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诗歌五首 1 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和望岳。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古诗内容及其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感悟诗中哲理。教学方法:诵读法、解词释句法、串讲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在唐朝时尤盛。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杜甫的望岳。二、预习展示1字词注音展示 怆然 chung 涕 t 岱宗di 青未了lio 荡胸dng 决眦z 2 作家作品展示 陈
2、子昂(约公元659700)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至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有杜工部集。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3 课文内容展示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
3、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
4、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三、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谈谈这两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赛读(男女小组)齐读。2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章的朗读基调。(学生朗读,师生评价)3.再次走进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独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独”有什么作用?(
5、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2) 诗人“望”见了什么?四、研读品味1.(1)赏析登幽州台歌中的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2)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2.组内交流3.班上展示各组派一人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展示,之后讲评。允许听者质疑。(1)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2)第一句的望的角度是指远望泰山的风景,第二句的望是近看泰山,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受,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第三句是细观泰山,借此表达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第四句,借用泰山的宏伟,写出了诗人的心愿,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多媒体可展示有关美句以及答案)四、 达标测试1.学生做“当堂达标检测题”,教师监考。2. 学生做完后,组内相互批改, 多媒体课件展示答案3.各组汇报批改情况,尤其是错得比较多的题。五、总结反思1.学后反思学生谈感受,谈收获,反思不足等。小结学习古诗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2.教后反思教师总结学习重点,目标达成,学生表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