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 第二课时一、检查预习,奠定基础: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无人问津;怡然自乐; 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落英缤纷学生说出这些成语的含义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好基础二、复习巩固,强调重点:1、初步翻译课文,2、分析解决学生的质疑。3、强调重难点词句。 提出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自主疏通文意;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展示自学成果: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学生质疑。听老师点拨,纠错,修改笔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理解文言文意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释疑解难,正确译文: 1、引导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2、复述课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文言文意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四、抓
2、住“美”“乐”,品析文本: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3、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4、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情况的?5、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淳朴的社会风尚的语句?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根据老师的提问,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思考问题,并派代表发言。在课文中勾画出描绘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并大声的朗读出来;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中一二段。 按照要求,发挥想象力,用现代汉语来描绘一番桃源美景。通过此教学环节的设计,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理解和体验,实现研究体验式教
3、学法。六、问题探究,深入主题: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2、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再寻,“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出这样一个理想社会?5、今天我们应怎样看待陶渊明的这种政治理想呢?6、揭示主题: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根据老师的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积极
4、思考。使学生明确作者借此文表达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一意图。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小结、作业,温故知新: (一)小结; (二)作业:1、背诵课文2、整理本课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同义词及成语。3、再造想象(任选一题,400字左右)(1) 我来到桃花源(2) 今日桃花源(3)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课后作业夯实基础,积累沉淀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1、小组间展开的朗读比赛先由学生评价再由教师评价。2、分小组合作探究自学解词,翻译句子这一环节由小组长评价。 3、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回答老师的问题,答后先由学生评价,老师再评价。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桃花源记 陶渊明进 出 景 美:清新、美好、宁静、迷人 人 美:淳朴、热情、友善、好客 社会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 人 乐:黄发垂髫,并依然自乐 踪 奇:处处志之;遂迷,未果 对现实社会(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