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抓住特点介绍动物教学目标1、了解抓住特点介绍动物的意义2、掌握抓住特点介绍动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形态、动作、习性仔细观察,深入研究的能力。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写作知识短文和 作文修改常识(滥用文言词语)。教学过程一、导入打谜语,猜小动物1.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开八卦阵,单捉飞来将。2.小小锅,小小盖,小小锅里有碗菜。3.说他是条牛,无法拉车走,说他力气小,却能背屋跑。4.小小年纪,却有胡子一把,不论谁见,总是大喊妈妈。5.叫猫不抓鼠,像熊爱吃竹。摇摆惹人爱,是猫还是熊?这些谜语的答案大家都能很快给出,原因应该是,谜面抓住了这些的动物特点来进行介绍。今天我们的写作训练
2、的目标就是抓住特点介绍动物二、学习写作知识短文1、用圈点勾画法自由通读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短文2、了解学生阅读收获指名学生说说自己阅读圈点勾画的内容短文共_段,第一段讲:_ 第二段讲_师生共同讨论并明确:二,抓住特点介绍动物的意义,抓住特点介绍动物的方法3.探究:怎样才能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呢? 明确:、仔细观察,抓住特点。 对动物只有全面细致地观察,才容易抓准特点,进行准确地描绘。那怎样才算是观察仔细了呢?观察动物不仅是观察整体形象,而且要观察各个局部,如头、身、尾、四肢等不同部位的形状、颜色、皮毛等,还要观察动物活动或变化的全过程。松鼠一课的作者布丰正是在对松鼠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以及
3、坐姿和吃相反复观察的基础上,才能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松鼠外形漂亮的特点。鲁迅笔下的“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不是他眼看、耳听细心观察的结果。 、通过比较,突出特点。 要想发现动物之间的差异,抓住动物的特点,观察时除了用眼和耳,还要用心去体验,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如松鼠吧,它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动作机灵,这种习性与猴子有相似之处,但松鼠毕竟胆小驯良,而猴子就胆大放肆多了。再如同样是动物的尾巴,鱼的尾巴犹如船上的桨和舵,用来推动鱼身的前进和控制前进的方向,而绵羊的尾巴则是用来储
4、存养料的,好象骆驼的驼峰似的。动物的这些特点正是在比较中才更加鲜明。 、抓住重点,详略分明。 动物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介绍动物,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有时只能选择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或两点来写。例如松鼠一文,布丰只选取了松鼠“讨人喜爱”(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从外形、习性和性格三方面对此进行重点说明,而对松鼠的繁殖及经济价值则一带而过。三、作文修改常识(滥用文言词语)1.阅读短文,思考:为什么要注意滥用文言词语的问题?常存在什么现象?2.试修改下列语句我小叔叔家有一只小猫,全身乌黑,惟有四只爪子是雪白的,故叔叔命名曰“乌云堆雪”。“乌云堆雪”可爱极了。早晨,只要小婶婶去上班,其必紧跟小婶婶
5、身后,“喵喵”地送出门外;中午,倘闻门环声响,“乌云堆雪”一定蹿房过院,迅速地恭候在大门内,等待小婶婶跨进门槛。当是时,“乌云堆雪”又是伸腰又是欠颈,绕膝撒欢,那喜悦的情形,简直没法形容。交流修改结果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写作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写作指导阅读有关习作,学习抓住特点介绍动物的方法蟋蟀 蟋蟀在北方俗名叫“蛐蛐”,常生活在野草地、农田、瓦砾堆、篱笆根或墙缝中,在夏天出现,到秋天死去(也有极少数能越冬)。蛐蛐种类很多,“蛐蛐”既是这些品种的总称,又是一种最常见的、生来好斗的雄性蟋蟀的名称。这种“蛐蛐”大家比较熟悉。蟋蟀“雄性善鸣,好斗-因在地下活动,啮食植物的茎叶、种实和根部,都是农业害
6、虫”(辞海)。 蛐蛐的身体一般长约15厘米左右,大致分头、颈、躯干、足、尾几部分。 蛐蛐的头从前面看呈三角形,上部长着两根细长而柔软的触须,比一般人的头发细,直径约005毫米,长是身体的三倍左右,摆动灵活。头的下部长有一对大牙,多为深黄色或紫黑白,斗时用牙互相咬;牙旁各有一个黄白色的小“栓儿”。颈部为筒状,连接头和躯干。躯干前面小,中部大,最后又稍尖,有一条条的黑纹。在颈和躯干的连接处,向后生出一对黑色发亮的翅膀,一般不能飞行,越“年轻”的蛐蛐翅膀的颜色越浅。细看,翅膀表面为网格状,网格大多为平行四边形和菱形。这一层较为坚硬的翅膀下还有一层半透明的薄翅。翅膀摩擦能发出响亮的声音。躯干下面有三对
7、足,用来支撑身体。前面一对较小,用于爬行;后一对粗大,表面有黑色条纹或斑点,用于跳跃,跳跃一下约一米远。躯干后部的稍尖处向侧后方长出两根针状的尾儿,约为身长的三分之二,感觉后方动静;死时两尾并在一起。 蛐蛐好斗,二者相遇必定分个胜负才肯罢休。相遇时二者触须来回扫动,若一碰上,便冲上去“厮杀”起来。有时为了鼓舞自己的“斗志”和压住对方的“威风”,在斗前会大声鸣叫。“战斗”中两者张开大牙对咬,并用足支撑身体台高向前顶。一般力大且牙张得大者获胜。“机智灵活”者也可获胜。胜利后必“引吭高歌”,以示威风。有时一场“战斗”结束后,败者会被咬伤甚至致死。 正因为蛐蛐好斗,它们就成了孩子们的娱乐品。为躲避孩子
8、们的捕捉,它们也有一套办法。它们善鸣,不论白天黑夜,尤其是阴天更爱鸣叫,易被人发现,因此,它们的洞常有两三个洞口。它们在野草地中的洞常向下,一般利用蝉的幼虫抛弃的洞穴做成,有时还把距离较近的几个洞沟通,它们在篱笆根下的洞一般横向发展。蛐蛐是农业的害虫,对它们适当的捕捉,可以控制它们的数量,不至于对农作物有太大的危害。 交流:观察方法蛐蛐特点明确:蟋蟀身体的各部分构造、蟋蟀相斗的动作和蟋蟀的生活习性。 ;蟋蟀“好斗”的特点小组合作探究“猫、狗、牛”等动物特点及观察方法。明确:观察方法形态、动作、习性还可以说说你与所观察的动物之间的故事(各方面特点除了丰富、凸显说明对象外,都得与动物的主体特征有一定的联系,要能够互相映衬。)动物特点猫能捕捉老鼠、狗能看家、牛能吃苦耐劳(耕种庄稼)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创作构思思考:你喜欢的动物:_它的特点:_观察方法:_介绍顺序及内容:_ _ _ _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写作实践教学过程:一、根据拟定提纲,进行写作二、修改习作,定稿誊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