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600题)
1、下列关于化学教学板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板书具有概括、引导思考、示范和互动功能
B.主板书要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并尽量保持.不要轻易擦去
C.副板书也要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并尽量保持。不要轻易擦去
D.板书设计要体现准确性、简洁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答案】 C
2、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 )。
A.旧知导入
B.实验导入
C.问题导入
D.直接导入
【答案】 A
3、关于化学课程中的STS教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育,使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化学问题
B.使学生从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C.使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对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造成的不利影响
D.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答案】 A
4、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下列做法:①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③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⑤过量使用化肥、农药;⑥推广使用无氟冰箱。其中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答案】 C
5、下列关于“硫酸”这一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是( )。
A.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实验的手段,学会硫酸的强氧化性
B.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硫酸的酸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等性质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浓硫酸与稀硫酸的对比,学习“量变质变”规律和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
【答案】 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6O和18O互为同位素
B.漂粉精、液氯、干冰均为混合物
C.稀硫酸、氨水均为电解质
D.溶于水能电离出H+的物质一定是酸
【答案】 A
7、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观察、个案研究等手段,收集有关资料,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称为( )。
A.观察法
B.文献法
C.调查法
D.讨论法
【答案】 C
8、对于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2SO2+O2 2SO3 , 改变下列条件,可以提高反应物中的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 )
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压缩使容器体积变小
D.增大反应物浓度
【答案】 A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21世纪,化学科学还将继续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使各种新型功能材料的生产成为可能
B.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
C.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是进入20世纪后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
D.化学研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最终人类将毁灭在化学物质中
【答案】 D
10、在新课程中,选取化学教学内容的原则不包括( )。
A.十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
B.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
C.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D.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弹性
【答案】 A
11、科学探究既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呈现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B.科学探究必须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取事实和证据
C.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果
D.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过程
【答案】 D
12、下列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中领悟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
A.感受
B.关注
C.珍惜
D.养成
【答案】 A
13、某教师在“金属资源的保护”的教学中。这样导入课题:“家里用的铁制水壶和铝制水壶坏了,以后不用了,放置在一个角落里,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现象?你怎样保护你骑的自行车,防止其生锈?”该教师采用的导入方法是( )。
A.实物导入
B.旧知导入
C.直接导入
D.社会导入
【答案】 D
14、常用来分析化学事实,帮助学生形成和理解化学概念,解释和论证化学原理等比较复杂内容的教学方法是( )。
A.讲述
B.讲解
C.讲演
D.讲说
【答案】 B
15、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观察、个案研究等手段,收集有关资料,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称为( )。
A.观察法
B.文献法
C.讨论法
D.调查法
【答案】 D
16、重在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获取和加工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式是( )。
A.纸笔测验
B.档案袋评价
C.作业评价
D.活动表现评价
【答案】 D
17、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菜肴香气扑鼻——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双氧水分解成水和氧气——分子是可再分的
C.压缩氮气——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D.冰与水的性质不同——分子的结构不同
【答案】 D
18、下列关于自主学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B.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C.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D.自主学习就是上自习课
【答案】 D
19、探究活动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化学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探究活动形式
B.探究教学中.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
C.探究教学要讲求实效.一节课尽可能多地设计出各种探究活动内容
D.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利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及资源共享
【答案】 C
20、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l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某学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四个特征:①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②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为18种元素;③副族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④碱金属元素是指IA族的所有的元素。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
D.只有③④
【答案】 C
21、下列关于化学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2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关于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A.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
B.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
C.实验事实和实验主体
D.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主体
【答案】 A
23、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 )。
A.简约性原则
B.安全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绿色化原则
【答案】 C
24、研究者按照研究的目的,以一定的理论假设做指导,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因果的化学教学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行动研究法
D.文献检索法
【答案】 B
25、目前我国天然气供应大多是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东盟、南亚等国家。已知:甲烷和CO的燃烧热分别为-890.3 kg·mol-1、-283 kg·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B.液体燃料的利用率比气体燃料的利用率更高
C.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甲烷完全燃烧比CO产生的热量多
D.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CO完全燃烧比甲烷产生的热量多
【答案】 C
26、初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下列不符合上述评价理念的是( )。
A.统一评价标准,进行定量评价
B.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
C.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D.评价目标多元化
【答案】 A
27、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是指( )。
A.化学实验科学化
B.化学实验清洁化
C.化学实验微型化
D.化学实验简便化
【答案】 B
2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通过用氢气与乙烯加成的方法除去乙烷中含有的少量乙烯
B.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所以要大力发展“乙醇汽油”
C.用水可区分苯、溴苯和硝基苯
D.一定条件下,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可区分葡萄糖和蔗糖
【答案】 D
29、下列有关物质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石灰用作食品抗氧化剂
B.盐类都可做调味品
C.铝罐可久盛食醋
D.小苏打是面包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答案】 D
30、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
A.化学课程目标
B.化学教学内容
C.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
D.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答案】 A
3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电解质的导电性和金属晶体的导电性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含氟牙膏”“富硒营养品”等,这里的碘、钙、氟、硒指的是分子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水的能量高
D.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时,通常加入氯化钠等强电解质
【答案】 C
32、教师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教学时,设计了如下活动,教师给出实验研究方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向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并振荡,观察现象,解释原因。该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属于( )。
A.被动接受式
B.主动接受式
C.引导探究式
D.自主探究式
【答案】 C
33、下面不属于化学l的主题的是( )。
A.认识化学科学
B.化学实验基础
C.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D.物质结构基础
【答案】 D
34、在化学探究活动中,除了要考虑知识值不值得探究以外,还要考虑这个知识能不能够探究,下列中作为探究问题的是( )。
A.食盐能否溶于水中
B.什么样的溶液能够导电
C.醋化反应按什么方式脱水
D.同位素物理性质相同吗
【答案】 B
35、下列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B.加强课程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C.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D.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答案】 B
36、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
A.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B.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C.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D.重视双基,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中心
【答案】 D
3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类、油脂、蛋白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蛋白质、油脂、聚乙烯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煤的液化,石油的裂化过程都有化学变化
D.蛋白质溶液遇CuSO,产生的沉淀能重新溶于水
【答案】 C
3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反应物浓度可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多
B.改变条件,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平衡常数也一定增大
C.自发反应一定是嫡增反应,非自发反应一定是嫡减少或不变的反应
D.提高温度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答案】 D
39、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X的原子半径比Y的小,X与W同主族,Z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Y)>r(Z)>r(W)
B.元素Z、W的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不同
C.元素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2的强
D.只含X、Y、Z三种元素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答案】 D
40、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
A.科技教育
B.素质教育
C.减负
D.现代教育
【答案】 B
41、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化学教学时最常用的工具和手段,下列哪一项不是教学语言具有的特点( )。
A.科学性
B.逻辑性
C.启发性
D.人文性
【答案】 D
42、本学期王老师接手了某班的化学课。开学第一天,他就让学生做了一份自编试题,以判断学生化学知识基础与能力的发展水平。这种测试属于( )。
A.活动表现评价
B.过程性评价
C.档案袋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 D
43、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顺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 )。
A.轨道能量逐渐降低,但能级顺序不变
B.轨道能量基本不变,但能级顺序改变
C.轨道能量逐渐增加,能级顺序不变
D.轨道能量逐渐降低,能级顺序也会改变
【答案】 D
4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葡萄糖能水解成2 mol CH3CH2OH和2 mol CO2
B.在鸡蛋清溶液中分别加入饱和的硫酸钠、硫酸铜溶液,都会因盐析产生沉淀
C.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l mol油脂完全水解生成l mol甘油和3 mol高级脂肪酸
D.欲检验蔗糖水解产物是否具有还原性,可向水解后的溶液中直接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
【答案】 C
45、以下哪种关系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材应协调、处理好的关系
A.知识的分析、阐述与学习方式改进的关系
B.化学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之间的关系
C.要反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D.化学原理知识与化学应用型内容之间的关系
【答案】 C
46、下面不属于化学l的主题的是( )。
A.认识化学科学
B.化学实验基础
C.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D.物质结构基础
【答案】 D
47、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硝酸铵
B.生石灰
C.烧碱
D.食盐
【答案】 A
48、“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 )等活动。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A.调查访问
B.实验探究
C.参观讨论
D.以上都对
【答案】 D
49、分类是化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B.根据能量的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C.根据分子组成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
D.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将一个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答案】 C
50、化学教材中纸笔测验的新变化不包括( )。
A.重视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B.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C.关心科技发展和科技有关的问题
D.注重学科间的综合和渗透
【答案】 A
51、通过高中化学选修课程化学原理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
B.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C.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D.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答案】 D
52、在化学学习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B.过程与方法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D.三者均有
【答案】 D
53、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
A.科技教育
B.素质教育
C.减负
D.现代教育
【答案】 B
54、下列关于环境问题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甘蔗生产的乙醇燃料属于可再生资源,利用乙醇燃料不会产生温室气体
B.低碳生活注重节能减排,尽量使用太阳能等代替化石燃料,可减少雾霾的发生
C.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属于新能源
D.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答案】 A
55、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答案】 B
56、下列属于“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是( )。
A.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B.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C.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D.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案】 A
57、下列有关化学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编写的建议,不正确的是( )。
A.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B.习题类型要多样化,要增加重点知识的练习题目
C.化学教科书应充分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趋势
D.化学教科书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答案】 B
58、下列教学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范畴的是( )。
A.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
B.了解铁、铝与稀硫酸的反应
C.感受化学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D.能运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答案】 B
59、下列有关仪器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试管、烧杯均可用于给液体、固体加热
B.使食盐水中NaCl结晶析出时,常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酒精灯、玻璃棒、泥三角
C.区别NaCl、Na2SO4时常用到胶头滴管、试管
D.漏斗可用于过滤及向滴定管中添加溶液
【答案】 C
60、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
B.酸式滴定管在盛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
C.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D.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
【答案】 B
61、随着电子的发现,人类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
A.拉瓦锡
B.道尔顿
C.阿伏加德罗
D.汤姆生
【答案】 D
62、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共价键的是( )。
A.NaOH
B.HCl
C.Na2S
D.Na202
【答案】 A
6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7H16。的烷烃,含有3个甲基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
B.聚乙烯可发生加成反应,还能使KMn04。酸性溶液褪色
C.甲苯中所有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
D.相同质量的甲烷和乙烷完全燃烧.乙烷耗氧量多
【答案】 A
64、下面不属于化学l的主题的是( )。
A.认识化学科学
B.化学实验基础
C.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D.物质结构基础
【答案】 D
65、R、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Y同主族,R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W元素形成的一种单质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R与W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X与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简单离子的半径:W<Y<Z
B.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R>X
C.X与z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可抑制水的电离
D.最高价氧化物的熔点:Y>R
【答案】 D
66、《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列出的教学目标“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中“初步”属于( )。
A.行为主体
B.行为动词
C.行为条件
D.表现程度
【答案】 D
67、雨水的PH值小于( )时就成为了酸雨。
A.5.6
B.5.7
C.5.9
D.5.8
【答案】 A
68、下列是某同学对一些化学实验仪器名称的书写,正确的是( )。
A.石绵网
B.锥型瓶
C.三脚架
D.坩锅钳
【答案】 C
69、雨水的PH值小于( )时就成为了酸雨。
A.5.6
B.5.7
C.5.9
D.5.8
【答案】 A
70、下列不属于中学化学习题基本功能的是( )。
A.诊断功能
B.调节功能
C.教学功能
D.选拔功能
【答案】 D
71、通过高中化学选修课程化学原理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
B.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C.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D.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答案】 D
72、m、n、p、q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n3-与p2+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n、q一定均是非金属元素
B.离子半径的大小:q>n>p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n>m
D.m、n、q分别与P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均含有共价键
【答案】 D
73、在中学阶段,下列反应能一步实现的是( )。
A.Al2O3→Al(OH)3
B.NaNO3→NaCl
C.MgO→MgCl2
D.CaCO3→Na2CO3
【答案】 C
7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答案】 D
75、用括号内试剂及操作方法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不正确的是( )。
A.苯中的苯酚(溴水、过滤)
B.乙酸乙酯中的乙酸(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
C.溴乙烷中的乙醇(水、分液)
D.溴苯中的溴(NaOH溶液、分液)
【答案】 A
76、化学学习活动的定向环节主要是()。
A.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B.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C.得出相应的结论
D.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答案】 A
77、学生把参与学习活动的典型资料收集起来,以此反映自己学习和发展历程的评价方式是( )。
A.活动表现评价
B.纸笔测验
C.档案袋评价
D.终结性评价
【答案】 C
78、用来表示试题作为测试工具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 A
7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SO2使溴水褪色与乙烯使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
B.制备乙酸乙酯时可用热的NaOH溶液收集产物以除去其中的乙酸
C.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跟电石反应,可以减缓乙炔的产生速率
D.用AgNO3,溶液可以鉴别KCl和KI
【答案】 B
80、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将化学事实描述清楚,并且要对该事实加以深入地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是()。
A.讲述法
B.讲演法
C.讲解法
D.谈话法
【答案】 B
81、新课程强调的“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B.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达到要求,获得成功
C.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D.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等
【答案】 B
82、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管理、组织学生,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活泼、主动地学习,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同和教学秩序,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行为方式称为化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这里强调三点,不包括以下()。
A.强调它是教师的行为,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取决于教师预先的谋划和设计
B.强调课堂组织的指向要服从于预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C.强调了课堂组织要着眼于如何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序,课堂气氛和谐,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和学生活泼、生动的学习状态的形成
D.强调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切为学习成绩服务
【答案】 D
83、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管理、组织学生,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活泼、主动地学习,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同和教学秩序,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行为方式称为化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这里强调三点,不包括以下()。
A.强调它是教师的行为,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取决于教师预先的谋划和设计
B.强调课堂组织的指向要服从于预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C.强调了课堂组织要着眼于如何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序,课堂气氛和谐,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和学生活泼、生动的学习状态的形成
D.强调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切为学习成绩服务
【答案】 D
84、高中化学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而不宜放在对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上
B.应注意选择具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而不宜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
C.应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单是强化解答习题的技能
D.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不包括活动表现评价
【答案】 D
85、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
A.讨论谈话法
B.演示观察法
C.启发讲授法
D.实验探究法
【答案】 B
86、CO分子的偶极矩较小,几乎为零,是因为( )。
A.碳和氧的电负性差值小
B.碳原子存在孤对电子
C.氧原子是π配健电子对接受体
D.氧原子既吸引σ键电子对、又是π配健电子对的给予体,使氧原子略带正电荷
【答案】 D
87、命题是考试能否达到期望目的要求的关键所在,试题具有导向性,试题题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复习方法,经常使用客观性试题并比重过大,学生会( )
A.注重猜重点,押考题
B.只记忆零碎知识,养成不求甚解习惯
C.答卷费时,速度慢
D.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答案】 B
88、一位学生在板演的时候把水的化学式写成了“HO2”,老师评价道:“好!首先知道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又知道原子个数比为2:1,只是顺序弄反了,倒过来就可以了。”这位老师的做法体现了课堂教学评价的( )。
A.及时性
B.客观性
C.过程性
D.激励性
【答案】 D
89、下列物质中不存在氢键的物质是( )。
A.冰醋酸中醋酸分子之间
B.一水合氨中的氨分子与水分子之间
C.液态氟化氢中氟化氢分子之间
D.可燃冰(CH4·8H2O)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之间
【答案】 D
90、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溶液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答案】 A
91、下列不属于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的是( )。
A.自主性
B.时代性
C.实践性
D.情境性
【答案】 B
92、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工作一般步骤的是( )。
A.设计教学目标
B.设计教学媒体
C.设计教学策略
D.设计教学模式
【答案】 D
9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B.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中一定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C.白酒的蒸馏、石油的分馏、煤的干馏都是化学变化
D.研发新型催化剂,提高石油和煤中各组分的燃烧热
【答案】 A
94、下列各组液体混合物,用分液漏斗不能分开的是
A.甲苯和液溴
B.溴乙烷和水
C.水与煤油
D.饱和碳酸钠溶液和乙酸乙酯
【答案】 A
95、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化学教材分析的依据包括(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96、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有突出贡献的化学家是( )。
A.门捷列夫
B.拉瓦锡
C.道尔顿
D.阿伏加德罗
【答案】 A
97、下列教学目标中属于“过程与方法”类目标的是( )。
A.能举例说明Fe、Fe2+、Fe3+间的转化,写出主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B.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各类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C.掌握乙醇这种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D.了解温度、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答案】 B
98、( )测验是在一个大的教学单元或一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测验,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后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是对阶段教学效果的总评价。
A.形成性
B.诊断性
C.过程性
D.总结性
【答案】 D
99、下列关于高中化学课程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
B.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化学专业人才
C.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
D.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答案】 B
100、《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习情景素材”方面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内容。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变化是( )。
A.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B.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C.着重突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
D.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衔接
【答案】 A
101、某教师在讲述金属钠的性质时,向学生演示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了金属钠所具有的部分性质。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 )的化学教学原则。
A.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
B.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
C.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
D.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答案】 C
102、用来表示试题作为测试工具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 A
103、下面关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描述所用词语从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
A.知道、认识、理解、应用
B.认识、知道、理解、应用
C.识别、分类、区分、评价
D.区分、识别、分类、评价
【答案】 A
10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B.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中一定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C.白酒的蒸馏、石油的分馏、煤的干馏都是化学变化
D.研发新型催化剂,提高石油和煤中各组分的燃烧热
【答案】 A
1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式均为(C6H10O5),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B.从形式上看.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
C.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都较大.所以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D.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二者反应原理相同
【答案】 B
106、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的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答案】 B
107、“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 )等活动。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A.调查访问
B.实验探究
C.参观讨论
D.以上都对
【答案】 D
108、下列物质中,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物质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③⑥
【答案】 B
109、初中化学教材编写有以下哪些建议( )。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答案】 B
110、下列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稀硫酸
B.硫酸铜溶液
C.氢氧化铁胶体
D.酒精溶液
【答案】 C
111、只有在化合物中才能存在的化学键是( )。
A.共价键
B.非极性键
C.氢键
D.离子键
【答案】 D
112、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展望未来,化学科学具有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下列四个选项中现代化学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
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材料
C.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D.防治环境污染
【答案】 C
113、在0.1mol/L的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对该平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加入水后,平衡向逆反应方一向移动
B.加入0.1mol/L的HCl溶液,溶液中c(H+)减小
C.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 C
114、下列教学目标属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