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新平县第二小学 龚云凤
教
学
目
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思路
铺垫引入
1、口算。25× 47× 4 50× 26× 4
2、口算。(1) (6+ 4)× 5 6 ×5+ 4× 5
(2) (8 +12)× 4
2、 8× 4+ 12× 4
你发现了什么?(第一题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第二题的左右两边计算结果相等。)
3、今天我们来研究像第二题这样的题目具有什么规律?请看主题图。
探究建模
1、读例1:同学们去植树,一共有25个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方法一:先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方法二:先求挖坑、种树和抬水、浇
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人。 树 的人数,再求出一共的植树人数。
(4+2)×25
3、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说明:4+2表示一组的人数, 4×25表示挖坑和种树的人数,2×25
6×25表示一共参加这 表示抬水和浇水的人数,100+50表示
次活动的人数。 一共参加这次植树活动的人数。
3、小组讨论:(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两个算式都含有加法和乘法,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第一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第二个
4、算式是把第一个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后在相加。 )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因为两个算式都是解决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相同,所以两个算式相等。)
得出: (4 +2)× 25=4 ×25+ 2 ×25
同样: 25 ×( 4 +2)=25× 4+25×2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
4、请学生用语言表达出发现的规律。( 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表示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左右两边相等)
5、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5、
(a +b )×c=a×c + b×c 或 a×(b +c )=a×b + a×c
逆用:a×c + b×c=(a +b )×c 或 a×b + a×c= a×(b +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练习巩固
完成做一做,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回顾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a +b )×c=a×c + b×c 或 a×(b +c )=a×b + a×c
逆用:a×c + b×c
6、a +b )×c 或 a×b + a×c= a×(b +c)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例1:同学们去植树,一共有25个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方法一:先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方法二:先求挖坑、种树和抬水、浇
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人。 树 的人数,再求出一共的植树人数。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答:一共有150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a +b )×c=a×c + b×c 或 a×(b +c )=a×b + a×c
逆用:a×c + b×c=(a +b )×c 或 a×b + a×c= a×(b +c)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