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达助教通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案例分析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是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运算时,从数的组成角度去理解这些简单的加减口算,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同时也为后面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和笔算做准备。
其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2、学,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其教学重点与难点为:
重点:能够正确、快速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理解算式的含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片段一:
1.教师创设情境,利用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老师又表扬聪聪了,妈妈很高兴,就带聪聪去买酸奶奖励他。仔细看,然后告诉老师,售货员阿姨给了妈妈几瓶?给了聪聪几瓶?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引导(十个十个数)得出给了妈妈30瓶,给了小明2瓶。
师:现在老师用小棒表示酸奶,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教师操作,先拿出3捆,30根,再拿出2根。)
3、2.解决加法算法
生:现在一共有几根?
生:不对,应该是一共买了几瓶?
(教师表扬学生爱动脑筋,板书: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
师:谁来列式?
生:30+2
生:2+30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2 2+30)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看到“一共”用加法。
生:求两部分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
师:现在,我们要解决的是它们等于几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答案)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数出来的,30后面接着数2
生:看出来的,从小棒中一
4、看就知道了
生:想出来的,从数的组成想的,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
师:那2+30=几呢?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师:仔细观察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渗透加法交换律)
片段二:
巩固练习:
1、开小火车
40+8= 59-50= 70+8=
78-8= 8+20= 36-30=
2、我小医生
病例:72-2=7 病例:20+5=70
医生: 医生:
5、
3、开放题
58-( )=50 ()+( )=98 ( )-( )=( )
教学评析: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且富有个性的过程。反思《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上要达到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要具备一下几点:
1、选择趣味性的生活情景。《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6、理解并发展数学。所以,这节课虽然我的教学内容是口算,但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口算题,而是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聪聪买酸奶的的情景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关注知识间的紧密联系。数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应了解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后面将要学的知识,利用知识的迁移,根据已学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的知识,例如,在教30+2=?时,我是先让学生自己想方法解决,而后通过优化,感悟今天所学内容与以往知识的异同——数的组成。这样,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再通过练习,沟
7、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给予主动探究、交流的机会。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时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在探索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提出“30+2等于多少”这个问题后,让学生先自主思考,再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把握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练习的设计不仅要针对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要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变式,分层次地安排,以适应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发展。例如:巩固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由易到难,针对性强。特别是改错题,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学生当成小医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最后,还设计了开放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重要性。
总之,我们应倡导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注重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感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使每位同学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