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路三级四级标准对比正式版公路三级、四级的相关设计标准平面设计: 平 面 设 计 公路等级相关标准项目三级四级回头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一般值/m150120极限值/m10080圆曲线最大超高值一般地区/%88积雪冰冻地区/%66极限最小半径设计速度(km/h)值0.140.150.16888一般最小半径设计素度(km/h)值0.060.050.050.070.060.06圆曲线最小半径设计速度/(km/h)403020一般值/m1006530极限值/m603015不设超高最小半径路拱2.0%60035015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路拱2.0%80045020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设计车速/(km/h)40
2、302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352520复曲线中的小圆临界曲线半径设计车速/(km/h)403020临界曲线半径/m250130-公路转角等于或小于7。时的平曲线长度设计车速/(km/h)403020平曲线长度)/m 一般值500/350/280/平曲线长度)设计车速/(km/h)/m 极限值705040回头曲线极限指标设计车速/(km/h)2520圆曲线最小半径/m2015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2520超高横坡度/%66双车道路面加宽值/m2.53.0最大纵坡/%4.04.5平曲线最小长度设计车速/(km/h)403020最小长度/m705040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设计车速/(km/h
3、403020停车视距/m403020会车视距/m806040超车视距/m200150100最小必要超车视距/m15010070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公路等级相关标准项目三级四级公路最大纵坡设计车速/(km/h)403020最大纵坡/%789公路最小坡长设计车速/(km/h)403020最短坡长/m12010060公路纵坡长度限制设计车速/(km/h)3020坡度/%3-4110011001200590090010006700700800750050060083003004009-20030010-200公路最大允许合成坡度规定值设计车速/(km/h)60304020合成坡度/%9.510.0
4、9.510.0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设计车速/(km/h)403020标准规定值/m 最小半径 极限450250100一般700400100竖曲线352520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设计车速/(km/h)403020标准规定值极限450250100一般700400200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设计 公路等级相关标准项目三级四级车道宽度设计车速/(km/h)403020车道宽度/m3.503.253.00公路路肩宽度设计车速/(km/h)403020右侧硬路肩 一般值-宽度/m 最小值土路肩宽度/m一般值0.750.500.25(双车道)0.50(单车道)最小值0.25(双车道)0.50(单车道)公
5、路路基宽度设计车速/(km/h)403020车道数222或1路基宽度/m一般值8.57.56.50双车道4.50单车道最小值-超高渐变率设计车速/(km/h)403020超高旋转轴位置中线1/1501/1251/100边轴1/1001/751/50圆曲线半径与超高横坡度超高/%三级公路、四级公路V=40km/mV=30km/mV=20km/m一般情况积雪冰冻地区一般情况积雪冰冻地区一般情况积雪冰冻地区26003906003603502303502101501051509533902703602302301502101301057095604270200230150150110130807055
6、604052001501509011080805055404025615012090608060503040302515712090-6050-3020-89060-5030-2015-9-10-ISO9001/ISO14001/ISO45001标准条款对比表ISO9001,14001,OSHAS18001 大分类条款小分类区分4.组织的情况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Q-ESH4.2理解(员工-SH)及其它相关方需求和期望Q-ESH4.3确定管理体系(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范围Q-ESH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Q-ESH5.Leadership(领导作用)5.1
7、领导作用和承诺Q-ESH总则(Q)Q-ESH以顾客为关注焦点(Q)Q5.2方针Q-ESH制定质量方针(Q)Q-ESH沟通质量方针(Q)Q-ESH5.3组织的岗位,责任和权限Q-ESH5.4参与与协商SH6.策划6.1应对风险和机会的措施Q-ESH总则E环境因素E合规义务E措施的策划E总则SH危险源识别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SH危险源辨识SH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其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风险评价SH识别职业健康安全机遇和其他机遇SH确定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SH措施的策划SH6.2(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Q-ESH环境目标E实现环境目标的措施的策划E职业健康安全目标SH
8、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策划SH6.3变更的策划Q7.支持7.1资源Q-ESH总则Q-ESH人员Q基础设施Q过程运行环境Q监视和测量资源Q总则Q测量的可追溯性Q组织知识Q7.2能力Q-ESH7.3意识Q-ESH7.4沟通(Q)/信息交流(E)/信息和沟通(SH)Q-ESH7.5文件化信息Q-ESH总则Q-ESH创建和更新Q-ESH文件化信息的控制Q-ESH8.运行8.1运行的策划和控制Q-ESH总则SH控制层级SH8.2产品和服务要求Q顾客沟通Q产品和服务有关的要求的确定Q产品和服务有关的要求的评审Q产品和服务要求的更改Q8.2应急准备和响应E8.2变更管理SH8.3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Q总则
9、Q设计和开发策划Q设计和开发的输入Q设计和开发控制Q设计和开发的输出Q设计和开发的变更Q8.3外包管理SH8.4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Q总则Q控制类型和程度Q提供给外部供方的信息Q8.4采购SH 8.5生产和服务的提供Q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Q标识和可追溯性Q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Q防护Q交付后的活动Q更改控制Q8.5承包商SH 8.6产品和服务的放行Q8.6应急准备和响应SH 8.7不合格输出的控制Q9.绩效评价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Q-ESH总则Q-ESH顾客满意Q合规性评价E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的合规性评价SH9.2内部审核Q-ESH总则E内部审核方案E内部审核目标SH内部
10、审核过程SH9.3管理评审Q-ESH总则Q管理评审输入Q管理评审输出Q10.改进10.1总则QE10.1事件、不符合和纠正措施SH10.2不合格和纠正措施QE10.2持续改进SH持续改进目标SH持续改进过程SH10.3 持续改进QE1 通用技术要求1.1 安全物理环境需要满足符合项的,不需要满足符合项的或者空序号名称具体要求2级3级 1物理位置的选择a) 机房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b) 机房场地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顶层或地下室,否则应加强防水和防潮措施。 2物理访问控制机房出入口应安排专人值守或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机房出入口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统,
11、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3防盗窃和防破坏a) 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识;b) 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安全处。c) 应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系统或设置有专人值守的视频监控系统。 4防雷击应将各类机柜、设施和设备等通过接地系统安全接地。b) 应采取措施防止感应雷,例如设置防雷保安器或过压保护装置等。 5防火a) 机房应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b) 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c) 应对机房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隔离防火措施。 6防水和防潮a) 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
12、透;b) 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c) 应安装对水敏感的检测仪表或元件,对机房进行防水检测和报警。 7防静电应采用防静电地板或地面并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b) 应采取措施防止静电的产生,例如采用静电消除器、佩戴防静电手环等。 8湿温度控制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9电力供应a) 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b) 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c) 应设置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为计算机系统供电。 10电磁防护a) 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b)
13、 应对关键设备实施电磁屏蔽。1.2 安全通信网络序号名称具体要求2级3级 1网络架构a) 应保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b) 应保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c) 应划分不同的网络区域,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网络区域分配地址;d) 应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边界处,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应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e) 应提供通信线路、关键网络设备和关键计算设备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2通信传输应采用校验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2级)a) 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3级);b)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
14、的保密性。 3可信验证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1.3 安全区域边界序号名称具体要求2级3级 1边界防护应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边界设备提供的受控接口进行通信b) 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c) 应能够对内部
15、用户非授权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d) 应限制无线网络的使用,保证无线网络通过受控的边界设备接入内部网络。 2访问控制a) 应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下除允许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b) 应删除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规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控制规则数量最小化;c) 应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以允许/拒绝数据包进出;d) 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进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e) 应对进出网络的数据流实现基于应用协议和应用内容的访问控制。 3入侵防范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监视网络攻击行为。a) 应在关
16、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外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b)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内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c) 应采取技术措施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实现对网络攻击特别是新型网络攻击行为的分析;d) 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IP、攻击类型、攻击目标、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 4恶意代码防范(二级)恶意代码和垃圾邮件防范(三级)a)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并维护恶意代码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b)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垃圾邮件进行检测和防护,并维护垃圾邮件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5安全审计a) 应在网络边界、重要网络节点进行安全审计,审计覆盖到
17、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b)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c)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d) 应能对远程访问的用户行为、访问互联网的用户行为等单独进行行为审计和数据分析。 6可信验证可基于可信根对边界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边界防护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可基于可信根对边界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边界防护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
18、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1.4 安全计算环境序号名称具体要求2级3级 1身份鉴别a) 应对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身份鉴别信息具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b) 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应配置并启用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相关措施;c) 当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d) 应采用口令、密码技术、生物技术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别,且其中一种鉴别技术至少应使用密码技术来实现。 2访问控制a) 应对登录的用户分配账户
19、和权限;b) 应重命名或删除默认账户,修改默认账户的默认口令;c) 应及时删除或停用多余的、过期的账户,避免共享账户的存在;d) 应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e) 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规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问规则;f) 访问控制的粒度应达到主体为用户级或进程级,客体为文件、数据库表级;g) 应对重要主体和客体设置安全标记,并控制主体对有安全标记信息资源的访问。 3安全审计a) 应启用安全审计功能,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b)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c)
20、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d) 应对审计进程进行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中断。 4入侵防范a) 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b) 应关闭不需要的系统服务、默认共享和高危端口;c) 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或网络地址范围对通过网络进行管理的管理终端进行限制;d) 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内容符合系统设定要求;e) 应能发现可能存在的已知漏洞,并在经过充分测试评估后,及时修补漏洞。f) 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节点进行入侵的行为,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 5恶意代码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或配置具有相
21、应功能的软件,并定期进行升级和更新防恶意代码库。应采用免受恶意代码攻击的技术措施或主动免疫可信验证机制及时识别入侵和病毒行为,并将其有效阻断。 6可信验证可基于可信根对计算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可基于可信根对计算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7数据完整性应采用校验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a) 应采
22、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b) 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8数据保密性a)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b)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9数据备份恢复a) 应提供重要数据的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b)
23、应提供异地数据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重要数据定时批量传送至备用场地。b) 应提供异地实时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重要数据实时备份至备份场地;c) 应提供重要数据处理系统的热冗余,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10剩余信息保护应保证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b) 应保证存有敏感数据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11个人信息保护a) 应仅采集和保存业务必需的用户个人信息;b) 应禁止未授权访问和非法使用用户个人信息。1.5 安全管理中心序号名称具体要求2级3级 1系统管理a) 应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
24、作进行审计;b) 应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等。 2审计管理a) 应对审计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b) 应通过审计管理员对审计记录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 3安全管理a) 应对安全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b) 应通过安全管理员对系统中的安全策略进行配置,包括安全参数的设置,主体、客体
25、进行统一安全标记,对主体进行授权,配置可信验证策略等。 4集中管控a) 应划分出特定的管理区域,对分布在网络中的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进行管控;b) 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对网络中的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进行管理;c) 应对网络链路、安全设备、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的运行状况进行集中监测;d) 应对分散在各个设备上的审计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和集中分析,并保证审计记录的留存时间符合法律法规要求;e) 应对安全策略、恶意代码、补丁升级等安全相关事项进行集中管理;f) 应能对网络中发生的各类安全事件进行识别、报警和分析。2 通用管理2.1 安全管理制度序号名称具体要求2级3级 1安全策略应制定网络安全工
26、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阐明机构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范围、原则和安全框架等。 2管理制度a) 应对安全管理活动中的主要管理内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b) 应对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的日常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c) 应形成由安全策略、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记录表单等构成的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3制定和发布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b) 安全管理制度应通过正式、有效的方式发布,并进行版本控制。 4评审和修订应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论证和审定,对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2.2 安全管理机构序号名称具体要求2级3级 1岗位设置a) 应设立
27、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并定义各负责人的职责;b) 应设立系统管理员、审计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等岗位,并定义部门及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a) 应成立指导和管理网络安全工作的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其最高领导由单位主管领导担任或授权; 2人员配备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系统管理员、审计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等。b) 应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不可兼任。 3授权和审批a) 应根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明确授权审批事项、审批部门和批准人等;b) 应针对系统变更、重要操作、物理访问和系统接入等事项执行审批过程。b) 应针对系统变更、重要操作、物理访问和系统接入等事项建立审批程序,按
28、照审批程序执行审批过程,对重要活动建立逐级审批制度;c) 应定期审查审批事项,及时更新需授权和审批的项目、审批部门和审批人等信息。 4沟通和合作a) 应加强各类管理人员、组织内部机构和网络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共同协作处理网络安全问题;b) 应加强与网络安全职能部门、各类供应商、业界专家及安全组织的合作与沟通;c) 应建立外联单位联系列表,包括外联单位名称、合作内容、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5审核和检查应定期进行常规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系统日常运行、系统漏洞和数据备份等情况。b) 应定期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现有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安全配置与安全策略的一
29、致性、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等;c) 应制定安全检查表格实施安全检查,汇总安全检查数据,形成安全检查报告,并对安全检查结果进行通报。2.3 安全管理人员序号名称具体要求2级3级 1人员录用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人员录用;b) 应对被录用人员的身份、安全背景、专业资格或资质等进行审查。,对其所具有的技术技能进行考核;c) 应与被录用人员签署保密协议,与关键岗位人员签署岗位责任协议。 2人员离岗应及时终止离岗人员的所有访问权限,取回各种身份证件、钥匙、徽章等以及机构提供的软硬件设备。b) 应办理严格的调离手续,并承诺调离后的保密义务后方可离开。 3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应对各类人员进行
30、安全意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并告知相关的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b) 应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对安全基础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等进行培训;c) 应定期对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技能考核。 4外部人员访问管理a) 应在外部人员物理访问受控区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全程陪同,并登记备案;b) 应在外部人员接入受控网络访问系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开设账户、分配权限,并登记备案;c) 外部人员离场后应及时清除其所有的访问权限。d) 获得系统访问授权的外部人员应签署保密协议,不得进行非授权操作,不得复制和泄露任何敏感信息。2.4 安全建设管理序号名称具体要求2级3级 1定级和备案a) 应以
31、书面的形式说明保护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及确定等级的方法和理由;b) 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技术专家对定级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c) 应保证定级结果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d) 应将备案材料报主管部门和相应公安机关备案。 2安全方案设计a) 应根据安全保护等级选择基本安全措施,依据风险分析的结果补充和调整安全措施;b) 应根据保护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进行安全方案设计;c) 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专家对安全方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经过批准后才能正式实施。b) 应根据保护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及与其他级别保护对象的关系进行安全整体规划和安全方案设计,设计内容应包含密码技术相关内容,
32、并形成配套文件;c) 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专家对安全整体规划及其配套文件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经过批准后才能正式实施。 3产品采购和使用a) 应确保网络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b) 应确保密码产品与服务的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密码管理主管部门的要求。c) 应预先对产品进行选型测试,确定产品的候选范围,并定期审定和更新候选产品名单。 4自行软件开发a) 应将开发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物理分开,测试数据和测试结果受到控制;b) 应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安全性进行测试,在软件安装前对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进行检测。b) 应制定软件开发管理制度,明确说明开发过程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c
33、) 应制定代码编写安全规范,要求开发人员参照规范编写代码;d) 应具备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和使用指南,并对文档使用进行控制;f) 应对程序资源库的修改、更新、发布进行授权和批准,并严格进行版本控制;g) 应保证开发人员为专职人员,开发人员的开发活动受到控制、监视和审查。 5外包软件开发a) 应在软件交付前检测其中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b) 应保证开发单位提供软件设计文档和使用指南。c) 应保证开发单位提供软件源代码,并审查软件中可能存在的后门和隐蔽信道。 6工程实施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工程实施过程的管理;b) 应制定安全工程实施方案控制工程实施过程。c) 应通过第三方工程监理控制
34、项目的实施过程。 7测试验收a) 应制订测试验收方案,并依据测试验收方案实施测试验收,形成测试验收报告;b) 应进行上线前的安全性测试,并出具安全测试报告。安全测试报告应包含密码应用安全性测试相关内容。 8系统交付a) 应制定交付清单,并根据交付清单对所交接的设备、软件和文档等进行清点;b) 应对负责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c) 应提供建设过程文档和运行维护文档。 9等级测评a) 应定期进行等级测评,发现不符合相应等级保护标准要求的及时整改;b) 应在发生重大变更或级别发生变化时进行等级测评;c) 应确保测评机构的选择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0服务供应商选择a) 应确保服务供应商的
35、选择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b) 应与选定的服务供应商签订相关协议,明确整个服务供应链各方需履行的网络安全相关义务。c) 应定期监督、评审和审核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并对其变更服务内容加以控制。2.5 安全运维管理序号名称具体要求2级3级 1环境管理a) 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机房安全,对机房出入进行管理,定期对机房供配电、空调、温湿度控制、消防等设施进行维护管理;b) 应对机房的安全管理做出规定,包括物理访问、物品进出和环境安全等;b) 应建立机房安全管理制度,对有关物理访问、物品带进出和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作出规定;c) 应不在重要区域接待来访人员,不随意放置含有敏感信息的纸档文件和移动介
36、质等。 2资产管理应编制并保存与保护对象相关的资产清单,包括资产责任部门、重要程度和所处位置等内容。b) 应根据资产的重要程度对资产进行标识管理,根据资产的价值选择相应的管理措施;c) 应对信息分类与标识方法作出规定,并对信息的使用、传输和存储等进行规范化管理。 3介质管理a) 应将介质存放在安全的环境中,对各类介质进行控制和保护,实行存储环境专人管理,并根据存档介质的目录清单定期盘点;b) 应对介质在物理传输过程中的人员选择、打包、交付等情况进行控制,并对介质的归档和查询等进行登记记录。 4设备维护管理a) 应对各种设备(包括备份和冗余设备)、线路等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定期进行维护管理;b)
37、 应对配套设施、软硬件维护管理做出规定,包括明确维护人员的责任、维修和服务的审批、维修过程的监督控制等。c) 信息处理设备必须经过审批才能带离机房或办公地点,含有存储介质的设备带出工作环境时其中重要数据必须加密;d) 含有存储介质的设备在报废或重用前,应进行完全清除或被安全覆盖,保证该设备上的敏感数据和授权软件无法被恢复重用。 5漏洞和风险管理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安全漏洞和隐患,对发现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及时进行修补或评估可能的影响后进行修补。b) 应定期开展安全测评,形成安全测评报告,采取措施应对发现的安全问题。 6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a) 应划分不同的管理员角色进行网络和系统的运维管理,明确各个
38、角色的责任和权限;b) 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进行账户管理,对申请账户、建立账户、删除账户等进行控制;c) 应建立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对安全策略、账户管理、配置管理、日志管理、日常操作、升级与打补丁、口令更新周期等方面作出规定;d) 应制定重要设备的配置和操作手册,依据手册对设备进行安全配置和优化配置等;e) 应详细记录运维操作日志,包括日常巡检工作、运行维护记录、参数的设置和修改等内容。f) 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对日志、监测和报警数据等进行分析、统计,及时发现可疑行为;g) 应严格控制变更性运维,经过审批后才可改变连接、安装系统组件或调整配置参数,操作过程中应保留不可更改的审计日志,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