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屠格涅夫及相关文学常识,扎实掌握“濡湿、铿锵、颤抖、头晕目眩”等重点词语。掌握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朗读和分析,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情投入,全力以赴,让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 导入:风景处处有,只要你有一颗美丽的心,你就能看见风儿从你身边悄悄经过,听见一朵朵花开怀大笑,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用优美的语言去描绘大自然的美丽。二、 自学体验,走进文本。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学体验”
2、1、 走近作者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他创作了被誉为“艺术编年史”的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特写、戏剧、诗歌等。他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严密,擅长描写自然风景,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的回味。代表作有父与子 前夜 猎人笔记等,他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猎人笔记是他的成名作品,树林和草原是其中的最后一篇。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濡(r)湿 蕴蓄 苦艾(i) 头晕(yn)目眩(xun) 铿(kng)锵(qing) 蔓(mn)草 榛(zhn)树 贪婪(ln ) 穹隆(g) 清澈(ch) 荞麦( qio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文本。1、 以
3、自由朗读的形式初步领略迷人的风光,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在小组内大声朗读。2、整体感知: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明确:主要内容:本文写盛夏树林草原一天中的景色。屠格涅夫曾经说过:“纵然你并不生来就是猎人,但你总是爱好自然和自由的,因此你也不能不羡慕我们猎人。” 情感基调:喜爱大自然。 3、读了此文,你认为猎人的幸福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猎人的幸福是自由自在、走进自然、享受大自然的美。他看见了濡湿的树枝、沾着白露的草叶、芳香的空气火焰般燃烧的晚霞、傍晚的雾霭等美景) 小结:猎人的幸福不是打猎,猎人的幸福是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那濡湿的树枝,沾着白露的草叶,充满植物
4、芳香清新的空气,像火焰般燃烧的晚霞,傍晚的雾霭,颤抖的星星,甚至森林中的雷电和暴风雨,都让猎人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三、合作探究-解读文本1、作者以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请找出这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填写下表,体会各部分的具体内容。表现时间的词语 景物 特点黎明时候 白露沾湿的草 濡湿的树枝 清新、湿润在阳光底下 空气中充满着苦艾的新鲜苦味、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茂密的橡树林在阳光底下发出闪闪的红光 虽然凉爽,但炎热已经逼近太阳越升越高草立刻干了, 静止的空气中发散出火辣辣的热气,橡树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水泡 对面的丛林晒得火辣辣的,在阳光底下仿佛颜色发黄了暴风雨过去了,
5、四周一切多么愉快地闪耀着亮光 空气新鲜清爽,景物欢快明亮黄昏来临了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太阳就要落下去 空气清新 夜幕降临了黑糊糊的丛林上,天际朦胧地发亮,月亮正升起,闪耀着村子里的灯 宁静温馨2、作者从多角度来描绘草原特有的景色,按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描写视觉的: 视觉 你的脚印在白露沾湿的草上留下绿色的痕迹 描写嗅觉的: 嗅觉 空气中到处充满着苦艾的新鲜的苦味、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 描写触觉的:触觉 你用手拨开濡湿的树枝,夜里蕴蓄着的一股暖气立刻向你袭来描写听觉的:听觉 这时候一辆大车轧轧地响出;你后面传来镰刀的响亮的铿锵声 3、“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
6、辞?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色?4、树林和草原这篇散文描写了俄罗斯草原上从黎明到夜幕降临之后的美丽的景色,可以说在屠格涅夫的笔下,每个时间段都是那么地吸引人。当然“一千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就请大家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时间段的景色吧?三、 课外延伸,跳出文本探究:怎样才能写好景?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认真观察,善于发现,抓住特征,注意层次,运用修辞,融入感情等)教师总结:写景顺口溜想要写好景,心中须有情。有双亮眼睛,笔头还得勤。用词心中明,修辞妙又灵。同学齐来评:文章谁最行!四、齐读课文-回归文本。老师寄语:希望你也做一个善于发现、捕捉生活美的猎人,并乐于与他人分享,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猎人笔记”!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