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涉江采芙蓉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背诵全诗。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二、通过课时练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
2、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
3、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梳理情节,鉴赏艺术手法。 情节: 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以乐衬哀 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3、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4、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5、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二)再读,讨论交
4、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诗歌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对写手法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表现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四)速背训练(教师指导方法,学生自由背诵几分钟,教师抽查) 涉江采芙蓉涉江 ,兰泽 。采之 ?所思 。还顾 ,长路 。同心 ,忧伤 。 作业:1背诵 2、请完成课时练的相关习题。附: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以乐衬哀 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