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下历史 | 拓展类必考问题
1、比较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②都创立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并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③都修建了重大工程。秦朝修建了长城、灵渠;隋朝开凿了大运河;
④两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暂,二世而亡;
⑤两朝都是由于皇帝残暴无道,引起人们反抗,最后被推翻。
2、唐朝的清明治世对后世统治者有何启示?
①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②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
③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关注民生、重视科技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等。
3、唐朝时期科技文化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思想,进行了制度创新,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为唐朝创造了一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唐朝政府实行科举制和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为科技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对外交流频繁。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科技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唐朝科技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民族的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
②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
5、如何正确认识两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①两宋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②两宋同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约,是一种屈辱性的和约,它加重了两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少数民族政权接受中原的先进文化,加速了他们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6、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②隋唐时期:江南经济继续发展,隋朝开凿大运河,转输江南财粮,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但它以洛阳为中心,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③唐朝中后期:北方战乱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7、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有哪些?
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元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
④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8、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是什么?
①两宋军民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以及宋辽、宋夏、宋金的议和,使得中原和南方地区获得了相对安定的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②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在崛起扩张之际,也不断汲取中原先进文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交融,大大丰富了华夏文明;
③两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大大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④两宋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9、宋元时期科技先进的原因及特征。
原因:①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元朝实现大一统,社会相对安定;②宋元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这一时期教育比较发达,各级学校制度比较完备,为培养人才起了良好的作用;④前代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经验;⑤民族交融,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等。
特征:①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领先于世界;②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有很强的实用性。
八下历史 | 专题知识点整合
1. 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
时间
事件
意义
1951
西藏和平解放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1950-1952年底
土地改革
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3.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4.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1950-1953年
抗美援朝
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 建国后农村系列改革
时间
事件
土地制度性质
1950-1952年底
土地改革
农民个人私有
1953-1956年底
三大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
私有-公有
1958-1978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公有
1978-198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 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时间
内容
1958
总路线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大跃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77-1978
“两个凡是”方针
4. 建国后建设成就
“一五”计划
“文革”期间
改革开放后
(1)工业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胜利、大港;农村用电增长70倍;兰新、兰青、包兰铁路通车;“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
1999.11,第一颗无人飞船神舟一号飞行试验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003,杨利伟,神五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翟志刚,乘坐神七载人飞船升入太空,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交通成就:①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③1957年,长江大桥建成。
实现石油产品自给(注:1965年,未在文革期间);
5. 建国后召开的系列重要会议
时间
会议
内容
1949.09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共同纲领》;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国旗、代国歌、首都、公元纪年;4.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4.09
一届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
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正确分析国内矛盾
1958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总路线
1978.1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政治、思想、组织三路线
1982
中共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
中共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部署
1992
中共十四大
经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武装全党
1997
中共十五大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002
中共十六大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
2012
中共十八大
确立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2017
中共十九大
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
6. 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对比
对比
经济特区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相同点
从国情出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主权的地方;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祖国统一等。
不同点
目的
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城市/地区
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岛
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香港、澳门、台湾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
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享有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