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吆喝》教学设计简案
南宁市江南区壮锦学校 奚耀生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同学们对生活的关注。
学习重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四、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2、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
五、问题探讨、质疑。
1、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罗
2、列了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杂了些?
2、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其余的只简单说他们卖什么?
3、课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作用?
六、体验情感
读完全文后,你觉得作者对北京当年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
七、总结全文
八、情景体验、品味语言。
1、倾听课文中的吆喝,体验民俗内涵.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九、拓展训练
其实,不仅北京有吆喝,我国各地都有。而且由于各地语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现在,这种口头广告正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吆喝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应注意抢救和保护。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还有哪些熟悉的吆喝声,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我们可以放开喉咙吆喝一下。
十、布置作业
1. 为自己的一种义卖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2.注意观察在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片段描写。200—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