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阳楼记第三课时潮州市高级实验学校 余玮侬一、引入复习二、新授1、学习课文第五、六节: 仔细朗读课文第五节,看看作者在这一节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学习重点的实词和虚词,并翻译者节课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异,不同;二者,指以上两种不同的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为。是进亦忧:是,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在之先;而,就。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在之后。(3)思考:“二者之为”指的是什么 ?古仁人之心是什么?哪个句子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作者抒发怎样的议论、抒情?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心理活动;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旷达胸襟);先
2、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以“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相对比 ,表明两者迥然不同:迁客骚人因景物的变化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突出一种“忧”的思想,或忧其民,或忧其君。2.接着推进一层,提出全文的中心观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 小结:这一节作者由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写到了古仁人的感情,借对古仁人思想感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作者要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本文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5) 背诵这两节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2,如何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现实意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3、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他的忧君思想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三、整理重点词语,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四、课堂小结1、朗读全文,整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介绍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写作本文的原因 洞庭湖的胜景览无之情之异 霪雨霏霏之悲 春和景明之喜 与以上二者之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情言志)2、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将叙事、写景、抒情、言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整句与散句相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3、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描绘了一阴一晴的景色,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绪,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4、对后世的影响,如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孙中山:天下为公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五、作业熟读书背全文。完成配套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