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缸发动机曲轴减振器匹配的对比研究(全面版)资料
第26卷第3期2005年6月
内燃机工程
Chines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ngineering
Jun.2005
文章编号:1000—0925(200503一064一04
四缸发动机曲轴减振器匹配的对比研究
刘志勇1,戴湘利2.牟宁斌2
(1.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桂林541004;2.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技术中心
260061
Comparion of Matching Crankshaft Torsional Damper to Four-Cylinder Engines
LIU zhi—yon矿,DAI xiang-li2,MOU Ning-bin2
(1.Gu订in College of Aerospace Industry,Guilin541004,China;2.Guangxi Yuchai Machinery Co.Ltd.
Abstract:The silicone oil damper is better than the rubber damper at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ing.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test of the performances of a four。cylinder engine with a silicone oil damper and with a rubber damper,it was found that the main resonant torsional vibration amplitute,the maximum tensi。nal stress of the crankshaft,and the noise from the front end of the engine are more10wer as the engine was“tted with a silicone oil damper,therefore the crankshaft runs more stably and the engine works more reliablv.
1概述
摘要:由于硅油减振器比橡胶减振器具有较好的降低曲轴扭振的性能,通过试验对比分析某四缸发动机曲轴装橡胶减振器及硅油减振器的性能指标,采用硅油减振器后明显降低曲轴扭振的主要谐次的振幅、最大扭振应力及发动机前端的噪声,使曲轴运转更平稳、发动机工作更可靠。
关键词:内燃机;橡胶减振器;硅油减振器;曲轴扭转振动;噪声
Vibration of Crankshaft:Noise
中图分类号:TK402文献标识码:A
多缸柴油机的曲轴在周期性的扭矩激励下,产生扭转振动,严重的曲轴扭转振动会引起曲轴断裂、破坏各缸工作的相位关系、恶化内燃机工作状况和平衡性能等,导致内燃机功率下降及振动噪声加剧。
曲轴减振器是曲轴减振的重要零件,合理的匹配曲轴减振器可以改善曲轴的扭转共振转速、振型、振幅、扭振应力等,从而可避免因曲轴扭转共振而引起的振动噪声、曲轴断裂等故障。本文以对比某四缸发动机曲轴分别装橡胶减振器及硅油减振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当量扭振模型、进行扭振计算,说明对于存在不平衡二阶往复惯性力的四缸机,硅油减振器比橡胶减振器更能降低曲轴扭振的主要谐次
的振幅及最大扭振应力,同时也能降低发动机前端的噪声,最后进行扭振试验来验证计算分析的准确性及噪声对比测试。
2扭转振动分析
2.1扭振系统的三维模型
图1扭振系统的三维模型
收稿日期:2005・04—14
作者简介:刘志勇(1969一。男,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力工程的振动及噪声控镧技术。E-瑚n:daixl@21cn.∞m。
2005年第3期内燃机工程・65・
2.2当量扭振模型的建立
当量扭振模型的建立,是把复杂的曲轴和传动
机构换算成扭转特性相同的简化的当量系统。
减
振
器
惯
性
块
13It Is Is I?
Iq It1213It151811图2四缸发动机曲轴当量系统模型
(a装硅油减振器(b装橡胶减振器
(a
(b
图2中,B.t+,为第是至忌+1曲轴段的柔度,可通过MSC有限元程序分析求出;J。为第点个集中质
量的转动惯量,可通过Unigraphics软件利用三维模
型分析求出。
2.3自由振动分析
本文采用轴系扭振计算的经典方法Holzer法,其基本思想是轴系无阻尼自由振动时各集中质量的
惯性力矩和应为零,即:
∑L吼一O(1
由于轴系做简谐自由振动,
有仇一P2敏(2
故∑J女P2‰一o(3
计算时,先给出频率的试算初始值,通过逐步迭代搜索找出满足式(3的固有频率和相应振型。
对上述装硅油减振器和装橡胶减振器的两种当量模型根据HoIzer法进行自由振动频率计算,结果
分别如表1及表2所示。
表1装硅油减振器计算结果
\\质量号(1(2(3(4(5(6(7 -\
工I厶P2×106以“P2舢×106Mj.^+1=∑^P2毗×106E.^+l×10—6M^.^+1及.^+1 \
表2装橡胶减振器计算结果
\\质量号(1(2(3(4(5(6(7
』\“厶P2×106毗“P2毗×106
M上,H.1=∑厶P2舢×106取.¨1×10~6地.^+1及.I+1 \
内燃机工程2005年第3期
本发动机的最高转速为3500r/min,需考虑的各谐次干扰力矩的共振转速”y及各气缸质量(质量号为3~6的相对振幅敏值如表3,根据干扰力矩的相位图便可求得各谐次干扰力矩相对振幅矢量和∑吼,其计算结果列于表3。
表3
振器
装橡
干扰。由。s由z①④
力矩
相位
图
2.4共振振幅及应力计算
装硅油减振器时,曲轴自由端的共振振幅:
一2
等D2Rc,∑吼
AI一±————兰百———————一(4
0.04丌P2∑Jt口2+O.5兀JdP2
^茸l
式中,D为气缸直径;R为曲柄半径;P为共振频率; c,为第y谐次干扰力矩的简谐系数。从文献[2]查得,∑吼为共振谐次干扰力矩的相对振幅矢量和,即表3所列结果;∑I。口2为系统各质量的转动惯量与其相对振幅平方之积的总和;J。为硅油减振器惯性轮的转动惯量。
装橡胶减振器时,曲轴自由端共振振幅(即减振器内轮或系统第一质量:
器
墨蠡
器
O
疗/r.min一1
(a六谐次
A,一土57.3×—————了三丝薹塑f_—一(5
o.047cP2∑J∥2+軎艿(crd—12
^=l Ld
式中,口d为减振器外轮的相对振幅;艿为减振器自由衰减振动波形的对数衰减率,对邵氏硬度为50~55度的合成橡胶,艿一o.7~o.75,对邵氏硬度为60~气s 度的合成橡胶,艿一O.9~1.3,对本发动机取为o.8;∑I∥2为除减振器外轮外,轴系各质量的转动惯量与其计算振型的相对振幅平方值乘积之和。
系统中第忌,忌+1轴段的扭振应力q斛。按下式计算:
“.川一兰・磐(N/m2(6
“肘1一丽。瓦磊‘N/m‘(6’式中,A。为共振振幅幅值,(。;舰,。+。为第五,忌+l 轴段在A。=1rad时的扭振力矩,即表1、表2的第(5列数值;W鼬+。为第七,五+1轴段最小抗扭断面模数。计算结果列于表4。对比该两种结果,最大扭振应力都低于许用扭振应力30MPa,但是从限制扭振产生的噪声和保护发动机附件安全性考虑,国际上一般控制四缸车用发动机曲轴自由端单谐次共振振幅为o.10。。而装橡胶减振器时,共振振幅已经远超过此限值,况且共振转速在发动机的标定转速2200 r/min附近,会引起明显的振动和噪声。
3试验验证
为了验证计算分析的准确性,对该发动机装橡胶减振器和硅油减振器进行了曲轴扭振试验,以获取各主要谐次的振幅及共振转速。测试使用德国H&W公司开发的软件NITM。
图3、图4是由TV传感器测试得出的该发动机装硅油减振器及橡胶减振器所呈现的主要谐次六次、八次曲线。
图3装硅油减振器的曲轴扭振测试曲线玎/r.Ⅲin一1 (b八谐次
四缸发动机曲轴减振器匹配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志勇, 戴湘利, 牟宁斌, LIU Zhi-yong, DAI Xiang-li, MOU Ning-bin
作者单位:刘志勇,LIU Zhi-yong(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桂林,541004, 戴湘利,牟宁斌,DAI Xiang-li,MOU Ning-bin(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技术中心
刊名:
内燃机工程
英文刊名:CHINES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5,26(3
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5条
1.杨连生内燃机设计 1980
2.许运秀船舶柴油机轴系扭转振动 1982
3.谭达明内燃机振动控制 1993
5.宋希庚内燃机机械噪声与曲轴振动的关系 1996(2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黄光华曲轴扭振橡胶减振器橡胶元件动特性测试方法的研究1993
2.期刊论文宋武强基于EXCITE-Designer的车用汽油机曲轴扭转振动分析和不同减振器性能对比-内燃机与动力
装置2021(1
利用AVL公司的EXCITE-designer软件,建立四缸发动机的曲轴扭振模型 ,对比了曲轴安装减振器前后扭振特性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减振器能明显改善曲轴扭振特性,并且硅油减振器性能优于橡胶减振器.
研究-振动工程学报2021,21(1
采用电动振动台对橡胶减振器的非线性动态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利用正逆傅立叶变换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建立了橡胶减振器的动力学模型,运用Runge-Kutta法和模型曲线重构法论证了模型对单一工况参数识别的有效性.利用该模型对试验工况逐一进行识别,得到了不同工况下橡胶减振器的刚度和阻尼.分析发现识别的刚度和阻尼与振幅和频率之间呈曲面关系,表明橡胶减振器在较大振幅下的动态特性已不能用简单的曲线来描述.
4.学位论文戴建飞东风4BTAA车用柴油机扭振减振器设计及噪声控制研究2002
该课题的提出是应湖北十堰东风汽车的要求,从扭振角度采取合适的措施,降低其现有的4BTAA车用柴油机的总体噪声水平.文中首先叙述了扭转振动的基本原理、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实验测量工具.介绍了扭振对内燃机噪声的影响、扭捱遥控制方法以及扭振减振器对轴系扭振的控制作用.然后,运用扭振减振器的设计方法,介绍了橡胶和硅油两种减振器的设计方案,得出了两种减振器的结构尺寸、橡胶硬度和硅油粘度.在完成减振器设计之后,我们在试车台上安装了橡胶减振器进行了客定工况和部分工况时的振动和噪声测试.文中介绍了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并且详述了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不能只靠装扭振减振器来达到降噪的目的,必须从燃烧过程等其他方面寻求进一步的措施.
2001(3
从理论上对橡胶减振器的静态特性,特别是静刚度进行了分 析研究,得出了锥形橡胶减振器静刚度的计算公式,并把该公式用于北京型内燃机车的减振 系统,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6.学位论文宫传刚车用柴油机抖动影响因素的分析2004
柴油机是目前世界上应用领域极为广泛的一种热力机械,它具有热效率高、转速和功率范围宽等特点。
随着内燃机朝高速、轻型、大功率方向发展,其振动噪声问题日趋严重;而人们对振动噪声控制的要求,却日益严格,促使人们对内燃机振动问题的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
由于内燃机振动的特点是多振源、宽频带、形态复杂,不可能用一种振动类型加以概括。通常按研究的重点可分为:整机振动、结构振动、轴系扭转振动、部件振动。并最终反映到整机振动上。
振动现象在整车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但让驾驶员无法接受以致影响正常驾驶,属于个别的现象,为了探讨这种现象发生的机理,搞清振动根源
,特对整机振动进行测量,通过频率分析找到振源,再通过消除振源进行比较,从而提出控制手段。
本文重点针对实际工作中反馈的发动机抖动的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在整车上测试发动机、悬置、底盘、方向盘等部件,确定发动机运动件的动不平衡量过大是导致此次驾驶室、方向盘抖动的根本原因,随后对发动机进行拆检、检测各零部件的动不平衡量,并通过改变各零部件的动不平衡量进行对比,找出影响的规律性。
同时在测试台架上,对曲轴不同动平衡量、飞轮不同动平衡量、减振效果不同的橡胶减振器与硅油减振器对发动机怠速抖动的影响,高压油泵各缸供油不均匀性对发动机抖动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文介绍了EQB210柴油机匹配橡胶扭振减振器和硅油橡胶复合式扭振减振器的优化设计研究过程。研究表明:橡胶扭振减振器难以满足最佳优化设计要求,即橡胶的阻尼较小;硅油橡胶复合式扭振减振器可以满足最佳优化设计要求,即用硅油满足阻尼要求,用橡胶层满足刚度要求;硅油橡胶复合式扭振减振器的减振效果优于橡胶减振器,可使对曲轴轴系扭振影响最大的4.5次和6次扭振振幅的最大值下降35%以上;多质量当量模型扭振计算数据与试验测量数据的一致性较好。
8.学位论文马逢峻基于瞬态动力学的EQ4H发动机轴系扭转振动研究及减振器开发2007
大学生学习成就动机差异的研究
蓝色畅想工作组
摘要:根据学习个体差异这个专题,以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为主要研究方向,首先从理论方面介绍成就动机对于学习者学习的影响相关内容,然后结合调查问卷,从实际角度介绍一下我们的调查研究成果,进而提出了对学习者个人改进成就动机以及对高校教育工作者促进学生成就动机方式的建议,最后简单介绍我们进行团队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感触。
关键词:成就动机 分层抽样 动机强度 自身效能 归因效应 学习型团队 成就需要理论 归因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
1. 引言
我们小组研究的专题是大学生学习成就动机差异。针对这个专题,我们研究了多种学习理论和观念,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能够找出一些影响大学生学习个体差异中成就动机差异方面的有关因素。
1.1 研究目的:了解我校学生成就动机的不同及其在学生目标定位、学习成绩中的反映形式,就其所反映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并在我们目前的知识范围内提出相关建议。
1.2 具体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本专题的研究,了解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成果;
●对曾经研究过类似专题工作的作一个有益的并且侧重于实践的补充;
●帮助我们对成就动机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
●分析他人的成就动机类型,并提供相应的学习建议;
●了解自身的成就动机类型,认识和改进自己的学习风格。
2. 理论学习
通过阅读书籍、网上查阅资料、小组成员讨论等形式,在成就动机的理论方面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以下是我们认为比较符合当代大学生成就动机差异特征的理论以及我们的一些看法。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
在行为上,它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重要的社会或生活目标的刻意追求。
系统的成就动机理论的提出:
近年来,作为心理活动动力系统的重要成分的成就动机已日益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许多研究表明了成就动机在人的成就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当然它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很大的支配作用。
最早真正把成就动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提出系统的成就动机理论的麦克利兰(McClelland)和阿特金森(Atkinson)在1953年出版的,被公认为成就动机理论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成就动机》一书,就明确地提出了影响人们行为的成就动机这一理论。
在我们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我们认为在众多的研究中,有三种理论最具代表性,对我们进行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最大。
成就需要理论:
当代研究动机的权威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McClelland)从对人的需要和动机进行研究,提出了成就需要的理论(Need for achievement):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个体的成就需要与他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的发展程度有关,风气也制约着人们的成就需要。麦克利兰发现高成就需要者的特点是:他们寻求那种能发挥其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工作环境;他们希望得到有关工作绩效的及时明确的反馈信息,从而了解自己是否有所进步;他们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高成就需要者事业心强,有进取心,敢冒一定的风险,比较实际,大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
归因理论:
具体来讲,一个人怎样解释其先前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了他下一次对任务的选择、持续努力的时间、热情程度如何等等。也就是说,归因是成就动机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人将他之前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超群,则更可能在将来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并预期会再一次成功;而那些将自己成功归因为运气好的人则不会这么自信。
归因理论也认为追求成功和逃避失败的人有其特定的、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方式,正是他们归因方式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动机的本质的不同。一般来讲,追求成功的人通常将其失败归因为内部原因,主要为努力的缺乏,将其成功归因为自己超群能力和努力的共同作用。相反,逃避失败的人认为失败是缺乏能力的表现,而不认为是自己努力的不够。另外,即使他们有成功,他们也将其归因为外部因素,比如运气好或是受到他人的帮助。显然,追求成功的人的归因方式是正面的、富有建设性意义的。因为他们坚信自己能够成功,当失败出现时也会认为是自己的忽视或解决方法错误导致的,这样,失败在他们眼里不再是有损自我价值的结果,也就不会那么恐惧失败了。
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价值是与其成就相等同的,用在学校,学生的价值通常来自于他们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能力。自我价值理论认为,学校中的成功应该被理解为:保持积极的、有关能力的自我形象,尤其是在遭遇竞争失败时。
有证据表明学生将能力看得很重要,有的时候重过一切。大学生中将有才华、有思想看作是学术成就的重要指标,远远重要于考试成绩。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至少在年龄较大的学生中,能力就意味着价值,甚至独立于具体的成功。其他的一些研究证明了这个结论:同样对失败做解释,学生们更多的认为是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够。相对应的,对于成功学生们更倾向于解释为自己具有超群能力。但是,付出较少努力的成功被看得更有价值。这又一次表明有能力、有才华(经过很少努力就能成功)是保持积极自我形象最重要的因素。
对动机类型的分类:
(1)高驱低避型。这类人拥有无穷的好奇心,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卷入水平。 他们通过不断的刻苦努力发展自我。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的学生在课后的几乎所有时间里都在学习。他们通常表现得自信、机智。这个类型被称作“成功定向者”。这些学生的学习超越了对能力状况和失败状况的考虑,对他们而言,学习本身具有价值,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如某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学习,这种学习行为根本不用依赖于外界的刺激。在学校中这些学生很少见,他们超脱于教学环境,可适应任何一种教学条件。
(2)低驱高避型。对于这类学生,逃避失败要重要于对成功的期望。他们对学校和生活感到持续的厌烦和无聊,大部分时间里表现的无精打采,懒洋洋的。但是他们并不一定存在学习问题,他们的成绩可以是很好的,但是对课程的兴趣却不高。他们可能会用短时间里的“猛攻”来换取更多时间里的悠闲。他们看来没有学习的动机,但其实他们有其强烈的对失败的恐惧。面对没有把握成功的任务时,他们的这种恐惧可能十分强烈,而必须采用逃避的手段。但是他们可能不会真地采取放弃参加任务或者辍学,更多的是在心理上采用防御措施,比如尽量缩小该任务的重要性等等。有时候,这类学生会觉得自己的好成绩并不代表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有一天定会失败。这类型的学生被称为“逃避失败者”。
(3)高驱高避型。具有这种动机形式的人同时受到成功的诱惑和失败的恐惧, 他们对一项任务含有即追求又排斥的冲突情绪。他们兼具了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败者的特点。对他们而言,焦虑引起并加强了对学习的注意。他们采取的方式是:用取得成功来逃避失败。这种人行事的原因追根到底是自我击败的,因为他们的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防御。这类学生通常是教师非常喜欢的孩子,他们学习努力、聪明能干,而且似乎比同龄人成熟一些。对于大部分没有挑战性的作业和功课,他们会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以赢得老师额外的奖励。表面来看,他们很好,但事实上他们严重的受着紧张、冲突的精神困扰。这个类型的人被称作“过度努力者”。
(4)低驱低避型。他们没有对成功自豪的期望,也没有对羞耻感的恐惧。 他们内心很少有冲突,同时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也非常有限。 他们放弃了通过能力的获得来保持其身份地位的努力。 这些学生在面临学业挑战时表现出退缩,至少是被动的反应。他们对成就表现的漠不关心。这种漠不关心可以有多种解释:有些是真正的不关心,因为觉得课程内容对自己根本无用;也有的漠不关心隐藏着反抗。用自我价值理论解释,这种不关心意味着放弃,这样也就防止了对自己无能的评价。这种类型的人被称作“失败接受者”。
2.3我们的理论观点:
成就动机有三重含义:
(1) 内心通过不断努力以达成所渴望目标的动力;
(2) 进行工作以及学习时,所投入的精益求精的倾向和程度;
(3) 在逆境中,顶住压力、冲破阻力、克服困难奋力追求目标的内在倾向。
对成就动机的性质,我们认为它是具有持久性的人格特征。哲人有云:参差多彩乃是幸福本源。成就动机每个人都有,但强度不同,这一点我们应当承认和正视,不应将它作为对人进行褒贬的出发点。我们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使人们建立适中的成就动机,从而使我们的学习、工作获得更好的进步。
我们认为,成就动机在意识上表现为对立的心理作用:一是希望成功,即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和享受;二是害怕失败,即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
人们在追求成就时,设定的目标和取向不同,因此不能以同一标准衡量其动机高低。从追求成功角度看,人的欲望有两种:成功欲和表现欲。注重前者的人,追求的目标一是学习和工作上的成功,二是自我壮大成长。当面临成败未卜的情境时,他倾向于选择难的。成功了,自然会有成就感;失败了,仍可积累经验,增长能力。注重后者的人,追求的并非是成功,而是通过成功博得他人赞赏。当面临成败未卜的情境时,倾向于选择最容易或最困难的工作。容易的极易成功,困难的成功可能性极小,失败了别人也会原谅。
从理论上,我们认为,理科学生成就动机可能略强于文科学生。这与文、理科的学科性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有关。理科学习要求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文科学习则更多地依赖于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对学生能力的挑战较理科为弱,对成就动机的激发作用也较弱。
在性别差异上,我们认为,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受性别影响:男生成就动机强于女生;男、女生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动机差异也显著,男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强于女生,避免失败的动机弱于女生。
基于上述理论,我们认为,个人应当有意识地主动去审视和改进自己的成就动机,以服务于自身学习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3. 调查研究
3.1 研究目的
将实地调查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突出实际,同时能动地用理论对实际进行指导,从而进一步完善理论,并寻求新的发现。
3.2 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问卷力求从目标与成就动机、归因方式与成就动机、竞争与成就动机、个人心理与成就动机、激励方式与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与成绩表现、成就动机在整个动机体系中的地位、学生成就动机的变化倾向等8个方面展开实地调查。
3.3 调查与分析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海大本科生中按不同专业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回收率97%,为有效样本。问卷发放的分配形式为:男、女生各50份, 将50份按一、二、三、四年级依次按15、15、10、10份发放。
调查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欢迎与热情参与。
数据统计是用手工的方法、最后数据汇总和分析用excel的方法。
3.4 研究结果
鉴于分析价值和时间的原因,我们未对每一道题目都作深入的分析,有些理解可能也还片面和浅显,但是我们还是欣喜地看到我们对调查对象有了概括性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有我们新的发现。
A 海大学生成就动机现状
A:从多个侧面综合检验学生成就动机的基本分布状况。从饼图中,可以看出我校(基本限于本部,以下省略)学生的成就动机情况基本呈强、中、弱的三分天下。
B
B:不同年级同学的成就动机的强烈程度各异。然而,我们发现从低到高年级,学生成就动机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它不仅显示了成就动机年级的差异性,也反映了随年级变化,学生成就动机大致的走向。
如此走向的原因是:一般来说,学生在刚刚通过高考关、进入大学后,很多人产生懈怠心理,再加上对大学学习的认识不足,成就动机显弱;然而,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对很多东西都有了自己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动机的上升;而四年级学生或是面临考研,或是即将告别校园、走向工作岗位,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遭遇的激烈竞争,反而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
C
C:在统计支配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有接近一半同学选择了高尚的人生理想。同时,我们认为其他因素,如学历以及好的工作和家庭,也对同学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显示了支配因素的多样化,同学们思考问题相当重视现实生活,理性度很高。
D
D:在根据阿特金森四象限理论进行的调查中,并没有出现预计的均衡态势,而选择代表个人较好的心理素质的选项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它显示我校学生总体上有着良好、积极的心理素养。
E
E:从饼图显示的“学生理想中的大学生活”的分布比例看,大多数学生选择积极学习、努力提高、健康愉快的大学生活和宽阔自由的社会活动并举,“学,并快乐着”的愿望占了主调。
F
F:在成就动机与外来激励的比较中,选择“重视外来激励,更注重成就动机”的为压倒性多数,充分显示了我校学生对于二者作用机制的正确、理性的态度,相信大多数的同学能够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G
G: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绝大多数同学一方面予以充分重视,另外,对此保持了充分的理性-学习的任务更在于不断地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决不排除力争做最强的,但是,归根结底,今天的我要比昨天的我更好,明天的我要比今天的我更好!
H
H:在接受调查的18位四年级学生(12名考研)中,有50%的同学对未来感到信心充足,33%的同学也表达了对将来还是有信心的。我们认为:尽管未来难以避免激烈的竞争,多数同学还是保持了足够的信心,这种意识,无论对学生本人,或是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I 性别差异的部分体现
男 I1: 男女生成就动机存在差异,男生成就动机略强于女生。我们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事情,男生的主动性要强于女生。
I2: 男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强于女生,而避免失败的动机弱于女生。
J
我们认为此项分析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学生对于学习合作以及团队学习的意愿取向,七成同学表示愿意积极参加,并尽力提供帮助。表明大多数同学对团队学习持欢迎态度。我们分析其原由是:学生渴望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协作,渴望体验集体生活,希望有这样的机会和组织。
二、同学们对于学习竞争与学习合作的有非常正确的认识-学习竞争并非整体意义上的“零和博弈”,我们能够也应该利用它来实现共同提高和进步。
4. 结论
结合调查问卷,我们对被调查对象的成就动机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综合我们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有非常丰富的学习经历,但相当数量的同学却未能形成科学、积极的成就动机。而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搜集、研究影响和决定成就动机的各方面因素,同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验,探究成就动机的本质,建立科学、切实的成就动机的概念,促进学习观念的转变并用以指导自身的学习实践。归根结底是为了使我们更自觉、有效和全面地学习与发展。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对大家有所帮助。
⑴成就动机源于人的内心,它并不直接地卷入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但却通过集中注意力、做好学习准备和调控学习努力程度等影响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我们可能会发现有这样一些同学:当我们注意到他们时,他们总是显示出很努力的样子,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和做跟学习有关的一些事情,但他们始终不见大的起色,究其原因,如上所说,成就动机源于人的内心,内心不强,再好看的也只能是摆设。因此我们想说:对于成功,你准备好了吗?
⑵我们认为成就动机于同学们来说,是有着“双轫”效应的:成就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学习效率也高;而成就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学习效率则不高。
⑶成就动机在整个动机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人的发展变化受到内、外因影响,而外因要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我们认为认得心理动机占据内因的主宰地位,而整个动机体系之中,莫过于人对于事情促成的向往—成就动机。
⑷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尚可,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我们认为: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和方法和学习环境,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学习效果,成就动机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
⑸成就动机的强弱是可以通过自身和外界作用下来实现其改变的。
5.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成就动机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追求成就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不畏困难、达到目标的追求成功倾向,一种是害怕失败、回避失败的倾向。可以据此把学生区分为成就动机水平高低不同的两类人,成就动机水平高的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低的追求成功的倾向小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水平不同的在完成任务和选择目标上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成就动机高的在完成任务上追求成功的倾向强,在选择目标时选择难度适中的目标和课题。成就动机低的在完成任务上防止失败的倾向强,在选择目标时选择容易的或困难的目标和课题。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是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就动机低的人往往是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
6.对学生改进自身成就动机的建议
结合我们小组成员的学习和自身体验,特提出以下建议:
6.1 明确学习目标,其特征应该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达到的,即那些“蹦一蹦可以够得着”的目标。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并且有规律地观察自己与最终目标的距离,以便确定或适当调整学习的策略;
6.2 正确地理解和思考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为一些表面现象和消极信息所迷惑;
6.3 建立健全正确的归因方式,以此为出发点,作好问题的分析和做出有建设性和突破性的改变;
6.4 调节自我心态,最有效的方法是积极的心理暗示;
6.5 努力拥有正确、积极的竞争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
6.6 建立自己的奋斗激励方式,并能对外部激励做出理性化的判断;
6.7 努力创造适合自己的环境,尽力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7 对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成就动机工作的建议
我们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始终注意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并使学生拥有和保持适中的成就动机。结合我们小组成员的学习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体验,我们从理论出发,提出以下实际建议:
7.1 巧用归因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成就动机。
失败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将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失败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则不会弱化甚至还会强化进一步的活动动机。
成功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将进一步强化成就动机;相反,若成功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则无助于强化,甚至还会弱化进一步的活动动机。
因此,学生对自己成败进行归因时,就应该灵活运用这一理论。
学生在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或学习上跟不上去的情况而导致情绪十分紧张、失望、烦躁、不知所措时,学生应当自我分析其中的原因,使其认识到原因并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即不是稳定性因素所致,而主要是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即是不稳定因素所致,而深信只要更加努力,放松紧张情绪,注意改进学习方法,那么,学习成绩很快就能恢复上去。不言而喻,这样的归因将有助于学生恢复自信心,放松情绪,增强自我期望,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动机。
对学习成绩一向优秀的学生,他们应当把成绩不仅归因于良好的稳定性因素,而且也应看到良好的内部控制点(努力程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成功。
7.2 积极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克服习得无助感。
在对学生进行关注和帮助的同时,应尽量避免给学生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尤其是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相信他们的能力。方式要灵活机动,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此外,老师要考虑如何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并且考虑如何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尤其是坚持性,踏实、勤奋,能抗挫折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7.3 引导学生对学习和成才形成正确、积极的认识,帮助其树立适合学生自身的理想和信念。
7.4 在专业教学及研究中启发学生对于专业前途的信心和希望,结合理论,援引实例,激发学生在某一领域做出成就的动机。
7.5 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注重激励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作用。
8.我们进行团队学习以及开展调查的主要经验和收获
8.1 主要经验:为了最有效的发挥团队潜能并激发个人学习,做了如下工作:
☆ 共同约定讨论时间从而达到团体及个人目标
☆ 每次讨论小组成员都真实且诚恳地与他人分享与回馈。做到说真心话,不但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还聆听其他成员的意见,并提出赞成,改进或反对意见。
☆ 组长积极鼓励,每次讨论都设立下周的目标并督促目标达成,并在下次团队讨论商榷并处理好小组间的冲突,使得团队肯定了自我及他人价值。
☆ 记录员及时做好每次讨论内容并做好总结。
8.2 收获: 日常生活中没有这样一个场合允许这样畅所欲言,对个人健全人格的发展很有帮助。亲身体验调查活动,在学习团队中结识了不少朋友,并有机会坦诚地交流自己的状况和想法,分享了大家许多好的经验。对各大研究成就动机成果有了更深的了解,并意识到这项研究的意义所在。使我们的自我认识加深了,也更成熟了。
9.参考书目及论文
《学习科学与技术》(桑新民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版)
《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桑新民 中央广播电大出版社 2001版)
《动机心理学》(孙煜明 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心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心灵体操-心理能力自助训练教程》(唐映红 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By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