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摘要】 目的 探讨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和手术方式的
选择,观察及分析不同的退变形式。方法 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对 96
例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 其中 38 例采用传统的椎板或
半椎板切除术,58 例采用多间隙椎板单侧开窗或双侧蝶形开窗术,在
此基础上摘除髓核并对神经进行减压。结果 经术后 1~6 年(平均 3.4
年)的随访,两组疗效的近期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节
段开窗组远期优良率则较高且腰椎不稳定或椎管、侧隐窝再狭窄的发
2、
生率低(P<0.05)。结论 多间隙椎板开窗术既可对神经进行充分的
减压,又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
突出症的较好方法;在准确判断病变节段及退变形式的基础上,采用
该术式可提高疗效。
【关键词】 腰;椎间盘移位;外科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但术后疗效不
佳或手术失败率仍高[1] 尤其部分因脊柱严重退变而发生的多间隙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在诊断及治疗上对其认识尚有
争议,疗效更是欠佳。现
3、就该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探
讨,以利提高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
1.1 一般资料 1994 年 1 月~2004 年 1 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
出症 386 例,其中本组 96 例,占 24.87%。男 47 例,女 49 例。年龄
38~65 岁,平均 51 岁。病程 8 个月~10 年,平均 3.5 年。腰痛 15 例,
伴一侧下肢疼痛 52 例,双侧下肢疼痛 9 例,两侧交替疼痛 1 例,单纯
腿疼痛 10 例,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35 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73
4、 例,
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11 例,拇长伸肌肌力减退 3 例,跟腱反射减弱或
消失 47 例。
1.2 影像学资料 所有病例均行腰椎 CT 检查及摄 X 线腰椎正
侧位、过伸过屈侧位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椎退行性改变。5 例行
脊髓造影及 CTM 检查,14 例行 MRI 检查,在 L2,3 和 L5、S1 4 个间
隙中,多间隙退变以不同形式组合出现,其中一处突出合并一处或多
处膨隆最多见,占 45 例,其次为多间隙膨隆占 2 例,双突出 18 例,
跨间隙突出或膨出 19 例;
5、累及 2 个椎间盘 6 例,3 个椎间盘 40 例,
L2,3 以下 4 个间盘均受累及 5 例;单纯椎间盘突出 29 例,伴椎管狭
窄 15 例,侧隐窝狭窄 47 例,神经根管狭窄 9 例,腰椎节段性不稳 6
例。受累神经根:S1 为 38 例,L5 为 32 例,L4 为 14 例,L3 为 4 例。
1.3 治疗方法 38 例对病变位于一侧的行 1~2 个椎节的半椎
板切除,对病变不位于一侧或合并椎管狭窄者,则行 1 或 2 个椎节保
留部分关节突的椎板切除,合并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者另行扩大减
6、
2
压。58 例对单纯的椎间盘突出者行患侧多间隙椎板开窗,合并椎管、
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者行多间隙的双侧椎板蝶形开窗。手术时根据
不同病情特点,切除或不切除髓核。只对术前合并腰椎节段性不稳 6
例,行经椎弓根的内固定及椎间、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术后卧床 3~4
周。
2 结果
随访 1~6 年,平均 3.4 年,多间隙椎板切除组出现腰椎不稳
4 例,椎管、侧隐窝再狭窄 4 例,开窗组则各出现 1 例。根据 Macnab
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
7、标准[2](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受限,
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良:偶有疼痛,能做轻工作;可:有些改善,
仍有疼痛,不能工作;差:脊神经受压表现,需进一步手术治疗)。椎
板切除组和开窗组的近期优良率相近,分别为 94.74%与 93.10%。两组
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期优良率则是开窗组(91.38%)明显优 后
于 椎 板 切 除 组 (71.05%) , 两 组 比 较 差 异 有 显 著 性 (V2=4.25 ,
P<0.05),见表 1。
表 1 96 例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评价结果 (略)
3 讨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