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执教者 王臻臻
课题
走好三步 使文章更有味
解读理念
初三的作文指导,是在其原有作文的基础上,明确提升的方向。九年级下册作文训练的专题是:审题和立意、选材和加工、布局和谋篇、写实和虚构、个性和创新、讲究文采。然后在明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加分的要求,让学生能够有方向、有目的的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时间紧、任务重,再让其去观察生活,记录经过已远远没有时间。能让他们的作文有所提升,只能引领他们去回忆,然后打开思路,积累素材,用例文进行引导,教其学会运用手法,勾连故事,组成文章。
2、教材分析
内容标准
①选材立意:有独特的观察角度,选材较新颖的加3分;选材新颖别致,有独特生活体验、情感充沛或哲思加5分。
②构思手法:恰当地运用倒叙、插叙、寄情于物、欲扬先抑等手法的加3分。
③细节语言:描写细腻,有生动的细节描写、恰当的景物烘托、语言有意蕴加3分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提升作文写作能力
能力目标
① 选材立意
②构思手法
③细节语言
知识目标
运用所学完成《味道》这篇作文
教学资源
1.教科版九年级下册教材
2.课件
教学重点
① 选材立意②构思手法③细节语言
教学难点
打开思路,选材新颖;运用手法,
3、勾连故事
方法解读
教学方法
1、 用图片引领,打开素材思路
2、 分析文字,仿写细节
3、 展示例文,学会运用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1、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纸、笔,进行写作练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课文
明确自读课的学习要求,出示学习目标。
齐读本课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 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以期给人某种启示
4、或给自己明志.这种文体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自我寻疑,与字词对话
——走近句读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与文本对话
——走进文本
探究问题,与作者对话
——走近韩愈
明确“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点明本课的表达方式是议论,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进入课文。
。
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应关注:语速、字音、停顿。
展示通假字、一字多
5、义、重点语句翻译
引导学生思考:
千里马之命运---福兮?祸兮?
让学生明确本文的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伯乐的重要性,但文章是从反面展开议论。
展示韩愈经历。明确本文的写作手法是“托物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含义及本文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读屏幕中对“说”的介绍,加深印象。
听读,并用笔在课文中标注读音、停顿。圈画出自己有疑难的地方,并提出问题。
学生依据工具书解决字词句的意思,并在课本中圈画,做好积累。
从文中找出依据证明:千里马在无知者手中的不幸遭遇;只有遇
6、到伯乐才能成为千里马。
学生发现文章中多用否定句来表现了千里马的不幸,食马者的无知。
读一读,背一背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结论。
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堂延伸
思考
韩愈认为自己这匹“千里马”是因为没有遇到“伯乐”,所以没有发挥的机会。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伯乐”重要还是“毛遂自荐”重要?
课堂检测
检查积累
出示本课重点字词句
学生当堂自我检测
板书设计
马说
千里马——有才能得人
伯乐———能赏识人才的明君
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守旧者
教学效果预测
《马说》这一课篇幅短小,学生完全有能力疏通意思。因此,在教授这一课的时候我没有逐字逐句地给学生疏通意思,而是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小组讨论,一起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意思,并圈点出有疑问的字句,以便出示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就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经过思考,也就明白了自己是哪个字还不懂是什么意思,然后当堂解决,对于这个字的意思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对于“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象征意义,以及写作手法的分析,学生把握得也较好,大多数学生都能敏感地说出“伯乐”“千里马”“饲马者”的象征意义,只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