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音的特征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设计(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2)、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3)、了解发声器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了解测量速度的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准备:多媒体电脑、收录机(配磁带)、鼓、钢尺、梳子、塑料片、 发音齿轮、二胡、橡皮筋、碰铃、横笛、竖笛、发令枪和秒表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具体图像。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和探究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课堂类型:实验课 实践活动课 讨论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1)、用
2、收录机播放一首歌曲,调节音量旋钮。 2)、用收录机分别播放女高音和男低音所唱的同一首歌曲。(学生比较听到的声音。)教师提问:1)、声音的区别在何处?(学生口答:声音的高低不同、响亮程度不同)2)、在日常生活中,用来形容声音的词语有哪些?(学生口答:响亮、嘹亮、清脆、低沉)教师总结:平时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各有其特点,大家所举的词语大多只能反映声音一个方面的特性。新课引入:声音有哪些基本特性?这些特性又与什么因素有关?二、声音的特征响度 发声器在振动发声时,振动的情况是不同的,发出的声音也有所有制不同。 演示实验:将钢尺的一端固定在桌面上,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 ,使其振动发声,比较
3、所听到的声音。教师提问:1)、听到的声音有何不同之处?(学生口答:声音的响亮程度、强度不同)2)、发声强(响)的时候,钢尺是如何放置的?(学生口答: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 3)、在其振动过程中有何特点?(学生口答:上下振动的幅度比较大。)(板书) (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声音的强弱。2、振幅:振动的幅度。教师提问:怎样可使鼓发出的声音响一些?(学生猜想,并用实践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回答:用力大、用大鼓、用大鼓槌、振动幅度大)教师引导分析:不论何种发声器,若无振动,则不能发声,所以,发声器发出声音的强弱应与振动有关。教师提问: 1)、用力大小、鼓槌大小等因素对鼓面的振动有何影响?(学生回
4、答:使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用力大,振幅大)2)、 声音的强弱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教师总结: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发声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演示实验:1)、将收录机放在距学生不同距离处,播放同样的声音。2)、将收录机放在距学生一定距离处,第一次,直接对学生播放,第二次,在其前面放一纸喇叭,对学生播放同样的声音。(学生比较所听到声音的强弱。)教师提问:声音的响度还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回答:距离、扩音设备、声音散出去的程度)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说明。4影响响度的其他因素:与发声器的距离、声音的分散程度。三、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四、作业布置:课本WWW五、板书设计声音的特征 (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声音的强弱。2、振幅:振动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