吸收、运用语言的能力
【答案】 C
57、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举例总结文言词汇中“通假字”的用法。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B.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C.为长者折枝(《齐桓晋文之事》)
D.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 D
58、完成《鸿门宴》课堂教学后,教师组织了一场主题为“项羽是‘能人’吗”的辩论赛。以下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B.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语言组织以及表达能力
C.辩论主题选用合理,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
D.自主、合作、探究,辩论赛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答案】 C
59、执教《故都的秋》,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对比阅读粟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思考:同是描写秋景,表达对秋的热爱和赞美,《故都的秋》为何流露出‘悲凉’之情?作者笔下选取的景物为何皆为冷色调?”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领悟以景显情的鉴赏手法
B.引导学生把握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C.体现新课标理念,关注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D.意在通过思考和讨论,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 D
6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基本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
A.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B.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够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C.学生要从细节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D.学生要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答案】 C
61、阅读下面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模式
B.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应“以读代讲”
C.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
D.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感悟鉴赏
【答案】 D
62、某高中教师参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讨会后,制定了本班学生应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下列合适的是( )。
A.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给出自己的评论
B.能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隐含意思,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
C.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探究文化问题的意识;对汉语、汉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较浓厚的兴趣,有主动积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的习惯
D.在鉴赏活动中,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能具体清晰地阐释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表现形式及作品风格的理解
【答案】 B
63、在学习《核舟记》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作业系统
【答案】 C
64、阅读下面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按照要求答题。
A.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
B.语文教师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
C.这种教学学生可以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D.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流
【答案】 C
65、如果让你对学生讲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这句话,以下讲解角度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学生在翻译时注意:此句中的“假”和“腰白玉之环”中的“腰”一样,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B.要向学生指明“假借”是同义复合词,“假”和“借”都理解为“借”
C.可将“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和“走送之”“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弗之怠”几句中的“之”放在一起讲解,加深学生对“之”的几种用法的理解
D.要让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倒装句,原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答案】 A
66、教学《登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律诗知识。下列适合的是( )。
A.《梦游天姥吟留别》
B.《送元二使安西》
C.《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D.《春江花月夜》
【答案】 C
67、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朗读中的轻声现象。为了让学生形象理解,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她的嗓音很清亮”中的“清亮”
B.“他这人心眼儿实在”中的“实在”
C.“你这人真不地道”中的“地道”
D.“那件事有眉目了吗?”中的“眉目”
【答案】 D
68、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多样化题材”主题活动,要求各小组按题材分类整理相关诗歌作品。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作品不属于同一题材的是( )。
A.黄巢《题菊花》
B.李白《越中览古》
C.林逋《山园小梅》
D.骆宾王《在狱咏蝉》
【答案】 B
69、阅读下面《散步》的片段教学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A.该教师设计的第一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B.该教师自拟题目的设计是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文章的深意
C.该教学设计侧重了对文章重点段落的感受、理解
D.该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即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答案】 C
70、阅读某教师的教学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有什么”“怎么样”是描写的基础,“像什么”是进一步的提升
B.“像什么”是区别描写好坏的关键
C.“像什么”既包括对修辞的使用,又包括对词语的推敲
D.描写“三原则”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
【答案】 C
71、教学《囚绿记》后,某教师准备给学生另外推荐几篇类似的借物抒情的散文,以下不合适的是( )
A.杨朔《荔枝蜜》
B.季羡林《二月兰》
C.高尔基《海燕》
D.宗璞《紫罗兰瀑布》
【答案】 C
72、以下教师对选修课程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作为选择性课程,选修课的设计就应从个别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设计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B.学生的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
C.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
D.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
【答案】 A
73、在学习完契诃夫的《变色龙》后,学生对这种短小精悍但却哲理丰富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为学生补充了世界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代表性中短篇小说有《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
B.契诃夫的代表性中短篇小说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凡卡》
C.马克.吐温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著名短篇小说有《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
D.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漂亮朋友》等
【答案】 C
74、某教师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制定了一个教学目标:学习诗歌的诵读方法,体会使用排比、反复修辞的好处。下列最符合这一教学目标的做法的是( )
A.让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B.让学生大声朗读,画出诗中相似的句子
C.让学生自由阅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D.让学生进行赛读,用竖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答案】 B
75、某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谈及朱自清的散文有“抒情型”与“叙事型”的区分。下列不属于其“抒情型”散文的是( )。
A.《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B.《绿》
C.《背影》
D.《歌声》
【答案】 C
76、以下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自由写作”教学的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师抓住学生生活中交往的情感需求,使学生有了作文的真实期待.适时切入了作文话题:介绍自己
B.用比喻的形式介绍怎么写作文.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有欠考虑
C.为学生提供检测材料.容易让学生形成形式化思维,不利于学生作文内容的丰富
D.学生提出的问题欠缺深度.由此可见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把控失当
【答案】 A
77、阅读《安塞腰鼓》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者通过气势磅礴的录像展示后生们的阳刚之美.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并调动学生的昂扬情绪.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B.用填形容词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精神的设计虽然很巧妙.但是不能放在初读环节.而应该放在总结环节
C.激励学生用洪亮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自信.也对学生起到了提醒与示范的作用
D.《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师从这一实际出发.使朗读教学贯穿教学始终
【答案】 B
78、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A.教师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
B.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
C.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
D.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
【答案】 C
79、古代文学复习课上,为帮助学生识记相关文学知识,教师举出几组示例,要求学生找出作品内容与相关景物对应正确的一组。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黄鹤楼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洞庭湖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华山
【答案】 C
8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抓住了“老爷”这个包含着丰富意蕴的词语大做文章,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言文字素养
B.找对语言点后。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两次引入相关经验或知识给学生铺路搭桥、体现了教师强调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自主地获得知识的教学意识
C.“但是、既然旧情难忘,为什么又要喊周朴园为‘老爷’呢 ”是铺垫性问题,打开了学生准确理解文中侍萍对周朴园称呼的巨大变化的原因大门
D.借助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知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侍萍执意要拉开距离的怨愤心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体现了教师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一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