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零丁洋【教学目标】1了解常识懂诗人。2表情朗读默全文。3分析技巧和手法。4弘扬精神铸忠魂。【教学过程】一、导入一篇正气文师:有一首题为扬子江的绝句,诗云:“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作者是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他为什么一心向南呢?生:南方有他的亲人、家乡、君王。师:对!他是在宣告“我永远忠于君王”。他是如何忠君的呢?把你的预习成果向同学们展示一下,你所了解的文天祥是怎样的一个人?二、走近一位忠君臣预习成果展示:文天祥(12361283),汉族,自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抗元英雄。他自幼聪颖,二十岁就中了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1275年起
2、兵勤王,1278年被俘。被俘期间抵制住了敌人的威逼利诱,宁死不降,英勇就义。他的代表作是正气歌过零丁洋。大屏幕出示:1囚禁三年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他的宋臣。甚至连忽必烈大汗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因此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定,是罕见的,正气歌的惊天地泣鬼神可以体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2从容就义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公元1283年1月9日)
3、,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的百姓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都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他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师:文天祥是如此的忠君爱国,那他的代表作过零丁洋是怎样的一首诗呢?让我们带着一颗敬畏和景仰的心来一起聆听这气贯长虹的绝响吧!(板书:过零丁洋 文天祥)三、学习一首至情诗1初读,感知四件大事儿。学生读诗,其他同学纠正错误之处。生齐读。师:我们现在会读了,但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或资
4、料理解诗意。5分钟后我请两位同学不看课本、资料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辛苦明经,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碧血丹心映照汗青。2再读,细品三种苦味儿。师:这首诗感情基调由悲而壮。我们试着从内容和修辞等方面赏析颔联和颈联。生:三四句写了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五六句写了起兵勤王后的两件大事:兵败、被俘。地名和心情切合,堪称绝对。(师投影点拨)“山河破碎风
5、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悚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怎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四、浸染一种爱国魂师小结:位卑不敢忘忧国,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对祖国的热诚忠心,对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我们拥有古老文明的祖国才会像今天这样充满活力,昂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民族从来不缺乏伟大的英雄人物,我们的民族也从来尊崇这些伟大的英雄人物。【布置作业】(二选一)作业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查阅资料,编写一则有关文天祥的故事。作业二:泱泱中华,无数仁人。试举五例,陶冶灵魂。可诗可事,亦可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