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故事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如果不注意教学艺术, 只照本宣科或使用一个模式教学,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在传授新知识时适时引用故事,就犹如同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一股清泉,悄然沁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心灵为之震撼,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教学过程就会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乐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富有情趣、难以舍弃的教学活动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教授诚实守信中的“拒谎言,重承诺”时,笔者讲了“曾子杀猪”的故事: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回来后我杀猪给你吃。赶集回来,妻子看见曾子真的
2、要杀猪,连忙上前劝阻。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信任你。说着曾子就把猪给杀了。曾子的做法对吗?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白了诚实做人要拒绝谎言,懂得了承诺的重要性。 俗话说:善始要善终。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而且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尾。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导语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可谓匠心独具,却在课堂结尾处草草收场,结果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挫伤了学生的兴致。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 动人心弦的“主唱”,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终曲”,让课堂教学布局更合理、结构更完美。如教授自尊自信一课结尾时,笔者讲了一个故事:法国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原本是个近乎荒淫无耻的浪荡公子。在上流社会的一次舞宴中,他发现一个初次露面的美女,便贸然邀其跳舞,不料遭到拒绝。当格林尼亚得知她是一位女伯爵时,便立即上前致歉。女伯爵冷漠道:“离我远点,我最讨厌你这种花花公子挡住我的视线!”这是格林尼亚从未有过的羞辱。但他没有发火,而是从羞辱中醒悟。自此一改恶习,告别浪子生活,发愤学习。先发明了“格氏试剂”,后到出任里昂大学教授,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维克多格林尼亚取得成功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为中学生应如何培养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通过提问,既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使课堂结语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