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下历史 | 拓展类必考问题 1、比较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②都创立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并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③都修建了重大工程。秦朝修建了长城、灵渠;隋朝开凿了大运河; ④两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暂,二世而亡; ⑤两朝都是由于皇帝残暴无道,引起人们反抗,最后被推翻。 2、唐朝的清明治世对后世统治者有何启示? ①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②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
2、③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关注民生、重视科技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等。 3、唐朝时期科技文化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思想,进行了制度创新,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为唐朝创造了一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唐朝政府实行科举制和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为科技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对外交流频繁。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科技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唐朝科技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
3、位;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民族的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 ②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 5、如何正确认识两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①两宋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
4、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②两宋同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约,是一种屈辱性的和约,它加重了两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少数民族政权接受中原的先进文化,加速了他们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6、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②隋唐时期:江南经济继续发展,隋朝开凿大运河,转输江南财粮,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但它以洛阳为中心,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③唐朝中后期:北方战乱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
5、移; 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7、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有哪些? 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元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 ④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8、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是什么? ①两宋军民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以及宋辽、宋夏、宋金的议和,使得中原和南方地区获得了相对安定的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②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在崛起扩张之际,也不断汲取中原先进文明,农
6、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交融,大大丰富了华夏文明; ③两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大大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④两宋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9、宋元时期科技先进的原因及特征。 原因:①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元朝实现大一统,社会相对安定;②宋元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这一时期教育比较发达,各级学校制度比较完备,为培养人才起了良好的作用;④前代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经验;⑤民族交融,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等。 特征:①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领先于世界;②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实际
7、需要相结合,有很强的实用性。 八下历史 | 专题知识点整合 1. 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 时间 事件 意义 1951 西藏和平解放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1950-1952年底 土地改革 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3.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4.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1950-1953年 抗美援朝 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 建国后农村系列改革 时间 事件
8、土地制度性质 1950-1952年底 土地改革 农民个人私有 1953-1956年底 三大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 私有-公有 1958-1978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公有 1978-198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 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时间 内容 1958 总路线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大跃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77-1978 “两个凡是”方针 4. 建国后建设成就 “一五”计划 “文革”期间 改革开放后 (1)工业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
9、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胜利、大港;农村用电增长70倍;兰新、兰青、包兰铁路通车;“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 1999.11,第一颗无人飞船神舟一号飞行试验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003,杨利伟,神五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翟志刚,乘坐神七载人飞船升入太空,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交通成就:①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③1957年,长江大桥建成。 实现石油产品自给(注
10、1965年,未在文革期间); 5. 建国后召开的系列重要会议 时间 会议 内容 1949.09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共同纲领》;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国旗、代国歌、首都、公元纪年;4.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4.09 一届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 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正确分析国内矛盾 1958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总路线 1978.1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政治、思想、组织三路线 1982 中共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 中共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步走”
11、战略部署 1992 中共十四大 经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武装全党 1997 中共十五大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002 中共十六大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 2012 中共十八大 确立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2017 中共十九大 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 6. 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对比 对比 经济特区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相同点 从国情出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主权的地方;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祖国统一等。 不同点 目的 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城市/地区 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岛 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香港、澳门、台湾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 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享有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