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异类”的孤独与救赎:心是孤独的猎手 和 绿皮书中“第三空间”黑人主人公摘要:种族问题一直是美国文艺的关注点,孤独主题也始终是社会的关切。小说 心是孤独的猎手 中的考普兰德医生和电影 绿皮书 中的唐 谢利博士,作为黑人是社会中的他者,作为知识分子又是黑人中的他者。双重“异类”的身份令他们在种族之间二元对立的社会中,无论是拒绝黑人文化还是接纳黑人文化,都会产生孤独的情绪。而霍米 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可以为两位主人公相似的孤独境遇提供解释,从而在文化差异下,消解文化夹缝间个体的孤独。关键词:心是孤独的猎手;绿皮书;霍米 巴巴;第三空间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
2、8(2023)06-0066-03(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种族歧视困扰美国已久,也一直是美国文学作品的重要社会关切。20世纪中叶,奴隶制已经在法律上废除,然而在现实中的美国,尤其是南方地区,种族之间依旧是割裂的。一方面,黑人获得了理论上的选举权和平等的受教育权;另一方面,白人种族主义者阻止黑人行使权利,吉姆 克劳法大行其道,造成种族隔离和事实上的压迫。只有少数黑人得到教育机会,成为中产阶级乃至知识分子。他们很多都投身于黑人民权运动,然而,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付出的努力,不但被白人无视乃至蔑视,也使中下层黑人感到陌生,孤独成为了黑人知识分子精神之殇。小说 心是孤独的猎手 中
3、致力于教化同胞的黑人医生考普兰德与电影 绿皮书 中去南方巡演的黑人钢琴家唐 谢利博士的形象,都体现了种族主义背景下黑人知识分子的孤独。一、社会对立:身处孤独的罅隙20世纪前中期的美国南方,种族隔离与种族对立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多重方面。一方面,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高尚的,而黑人群体则是低劣、需要白人“管理”的,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压迫黑人,令黑人处于低人一等的状态;另一方面,黑人因饱受压迫之苦,在生活中排斥白人和白人文化,乃至排斥他们眼中“不够黑的黑人”,亦即接受了白人文化的黑人。霍米 巴巴对这种白人和黑人之间的二元对立也有描述:“黑人被其自卑所奴役,白人被其神经质倾向的优越感所奴役。”1(P4
4、3)南方社会普遍的二元对立在考普兰德和谢利的遭遇中都有体现,是孤独感的主要外部原因。心是孤独的猎手 中,考普兰德作为黑人知识分子,从北方回到故乡南方小镇,试图教育自己的同胞,呼吁黑人同胞行动起来,为摆脱压迫状况而战。然而,他的努力在种族对立难以弥合的社会中,受到了白人群体和黑人同胞的双重打压。在考普兰德的回忆中,白人的傲慢始终伴随着他的成长过程。无论他是否受过教育,白人依旧叫他“大叔”,让他“做这做那“。白人甚至不承认黑人也有理性,是可以沟通的对象。在考普兰德的儿子威廉入狱,因酷刑失去双腿之后,考普兰德去法庭试图为威廉讨回公道,然而白人警员无视了考普兰德不卑不亢的态度和坚定的需求,只因为他的肤
5、色就将他视作一个扰乱法庭的醉鬼,把他痛打一顿,关进监狱。正如考普兰德医生所想:“所有白人对黑人来说都很像,但黑人很注意区分他们。另一方面,所有黑人对白人来说都很像,但白人通常不会费心去记黑人的面孔。”白人的傲慢令他们蔑视黑人,将他们归纳为同一张黑色的面孔,无视这个群体的诉求。另一方面,他的同胞,小镇上的黑人群体也内化了白人和黑人的二元对立观念,就连他常慧童王晓丹收稿日期:2021-09-02作者简介:常慧童(1998-),女,吉林吉林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王晓丹(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当代美
6、国小说。第43卷第6期绥 化 学 院 学 报2023年6月Vol.43No.6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Jun.202366的孩子也是如此。考普兰德无数次对孩子们传达黑人民权的思想,给孩子们起白人伟人的名字,对他们抱有殷切希望。然而,他们自始至终都拒绝倾听和理解和其他黑人不同的考普兰德,成为其他靠服务白人生活的下层黑人。在他的演讲中,考普兰德提到黑人的现状和马克思的理论,而黑人听众只关心“他是不是教徒”“他是不是白人”,只要不是黑人和黑人熟悉的宗教文化,他们就不关心。可见考普兰德在黑人和白人文化对立、交流隔绝的背景下,不能得到任何一方的沟通和理解,自然面临着孤独处
7、境。绿皮书 中的谢利也面临类似的困境。谢利是十分出色的钢琴家,然而,作为黑人知识分子的他并没有得到南方白人的尊重。正如谢利所言:“白人邀请我演奏以体现自己的高雅,然而当走下舞台后我马上又变成了黑鬼。”上台演奏时,他精湛的技艺引发全场白人观众的欢呼,但下台后的他甚至无法使用白人专用的厕所。警察因为他的肤色默认他是危险分子,将他投入监狱;典狱长不让他联系律师,当他真地联系上大人物才面如土色。南方白人固守二元对立的文化,认为黑人无法交流,也不值得交流。在最后一场演出中,谢利为了尊严坚持要在白人座位用餐,和经理沟通无果后愤然离去,而白人经理甚至不理解他愤怒的真正原因,仅仅认为“黑鬼都是这样不负责任”。
8、而谢利试图通过这场巡演为南方黑人发声,也吸纳了这种二元对立观念,同样地将谢利视为“异类”。在汽车旅馆中,社会下层的贫苦黑人因为谢利的服装和谈吐,嘲笑他是为白人服务的管家,与他发生冲突。在田地里劳作的黑人,对拥有白人司机的他投来好奇和戒备的目光。不难看出,即使奴隶制消失了,心理上的对立依然存在:南方黑人依旧认为,黑人要出人头地只有服务于白人一途,为白人的利益压迫同胞。相比考普兰德只是思想不被理解,他本人还是深受黑人社区尊敬的医生,谢利只因为外表就被同胞视为“异类”,孤独感更是难以言表。二、内化对立:无所归依的“异类”面对白人与黑人的二元对立,作为黑人知识分子,考普兰德与谢利被双方攻击,无疑是造成
9、孤独处境的重要原因。然而,从他们自身来看,他们内化了二元对立的观念,从而让他们出现自我认同危机,加剧了孤独感。霍米 巴巴的“第三空间”为“混杂性”的存在提供了空间,巴巴认为:“混杂性就是一种第三空间。”2(P211)“混杂性”概念最早由巴赫金提出,他认为混杂性是“在一个单一的话语范围内,对于两种社会语言的混合”。3(P20)霍米 巴巴利用“混杂性”描述殖民主义背景下,站在文化间隙的个体的“双重他者”状态,即作为殖民者眼中的他者,同时也是被殖民者眼中的他者,超越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二元对立,同时拥有双方特征。然而,考普兰德和谢利都忽视了自己的“混杂性”本质,认为自己对黑人文化只能全部拒绝或努力融入
10、。无论是考普兰德对黑人文化的拒斥还是谢利对黑人文化的融入,都是二元对立的表现形式;这样的解决方案注定是暂时的,根本上看无益于黑人民权运动,也不能化解他们的孤独。心是孤独的猎手 中,考普兰德对黑人传统和黑人文化的拒绝,深受女儿鲍西娅的反对。无疑,他关切黑人同胞的命运,然而,他并不惜伤害黑人的感情。鲍西娅反对他使用歧视色彩浓厚、伤害黑人感情的“Negro”一词,但考普兰德对女儿的想法嗤之以鼻。他认为“黑鬼”的身上有“服从和懒惰的枷锁”,而他的孩子有义务摆脱它们。20世纪中叶,一些白人种族主义者试图利用医学和解剖学,证明黑人“本性懦弱,服从,与白人不同”,从而为吉姆 克劳法案提供依据。事实上黑人从未
11、停止反抗,然而在这时,考普兰德对自己同胞的看法和白人种族主义者毫无二致。饱受二元对立之苦的他同样内化了白人对黑人非理性的排斥。值得注意的是,考普兰德信奉白人的理性,鄙视黑人朴素的宗教情怀和友爱精神,“重复这些关于伤害感情的话是愚蠢而不开化的”。然而正是他本人用非理性的举动伤害家人:“有时他喝了烈酒,用头撞地板。他的心中充满了野蛮的暴力,有一次他从壁炉里抓起火钳,打倒了他的妻子。”“黑色的感情”始终是困扰他的心魔,他在痛心于黑人群体境况的时候,却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了痛苦:“有时他意识到黑色的感情征服了他,他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在他拒绝黑人文化的时候,他却被疯狂的情感操控,对家人施加野蛮的“黑人式
12、”暴力,让家人们渐行渐远。他拒绝与白人沟通,唯一能让他倾诉的是聋哑人辛格,但辛格“并不知道想要他同意什么”,实际上听不懂他所说的。身处黑白之间,考普兰德因白人的教育拒绝黑人,也因黑人的身份拒绝白人,而这无疑加深他的孤独,让他彻底成为了一个“异类”。绿皮书 的谢利,则在南方巡演的旅途中不断接受黑人文化:从传统上受黑人欢迎的炸鸡,到最后在酒馆中为黑人听众演奏爵士乐,他在“不够白也不够黑”的罅隙之中,走向了黑人一边,也获得了酒馆中黑人热情的喝彩。然而,酒吧中的黑人并不知道他的身份,更不明白他对黑人民权的关切。这种融合也只是暂时的,回到北方的他依旧是古典钢琴家而非爵士钢琴家;酒馆中的黑人听众并不了解他
13、举办巡演是为了证明黑人的能力并不输白人,更不明白他对同胞的拳拳之心,对他们来说,他只是另一个黑人爵士乐演奏者而已。在这一点上,白人听众对“黑人也能弹好肖邦”的认同,似乎更符合他最初的斗争目标。尽管转向了黑人的文化,他依旧不是南方黑人的一份子,他回到北方的豪宅依然是孤独的。在充斥着种族间二元对立的社会中,考普兰德和谢利的努力举步维艰,甚至连身份认同都难以保全。詹金斯认为,身份是在历史、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被建构的,依赖于社会中的权势分配”4(P74)。黑人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受到白人和黑人二元对立的社会环境影响,被迫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而这样的身份认同注定是狭隘的。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白
14、人的教育水平普遍高于黑人,而早期黑人音乐家大多因67爵士乐闻名。然而,知识不是白人的专利,宗教和流行文化也不是黑人与生俱来的,二元对立是被殖民话语建构的刻板印象。而当二元对立内化于心,“混杂性”被无视,他们的身份认同只能是介于黑白之间无人理解的“异类”,从而陷入更深的孤独之中。三、第三空间:“异类”孤独的救赎霍米 巴巴意识到“文化多样性”蕴含的文化霸权和二元对立,并用“文化差异”取代了“文化多样性”一词。1(P50)在巴巴看来,“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对差异进行分类的过程,蕴含着基于种族和肤色的、僵化固定的认同模式,是社会层面的二元对立诞生的土壤。而这种社会层面的二元对立,无疑是孤独的原因。无论是
15、没有人倾听考普兰德的处境,还是谢利面对的困境“如果我不够白,也不够黑,那么我是谁”,都是霍米 巴巴笔下的“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刻板印象引发的身份危机。事实上,黑人和白人之间的二元对立,正是种族隔离法案推行的基础。“隔离但平等”的政策表面上给了黑人同等的权利,但二元对立的观念实际上带来了更深的不平等,甚至给了3K党一类暴力组织活动的空间。5(P9)“文化差异”强调的不是差异,而是“融合式的共存”。6(P40)在个人层面,“第三空间”认为,文化并不是预先给定个体或群体之上、与生俱来的,而是有他们独特的“混杂性”。考普兰德和谢利身为黑人,在传统上属于白人的学科接受教育,获得更高的社会身份,因此具有这种
16、混杂性;他们无疑自身便是文化之间的阈限空间,是“第三空间”的表现形式。他们有白人精英体面的工作,却始终不忘自己黑人的身份,为同胞争取权益,这表现出“混杂性”具有“孕育新的世界观”的历史生产力。7(P60)然而,如果他们内化二元对立,从拒斥和接受之中选择一条道路,他们便会损害自己作为“第三空间”的身份,因此难以逃脱孤独的处境。只有个体首先承认自己的“混杂性”,才能在这个基础之上包容各种文化,找到归属感。在社会层面,“第三空间”可以说是霍米 巴巴反对殖民主义文化霸权导致的文化二元对立的终极解决方案。霍米 巴巴认为,移民和难民是为社会带来“混杂性”的元素,而他们组成的存在文化混杂的社区,是“第三空间
17、”存在的土壤。在 心是孤独的猎手 与 绿皮书 中,也有这样的社区做出了构建“第三空间”的尝试。在 心是孤独的猎手 中,白人小女孩米克几次称考普兰德医生为“大叔”,都是出于关切询问他的健康状况,并非带着其他白人的蔑视态度。在他病重时,聋哑人辛格和马克思主义者杰克前来探望,让他的家短暂形成了一个“第三空间”的社区。辛格和杰克作为白人,并没有受到二元对立的影响排斥考普兰德,考普兰德也接纳了白人的关切,他们甚至进行了一些交流。几个文化阐释的个体在那一刻脱离了二元对立的立场,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而 绿皮书 中,白人司机托尼走出起初对黑人雇主的偏见,承认谢利的才华,接纳他到自己家里共度平安夜,让
18、谢利感受到了温暖,成为了发现“第三空间”的良好案例。从考普兰德与谢利脱离孤独处境的经验中可以发现,社会走出二元对立,探寻、认同乃至保护“第三空间”对救赎个体的孤独十分重要。结语霍米 巴巴说:“探寻这个第三空间,我们就可能避开极端的政治对立。”8(P184)心是孤独的猎手 中的考普兰德和 绿皮书 中的谢利,作为黑人知识分子,都因殖民主义影响下种族间的二元对立而陷入孤独,又因身处对立的环境难以避免内化对立,从而成为社会和自己眼中的“异类”。对待黑白文化的冲突,他们一人采取拒斥的态度,一人采取倒向一方的态度,然而这样的尝试都未能从根本上消解孤独。他们都在社会“第三空间”的建构中或长或短得到沟通。可见
19、,承认“第三空间”的文化杂糅,对于处在文化边界的个体建立归属感、消解孤独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社会来说,化解非此即彼的观念,构建促进交流的“第三空间”,才能救赎文化杂糅下个体的孤独。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口流动频繁,不同文化不断发生碰撞和交锋,也塑造了一批作为“第三空间”的个体。如何建立让他们有归属感的文化,救赎他们的孤独,成为每个文化都在面对的问题。而考普兰德和谢利作为个人意义上的“第三空间”,在二元对立的社会中难逃孤独,又在社会意义上的“第三空间”中获得救赎依旧具有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Homi K 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Rou
20、tledge,1994.2Jonathan Rutherford.The Third Space:Interview with HomiBhabhaC/Jonathan Rutherford.Identity: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London:LawrenceandWishart,1990.3Robert J C Young.Colonial desire:Hybridity in Theory,Culture,andRaceM 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54王李霞.跨文化身份构建基于霍米 巴巴的混杂理论J.英语广场,20
21、20(16).5Manning Marable.Race,Reform and Rebellion:The SecondReconstructioninBlackAmerica,1945-1982M.Jackson:UniversityPressofMississippi,1984.6竺丽妮.霍米 巴巴杂合性概念及其意义以哲学解释学为视角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3).7Homi K Bhabha.Culture s In-BetweenC/Hall S,Dugay P(ed).QuestionsofCulturalIdentity.London:SagePublication,1996.8袁源.“第三空间”学术史梳理:兼论索亚、巴巴与詹明信的理论交叉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责任编辑王占峰68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