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武传导学案 学习目的 1、理解《汉书》及本文历史背景。 2、积累文言实虚词,在语境中体会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3、理解并体会苏武的形象,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2、《汉书》简介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
2、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重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二.预习部分 (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马厩( ) 单() 于 馈遗( ) 倨( )傲 阏( ) 氏( ) 弩( )弓 啮( ) 齿 廪( ) 食 数() 通使 窥( )观 丈人行( ) 候( ) 问 斧钺( ) 汤镬( ) 节旄( ) 鞮( ) 侯 辇( )北阙( ) 收系(
3、 ) 缑( ) 王 浞( ) 野侯 秩訾( ) 旃( )去( ) 草实 煴( ) 火 (二)填空: (1)少以父任 以: (2)兄弟并为郎 并:(3)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 (4)数通使相窥观 数: 相: (5)匈奴留汉使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辈: (6)汉亦留之以相称 以: 当: (7)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 乃: 行: (8)武帝嘉其义,乃遣武 嘉: 乃: (9)因厚赂单于 因: (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既: 币: 遗: (1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 (12)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4、没: (13)阴相与谋 阴: 相与: (14)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素: 相: 候: (15)其一人夜亡 其: 夜: 亡: (16)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发: (17)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治: 其: (18)恐前语发,以状[事情通过]语武。 发: 以: 语: (19)此必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及: 见: 乃: 重: (20)虞常果引张胜 引: (2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即: 以: (22)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虽: 以: (23)蹈其背
5、以出血。以: 出: (24)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益: 使使: 晓: (25)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会: 论: 因: 降: (26)剑[名作状]斩虞常已 已: (27)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 (28)副有罪,当相坐 当: 相: 坐: (29)马畜弥山 弥: (30)然空以身膏草野 以: 膏: (31)君因我降 因: (3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顾: 畔: 背: (33)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 为: 以: (34)乃幽武置大窖
6、中 乃: 幽: (35)天雨雪。 雨: (36)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并: (37)乃徙武北海上 乃: (38)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乃: (39)武既至海上 既: (40)掘野鼠去种实而食之 去: 而: (41)杖汉节牧羊 杖: (42)於靬王爱之 爱: (43)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为: (44)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因: 素: (45)虚心欲相待。 相: (46)信义安所见乎? 安: 所: 见:
7、 (47)扶辇下除 除: (48)赐钱二百万以葬。 以: (49)且陛下春秋高 且: (50)子卿尚复谁为乎? 为: (51)皆为(被)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为: 成就: (52)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效: 虽: 诚: 甘: 乐: (53)父死亡所恨 亡: 所: 恨: (54)自分已死久矣 分: (55)效死于前! 效: (56)如惠语以让单于。如: 以: 让: (57)单于视左右而惊 而: (58)谢汉使曰:“武等
8、实在。谢: 实: (59)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以: 凡: 者: (60)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以: (61)始以强健出,及还,须发尽白。 以: 及: (62)会论虞常 论: (四)指出并解释句子中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 )②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③空自苦亡人之地( ) ④信义安所见乎( ) ⑤法令亡常( ) ⑥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 ) ⑦前以降及物故( ) (五)古今异义 1、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 ) 2、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 )
9、 3、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 ) 4、以货品与常 “货品”古义:( ) 5、卧起操持 “操持”古义:( ) (六)词类活用 1、单于壮其节( ) 2、诚甘乐之 乐( ) 3、欲因此时降武( ) 4、空以身膏草野( ) 5、反欲斗两主 斗( ) 6、单于愈益欲降之( ) 7、何久自苦如此( ) 8、王必欲降武( ) 9、天雨雪( ) 10、羝乳乃得归( ) 11、杖汉节牧羊( )12、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 13、惠等哭,舆归营( ) 14、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10、 ) 15、绝不饮食( ) (七)一词多义 1、使 (1)数通使相窥观(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 (3)单于使使晓武( ) 2、语 (1)以状语武( ) (2)如惠语以让匈奴( ) 3、引 (1)虞常果引张胜( ) (2)引佩刀自刺( ) 4、食 (1)绝不饮食( )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3)廪食不至( ) (4)给其衣食( ) 5、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
11、 (3)恐前语发( ) 6、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恐汉袭之,乃曰( ) 7、见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何以女为见( ) 8、及(1)及卫律所将降者( ) (2)此必及我( ) (3)及还,须发尽白( ) 9、会(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2)会论虞常( ) (3)会武等至匈奴( ) 10、得 (1)虞常生得( ) (2)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 11、如 (1)事如此,此必及我( )(2)如惠语以让单于( ) 12、为 (1)兄弟并为郎(
12、 ) (2)汝为人臣子( ) (3)匈奴认为神( ) (4)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 13、因(1)君因我降( ) (2)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 (3)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 14、以(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3)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 (七)特殊句式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2)为降虏于蛮夷。( ) (3)何以汝为见。( ) (4)子卿尚复谁为乎。( ) (5)何以复加。( )
13、6)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 (7)非汉所望也( ) (8)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9)见犯乃死,重负国( ) (10)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 (11)皆为陛下所成就( ) (12)缑王等皆死,虞常得生( ) 二.梳理文本 (一)整体感知 请列出作者的思绪提纲(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怎样?) 缘由: 遭遇: 结局: (二)课文探究 1.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
14、要活下去。 这前后不一的做法与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 2、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一样?为何? 卫律是: 李陵则是: 二人的劝降方式不一样,原因是 3.作者怎样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写作特色)请做详细阐明。 (1)详略得当 ①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种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何? 主人公: 重要人物:
15、 次要人物: ②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 详: 略: ③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尤其详细,为何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请举例阐明。 ①
16、 ② (3)对比反衬: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4、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种什么样的苏武? 三.随堂练习 (一)文言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重(zhòng)负国 扶辇(niǎn) 临(lìn)数月 阏氏(yān zhī) B.弋(yì)射 纺缴(
17、zhuó) 驽(nú)怯 昆邪(hún yé)王 C.啮(niè)雪 羝(dī) 廪(lǐn)食 且鞮(jū dī)侯 D.熅(yūn)火 自分(fēn) 畜(xù) 丈人行(xíng)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一项是:( )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赠送 B、武帝嘉其义 嘉:嘉奖 C、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称。当:抵偿 D、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论:讨论 3、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对的的一项是:( ) A、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访 B、覆武其上,蹈其背 蹈:脚踢 C、见犯乃死,重负国
18、 重:愈加 D、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系:监禁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一项是:( ) A、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屠:屠杀 B、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厄:困苦 C、扶辇下除 除:台阶 D、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就坐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使用方法相似的一项是:( ) A、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称 身战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B、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 D、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项王泣数行下
19、左右皆泣,莫能仰望 6、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使用方法相似的一项是:( ) A、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 B、单于愈益欲降之。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C、不顾恩义 顾吾念之,强秦------徒以吾两人在矣 D、君因我降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无误一项是:( ) A、不敢求武 求:寻求 故使陵来说足下 说:劝说 B、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祭祀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更:更改 C、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族:灭族 信义安所见乎? 见:体现
20、 D、自分已死久矣 分:料定 陵恶自赐武 恶:凶恶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使用方法相似的一项:( ) 例句: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A、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B、空以身膏草野。 C、羝乳乃得归。 D、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9、下面句中活用状况不一样的:( ) A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B 、反欲斗两主 C 、空以身膏草野 D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10、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活用归类相似的是:( ) (1)诚甘乐之 (2)加以老母系保宫。 (3)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
21、4)劾大不敬。 (5)梁以此奇籍。 (6)空自苦亡人之地, (7)效死于前 A (2) (3) (6) B (1)(5) C(1) (7) D (4) (7) (6) 11、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是:( ) A、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12、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 A、乃谴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22、 D、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13、选出“以”字使用方法与例句“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相似的一组:( ) ①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⑥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⑦徒以吾两人在矣 ⑧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⑤⑦ D.④⑥⑧ (二)课内阅读:阅读“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须发尽白”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对的的一项是( ) A.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B.子卿不欲降,
23、何以过陵 过:过错 C.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怪 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使用方法都相似的一组是( ) A.①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②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B.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①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②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②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16、下面句子全都体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项是( ) 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②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
24、恨,愿无复再言! ③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④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⑤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健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7.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李陵劝降采用文雅的方式,在饮酒叙谈之中,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李陵劝降采用攻心法,先以苏武父兄之死指出汉朝的薄情,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又以人生苦短,应享有荣华富贵相劝,最终指出汉朝法令无常,虽然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劝降内容通过深思熟
25、虑,显得理由充足,说服力强。 C.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体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D.李陵劝降最终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烘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三)课外阅读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谋,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
26、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局限性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27、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火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之!”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对的的一项是:( )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
28、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使用方法相似的一组是:( ) A.①上发兵以御之 ②宁许,以负秦曲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①其意不在错也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
29、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对的的—项是( ) A.晁错才学杰出,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减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到达减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仅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22、翻译文中语句: (1)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译: (2)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