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三 峡学 习目 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郦道元及水经注,积累本课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词汇;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3. 情感与态度: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重 点难 点 重点: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词汇。难点:倒装句和省略句的正确理解。教法选择讨论法、练习法课型新授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 媒 体是教 学时 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 1课时备课 总数第 11 课时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揭示学习目标:1谈话引入:名山大川,春夏秋冬,大自然为我们
2、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画面;亭台楼阁,花草树木,能工巧匠又为我们构筑了胜于天成的美景。自古至今,文人墨客笔下精彩传神的写景美文层出不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郦道元的三峡,一起去领略三峡风光。2展示学习目标。(见前)二、指导学生先学:文言文学法:理解、积累实词和虚词,掌握实词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朗读时注意断句。三、学生先学:1.自主学习:借助课下注解及配套练习相关资料,了解郦道元及水经注;默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听课文范读,并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小组学习:借助注解翻译课文,标记难词难句,小组合作解决。四、检查学习效果: 郦道元(?527),
3、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读准字音:阙qu处曦(x)月襄(xing)陵 沿溯(s)素湍(tun)怪柏(bi)飞漱(sh)绝巘(yn )重岩叠嶂(zhng )高猿长啸(xio)属(zh)引凄异 听课文范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文言现象汇总:1.欣赏三峡图片。2.看屏幕朗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3.看投影,听老师要求,掌握
4、先学方法。4.朗读课文,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做好批注。5.中后程度学生回答。然后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做好笔记。 1.课前播放三峡图7张。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目标。3.多媒体出示学法导航,进行具体学法指导。4.多媒体出示学习步骤,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并纠正。5.指名学生回答,明确要点,补充并板书要点。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口) 沿泝阻绝(“泝”通“溯”,逆流而上) 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 虽乘奔御风(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良多趣味(良,古义:真,实在/今义:良好) 略无阙处(略,
5、古义:完全,全部/今义,省略) 至于下水襄陵(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襄,古义:冲上/今义:帮助) 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 沿溯阻绝(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副词,极,最)哀转久绝(动词,可译为停止)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奔,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素湍绿潭(湍: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响:动词用作名词,回声) 清荣峻茂(四个词均为形容词作名词,指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文言句式: 省略句:有时朝发(于)白帝(意为
6、“从白帝城”) 倒装句:朝发白帝(状语后置,应为“朝于白帝发”)飞漱其间(状语后置,应为“于其间飞漱”)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六、当堂练习。三 峡板书设计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二、文言现象汇总一、作者及水经注郦道元6.汇报交流自主学习结果。7.自由讨论后互相补充。8.订正并整理笔记。9.学生在练习本上默写、互相检查、纠正。10.讨论解决疑难,互相补充,读记一遍。 6.指名回答,引导补充,明确要点。7.引导学生讨论、更正,并点拨补充并归纳。8.指导背诵做好笔记。9.抽查中后生的笔记。10.小结后展示幻灯片。11.布置作业,讲明要求。作业设置1.配套练习基础练习; 2.课后练习三。教学反思等级评价(A/B/C/D)检 查签 阅第 周, 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