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0001845 上传时间:2025-04-1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71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全面版)资料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宣城市05年物理优质课赛教课题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广德基安中学     黄彬远 设计思路说明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科探究,提高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为了体现这些新的理念,“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本节以学生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探究成像规律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从中学到探究的一般方法,了解探究过程的几个环节,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双向互动为原则,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探究氛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探究热情,通过评估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要求严谨的态度和协作精神,本节通过多媒体培养趣味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知道探究的重                          要性;                         2、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参与课堂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知欲;             3、培养学习中的合作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内容分析 重点: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并掌握其规律; 难点:1、做好凸透镜成像的探究实验;             2、归纳出成像规律; 关键:探究方法的引导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观察、归纳、练习等 教学与学具 凸透镜、光具座、光屏、蜡烛、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照片、火柴、手电筒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法手段说明及达成目标   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神六”两位宇航员)小照片,问学生是否能看清他们是谁? 2、用制作成的投影片将照片放大,问学生能看清他们是谁? 3、照片是什么仪器照的,成什么性质的像?投影仪成什么性质的像?是否能用其他方法看放大的照片? 4、以上三种光学仪器其实利用凸透镜成不同性质的像,那么凸透镜成像性质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   1、学生好奇观看,无法看清照片上人物;   2、他们是“费俊龙”“聂海胜”两位宇航英雄   3、照相机;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   4、学生思考 1、            激发学习兴趣; 2、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激发探知欲;     实验验证成像性质与物距、焦距有关   1、请你对上述问题猜想和假设; 2、师用多媒体投影说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物距;凸透镜到成像的距离叫做像距; 3、师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共同演示实验,验证说明凸透镜成像性质与物距、像距有关(师指导,学生指导)               4、 让学生观察现象后思考得出结论:是否与物距像距有关? 猜想:①可能与物体凸透镜距离有关②可能凸透镜焦距有关……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认真思考给出结论。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培养总结能力。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指导学生测凸透镜焦距,提出问题; 2、 提问:“凸透镜成像性质与物距,焦距有何具体关系?学生猜想和假设。 3、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设    计实验方案; 4、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提问其1、2个小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5、让每小组改变6次物距大小,测出6组物距,像距数据并记录6次成像性质;(鼓励学生合作完成,边实验边讨论,交流)收集数据; 6、提问学生所测数据及观察到成像性质;(师板书收集到的数据)分析论证(结论); 7 、请学生认真观察数据仔细思考(可讨论)寻找成不同性质的像距物距与焦距间的关系;评估与交流; 8、让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探究、测量等进行评估(填写学习卡),让学生交流探究过程,相互改正错误,指出不足; 1、学生小组测凸透镜焦距;   2、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     3、小组积极讨论后大胆猜想;   4、讨论用所给的器材设计并组装器材给出方案;学生回答设计的方案; 5、 分组合作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填写师发的探究学习卡);     6、学生报告;     7、学生仔细思考、讨论、归纳、总结;     8、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1、设疑让学生感悟培养思维发现问题能力; 2、亲身探究和感受培养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归纳法,培养观察分析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发现问题能力;   加强巩固所探究内容   1、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凸透镜成像情况,验证成像规律; 2、多媒体演示加强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填写表格)   1、学生观察并对对照自己的实验结论进行验校; 2、学生集体回答;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意识和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1、多媒体给出探究过程; 2、请学生谈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积极上讲台表达); 奖励学生自制照相机并语言激励 学生积极大胆发言,谈知识收获,方法收获等; 尝试教育培养表达能力; 培养集体荣誉感;   课堂练习   多媒体出示抢答题,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抢答;   学生积极思考并抢答;   培养参与课堂主体意识   发现问题并提出新问题   激励引发学生提出新问题; 学生大胆提出还想探究的问题;   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   附: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馈及自我反思:(略) 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设计(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简述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加深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暖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2)凸透镜成像规律。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要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因而宜采用实验、讨论、探索法。 教具学具准备 光具座(或刻度尺)、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投影仪、投影片等。 素材准备 照相机、投影仪构造图片使用说明、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日常生活中凸透镜有哪些应用? 2.课前热身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能利用光的折射成像的原理工作的,它们各自成的像有何不同?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例照相机。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两倍焦距。例投影仪。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例放大镜。 实像是指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可用光屏承接;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只能用眼睛看到,而不能用光屏收到。 (2)四边互动 互动1 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成像的特点。 明确: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可能跟物体位置有关,设计实验进行论证。 互动2 比较照相机(或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明确: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凸透镜所成镰的正、倒,虚、实可能跟物体与像是否在同侧有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互动3 实验中如何使光屏能接收到烛焰的像? 明确: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火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要调整在同一高度,另外蜡烛必须放在一倍焦距之外。 互动4 将蜡烛由远处逐渐移向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何变化?像距怎样变化? 明确: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小组之间交流自己实验的探究过程。 互动5 区别实像与虚像。 明确: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承接;虚像看得见但光屏承接不到。 互动6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 明确:利用投影片,引导学生运用实验结论阐述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和原理。 4.达标反馈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应调整(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烛焰的像能呈在光屏中央). (2)下列哪种像不可能得到 (D)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3)小明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他把蜡烛放在离焦点5 cm处,则所成的像一定是 (C) A.正立的 B.倒立的 C.放大的 D.缩小的 (4)下列光学仪器中,利用其能得到放大实像的是 (D) A.放大镜 B.潜望镜 C.照相机 D.投影仪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与原理。 (2)方法归纳 本节课适用实验,讨论式探究方法。 (二)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拍照片时,要使像更大些,应该怎么办? 2.实线探索 (1)实践活动 利用凸透镜制作投影仪。 (2)巩固练习 ①使用投影仪时,如果将镜头的表面用黑纸遮去一半,则 (C) A.屏幕上的像少去一半 B.屏幕上的像少去 C.像是完整的,但亮度变暗了 D.像是完整的,但亮度变亮了 ②如图3—3—1所示,在光具座上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在光屏上构成一清晰的像,则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在 ( 10) cm至 ( 15 ) cm之间,屏上的像与烛焰相比(变小)。(填“变大”、“变小”、“不变”)。 ③把一张透明塑料纸铺在桌面上,用筷子在塑料纸上滴一个水珠(直径约5mm),双手平拿着塑料纸稍离桌面,透过水珠看放在桌面上的报纸上的字,字是放大了还是缩小了?看到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水珠起了什么作用? 试一试,再回答 [参考答案] 放大;虚像;凸透镜。 ④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物体成(倒立)(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这个是像是实光线的会聚点,(能) (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是(实)(填“实”或“虚”)像;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的像不能用 光屏承接,是(虚)像。 (三)板书设计 3.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略)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照相机 2.投影仪 3.放大镜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案 年 级: 八 年 级 学 科: 物 理 课 型: 新 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研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1.体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习运用具体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道理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互相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学情分析:学生对凸透镜的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但学生理解成像的规律会有一定困难,可通过探究加深认识 教法学法:多媒体技术、问题—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刻度尺)和火柴 课前预习导学: 1.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30 cm处逐渐移到离透镜20 cm处的过程中,像与像距的变化为( ) 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B.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增大 C.像先小后大,像距逐渐增大 D.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变小 2.通过实验发现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像;可以成倒立的像,也可以成正立的像。我们可以看到,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取决于物距和凸透镜的____________关系。 3.当物距___________ 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的像是___________实像;当物距___________焦距时,成虚像,并且虚像的尺寸___________。 课内学习研讨: 一、引入:利用凸透镜分别对着远处和近处的物体看来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二、提出问题: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猜想: A、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B、与焦距的大小有关; C、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D、像的正倒可能与物体是否在凸透镜同侧有关。 四、设计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2.凸透镜的焦距; 3.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白色塑料光屏、光具座和火柴。 五、实验探究:介绍方法与步骤 (1)将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例如u=4f…u=3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例如u=1.8f…u=1.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例如u=0.8f…u=0.3f…。若在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则用眼睛透过透镜观察蜡烛的像。并记录像的正倒、大小。 友情提示 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光屏上得不到的像。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显示在光屏上。 3、怎样找实像:当成实像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时,光屏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4、怎样找虚像:透过凸透镜用眼睛观察物体所成的像。 5、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介绍实验器材(配合实验器材) 凸透镜焦距f=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凸透镜的焦距f= 物距u 像距v 像 的 特 征 应用 正倒 大小 虚实 位置 变化规律 u>2f u=2f f<u<2f u=f u<f 六、分析论证: 学生讨论分析数据的特点并得出结论: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成 的 的 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成 的 的 实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 的 的 像。 七、巧记忆 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 分界点:一倍焦距 分虚实,二倍焦距 分大小; 实像的位置:物在外(二倍焦距以外)、像在间(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物在间、像在外。 实像的变化:物近像远像变大。 课堂巩固练习 1、用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在凸透镜的另一侧1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寻那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位于凸透镜前15cm处时,光屏上得到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像  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缩小的像  D、倒立放大的像 2、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30 cm B、15 cm C、10 cm D、5 cm 3、小明同学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用书本挡住了部分凸透镜,你认为此时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一半呢还是完整的?你准备如何验证你的想法呢? 4.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像,则透镜的焦距f( ) A.10 cm<f<20 cm B.f>10 cm C.f<10 cm D.f>20 cm 5.许多家庭的门上都装有防盗门镜(俗称“猫眼”)。从室内透过防盗门镜向外看,可以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由此可以断定,此时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和凹透镜 D.玻璃砖 6.(2021天津模拟)如图3-3-1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8 cm,当物体AB放在该凸透镜主轴上距离凸透镜12 cm的位置处时,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该物体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7.(2021江苏连云港模拟)如图3-3-2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 图3-3-1 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 cm处,则( ) 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图3-3-2 D.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8.(2021江苏徐州课改区模拟)如图3-3-3所示,是赵强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还需要调整的是____________。调整后烛焰能在光屏上成____________立的实像,若想使像变大,应将蜡烛向____________移。 课 课后深化拓展: 图3-3-3. 1.(2021河南模拟)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缩小的像,当烛焰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____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透镜的距离应____________透镜的焦距。 2、(2021江苏宿迁模拟)一束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3-3-4(a)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大小约为__________ cm;若将一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2 cm处,如图3-3-4(b),则透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 3.有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将物体从离凸透镜30 cm处沿主光轴移到距透镜20 cm处,这个过程中所成的像( ) A.始终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B.始终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图3-3-4 C.离透镜越来越远,像变大 D.离透镜越来越近,像变小 4.(2021山东滨州模拟)张晨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3-3-5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图3-3-5 B.烛焰位于b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C.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D.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5.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8 cm处,在透镜另一侧20 cm处成一清晰像,则此透镜的焦距 ( ) A.一定大于20 cm B.一定小于9 cm C.一定在10 cm到8 cm之间 D.一定在9 cm到10 cm之间 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烛焰离透镜12 cm时成的是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7 cm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下列的哪个值( ) A.8 cm B.10 cm C.11 cm D.14 cm 6.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距为30 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当物体移到物距为15 cm时,它的像一定是( ) A.放大的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放大的虚像 D.缩小的虚像 7.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逐渐向凸透镜靠拢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将( )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8.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的主光轴上,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该物体的明亮、清晰的实像,当用不透光的物体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后,物体此时在光屏上形成的像是( ) A.只有上半部分,亮度不变 B.只有下半部分,亮度不变 C.与原来相同,亮度不变 D.与原来相同,亮度变暗 9.(2021江苏南通模拟)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原来的光屏处,则所成像的性质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10.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沿主光轴方向平 图3-3-6 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棒AB,如图3-3-6所示,则形成的像A′B′为( ) A.比实物短,且B′端比A′端粗 B.比实物短,且A′端比B′端粗 C.比实物长,且B′端比A′端粗 D.比实物长,且A′端比B′端粗 课后反思 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太阳光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2)说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认真参与探究活动,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2.难点: (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媒体 学生分组实验:光具座、凸透镜、火柴、白塑料板、光屏、蜡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观察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这些光学仪器都是用什么光学元件使物体成像的? 生:凸透镜。 师:对,它们所成的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哪些方面不同?哪位同学说说? 生: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被照的人、景物)小,而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体(投影片上的图案)大,照相机、投影仪的像都是倒立的,但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师:你说得很好,同是凸透镜,为什么成的像有大小、倒正不同?物距、像距的不同呢?这到底与什么有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探讨的问题——凸透镜成像规律。 板书: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一课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 二、新课教学 师:对于凸透镜成像,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A:像的大小、倒正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A同学提的问题很好,你们的猜想是什么? 生B: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C:与焦距大小有关。 生D: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F:像的倒正可能与物体是否在凸透镜的同侧有关。 教师将以上问题和猜想写在纸上,并投影到屏幕上。 师:以上同位同学都很善于观察和思考,作出的猜想都很有道理,如何检验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齐声答:进行实验。 师:你们都知道了要用实验来检验,实验是我们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用实验探究照相机成像的规律即物体距离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时的成像规律。 桌面上的凸透镜,你知道它的焦距是多少吗? 生G:不知道。 师:怎么办? 生G:可以做实验进行测量。拿着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用刻度尺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师:知道了凸透镜的焦距,根据桌面上的实验器材,你们准备怎样进行实验?观察什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师:哪个组愿意将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与大家交流? 生H:我们组讨论后认为:参照照相机照相时,景物与镜头、胶片的顺序、距离大小关系,我们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按顺序固定在光具座上,蜡烛离凸透镜尽量远一些,光屏离凸透镜近一些,点燃蜡烛后,观察蜡烛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所成像的大小、倒正。 师:你们组设计的实验思路是对的,还懂得用照相机作参考,这很好。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实验步骤:(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光屏就在同一条直线上。 2.点燃蜡烛后,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让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3.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远大于2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晴晰的烛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 4.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几厘米,仍保持它们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移动光屏,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像的倒正、大小有什么变化?像仍是缩小的吗?并记录在下表中。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仍保持它们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怎样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像的位置变化?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正立的还是倒立?记录在下表中。 6.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倍焦距,移动光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记录下表中。 f=10cm 师:大家清楚了吗? 学生:齐声答:清楚了。 师:下面二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比一比,哪个组做得最快最好,注意分工合作,互帮互学。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师;刚才我巡回检查了一遍,全班各组的实验都完成了,下面请第5、10、15、20四个小组,将你们的实验记录表格拿上来投影、交流、其他同学当评委,看看实验记录是否有错误。 四个组轮流交流,其实验记录都正确。 师:分析实验记录,你可得出什么结论?请分组讨论。 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仍大于2倍焦距),所成的像远离凸透镜,像变大(仍是缩小的)。当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等于2倍焦距时,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边等于2倍焦距,像与物等大。 师:你们三组归纳得很好。你们的实验也验证了B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以上的像都可以用光屏承接,所以都是实像(它们是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而成的)。 板书:凸透成像规律之一: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 下面请各组同学对自己组的实验进行评估,并记录下来进行交流(如实验操作中存在什么问题?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测量数据是否可靠?) 学生分组评估,交流如下: 生A:我们组在操作时,同时移动蜡烛、透镜、光屏,一直找不到像。后来向其他组请教,才知道要先固定蜡烛、透镜的位置,移动光屏就可以找到像。 生B:我们组在实验时,没有调整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光屏上也承接不到像。用刻度尺进行距离测量,画线也可以做这个实验,先在桌面上画一直线,分别把蜡烛、透镜、光屏放在直线上,其他步骤同上。 生D:我们组在测出凸透镜位距为l0cm后,设计实验步骤为第1次物距为35cm,第2次为30cm,第3次为25cm,第四次为20cm。 师:以上同学做实验很认真,也很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失误,精神可嘉。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A,我知道了如何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 生B:我知道了如何利用光具座。 生C:我知道了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生D:我学会了怎样进行评估、交流。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大家掌声鼓励,下面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2动手动脑学物理2。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五、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一课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 六、课后反思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应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 2.照相机的 相当于凸透镜, 相当于光屏,相当于暗室,被拍照的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要 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3.为了使照片上的人像大一些,照相时人应该 (填“靠近”或“离开”)照相机一些。 4.小午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突然想到,若将透镜的下半部用纸遮住,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小刚说在屏上可能只能得到物体上半部分的像,小华说能得到不清晰的完整的像,小午则认为可以得到物体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了,究竟谁说得对呢?他们通过实验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1)小午、小刚、小华在这个探究中体现了哪几个科学探究过程? (2)你认为谁的答案是正确的? 第二课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认真参与探究活动,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2.难点: (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媒体 学生分组实验:光具座、凸透镜、火柴、白塑料光屏、蜡烛。 一、复习 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部分规律,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体往凸透镜方向移动,像就往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像变大。 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距也等于2倍焦距,成的是等大、倒立的实像。 师:你对物理大于2倍焦距的物体成像规律掌握得很好。对于凸透镜成像,你们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A: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时,所成的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生B: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生C: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是什么样的? 生D:当物体从2倍焦距向凸透镜靠近,所成的像的大小,像距是如何变化的? 师:以上同学很善于思考,提的问题都很好。对于以上同学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的猜想是什么? 生E: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时,所成的像可能是放大的、正立的。 生F:当物体从2倍焦距处向凸透镜逐渐靠近时,所成的像可能是逐渐远离凸透镜,像也逐渐变大。 教师将以上同学的猜想写在纸上,并用实物投影投到屏幕上。 师:以上几位同学想像力很丰富,作出的猜想都很有道理,如何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生G:进行实验。 师:对。下面我们继续用光具座来研究物距小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板书:第二课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教学 师;对于物距小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研究,你们准备如何设计实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第5组生H;因为凸透镜的焦距等于10cm,所以我们让蜡烛分别处在离凸透镜18cm、15m、12cm处,向后移动光屏,让光屏上的像最亮、最清晰,观察像是正立还是倒立,是放大还是缩小,以及像的大小变化情况;然后让蜡烛放在焦点上,观察成像情况,最后让蜡烛放在焦点以内,并向靠近凸透镜移动,观察成像情况, 师:同学们同意第5组同学的设计实验方案吗?有不同意的吗? 生:同意。 师:大家都同意第5组同学的设计实验方案,我也同意。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讨论实验步骤,并写在纸上,拿上来投影交流。 学生讨论并制订实验步骤,几个组拿上来投影交流后,大家达成共识。 实验步骤(投影在屏幕上):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18cm、15cm、12cm处,向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距是多少,记录在下表中。 3.把蜡烛放在焦点处,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情况,记录下表中。 4.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8cm、5cm、3cm处,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情况,记录下表中。 师;下面二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注意分工、协作、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来。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生I: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这是什么原因? 师: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不成像。(写在纸上,投影在屏幕上) 生G:蜡烛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移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