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7 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知识梳理 解析几何是联系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纽带,它本身侧重于形象思维、推理运算和数形结合,综合了代数、三角、几何、向量等知识.反映在解题上,就是根据曲线的几何特征准确地转换为代数形式,根据方程画出图形,研究几何性质.学习时应熟练掌握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参数的思想、分类与转化的思想等,以达到优化解题的目的.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 (1)确定曲线方程,实质是求某几何量的值;含参数系数的曲线方程或变化运动中的圆锥曲线的主要问题是定值、最值、最值范围问题,这些问题的求解都离不开函数、方程、不等式的解题思想方法.有时题设设计的非常隐
2、蔽,这就要求认真审题,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作为解题突破口. (2)解析几何也可以与数学其他知识相联系,这种综合一般比较直观,在解题时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和多面性,能够顺利进行转化,即从一知识转化为另一知识. (3)解析几何与其他学科或实际问题的综合,主要体现在用解析几何知识去解有关知识,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建立坐标系,建立所研究曲线的方程,并通过方程求解来回答实际问题.在这一类问题中“实际量”与“数学量”的转化是易出错的地方,这是因为在坐标系中的量是“数量”,不仅有大小还有符号. ●点击双基 1.(2005年春季北京,5)设abc≠0,“ac>0”是“曲线ax2+by2=c为椭圆”的 A.充分
3、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解析:ac>0曲线ax2+by2=c为椭圆.反之成立. 答案:B 2.到两定点A(0,0),B(3,4)距离之和为5的点的轨迹是 A.椭圆 B.AB所在直线 C.线段AB D.无轨迹 解析:数形结合易知动点的轨迹是线段AB:y=x,其中0≤x≤3. 答案:C 3.若点(x,y)在椭圆4x2+y2=4上,则的最小值为 A.1 B.-1
4、 C.- D.以上都不对 解析:的几何意义是椭圆上的点与定点(2,0)连线的斜率.显然直线与椭圆相切时取得最值,设直线y=k(x-2)代入椭圆方程(4+k2)x2-4k2x+4k2-4=0. 令Δ=0,k=±.∴kmin=-. 答案:C 4.(2005年春季上海,7)双曲线9x2-16y2=1的焦距是____________. 解析:将双曲线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得-=1.∴a2=,b2=, c2=a2+b2=+=.∴c=,2c=. 答案: 5.(2004年春季北京)若直线mx+ny-3=0与圆x2+y2=3没有公共点,则m、n满足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
5、以(m,n)为点P的坐标,过点P的一条直线与椭圆+=1的公共点有____________个.
解析:将直线mx+ny-3=0变形代入圆方程x2+y2=3,消去x,得
(m2+n2)y2-6ny+9-3m2=0.
令Δ<0得m2+n2<3.
又m、n不同时为零,∴0
6、N(x2,y2)两点. (1)写出直线l的截距式方程; (2)证明:+=; (3)当a=2p时,求∠MON的大小. 剖析:易知直线l的方程为+=1,欲证+=,即求的值,为此只需求直线l与抛物线y2=2px交点的纵坐标.由根与系数的关系易得y1+y2、y1y2的值,进而证得+=.由·=0易得∠MON=90°.亦可由kOM·kON=-1求得∠MON=90°. (1)解:直线l的截距式方程为+=1. ① (2)证明:由①及y2=2px消去x可得by2+2pay-2pab=0. ② 点M、N的纵坐标y1、y2为②的两个根,故y1+y2=,y1y2=-2pa. 所以
7、 (3)解:设直线OM、ON的斜率分别为k1、k2,则k1=,k2=. 当a=2p时,由(2)知,y1y2=-2pa=-4p2, 由y12=2px1,y22=2px2,相乘得(y1y2)2=4p2x1x2,x1x2===4p2, 因此k1k2===-1. 所以OM⊥ON,即∠MON=90°. 评述:本题主要考查直线、抛物线等基本知识,考查运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 (2005年黄冈高三调研考题)已知椭圆C的方程为+=1(a>b>0),双曲线-=1的两条渐近线为l1、l2,过椭圆C的右焦点F作直线l,使l⊥l1,又l与l2交于P点,设l与椭圆C
8、的两个交点由上至下依次为A、B.(如下图) (1)当l1与l2夹角为60°,双曲线的焦距为4时,求椭圆C的方程; (2)当=λ时,求λ的最大值. 剖析:(1)求椭圆方程即求a、b的值,由l1与l2的夹角为60°易得=,由双曲线的距离为4易得a2+b2=4,进而可求得a、b. (2)由=λ,欲求λ的最大值,需求A、P的坐标,而P是l与l1的交点,故需求l的方程.将l与l2的方程联立可求得P的坐标,进而可求得点A的坐标.将A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可求得λ的最大值. 解:(1)∵双曲线的渐近线为y=±x,两渐近线夹角为60°,又<1, ∴∠POx=30°,即=tan30°=. ∴a=b
9、 又a2+b2=4,∴a2=3,b2=1. 故椭圆C的方程为+y2=1. (2)由已知l:y=(x-c),与y=x解得P(,), 由=λ得A(,). 将A点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得(c2+λa2)2+λ2a4=(1+λ)2a2c2. ∴(e2+λ)2+λ2=e2(1+λ)2. ∴λ2==-[(2-e2)+]+3≤3-2. ∴λ的最大值为-1. 评述:本题考查了椭圆、双曲线的基础知识,及向量、定比分点公式、重要不等式的应用.解决本题的难点是通过恒等变形,利用重要不等式解决问题的思想.本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道好题. 【例3】 设椭圆中心是坐标原点,长轴在x轴上,离
10、心率e=,已知点P(0,)到这个椭圆上的点的最远距离是,求这个椭圆方程,并求椭圆上到点P的距离等于的点的坐标. 剖析:设椭圆方程为+=1,由e=知椭圆方程可化为x2+4y2=4b2,然后将距离转化为y的二次函数,二次函数中含有一个参数b,在判定距离有最大值的过程中,要讨论y=-是否在y的取值范围内,最后求出椭圆方程和P点坐标. 解法一:设所求椭圆的直角坐标方程是+=1,其中a>b>0待定. 由e2===1-()2可知===,即a=2b. 设椭圆上的点(x,y)到点P的距离为d,则d2=x2+(y-)2=a2(1-)+y2-3y+= 4b2-3y2-3y+=-3(y+)2+4b2+3,其
11、中-b≤y≤b. 如果b<,则当y=-b时d2(从而d)有最大值,由题设得()2=(b+)2,由此得b=->,与b<矛盾. 因此必有b≥成立,于是当y=-时d2(从而d)有最大值,由题设得()2=4b2+3,由此可得b=1,a=2. 故所求椭圆的直角坐标方程是+y2=1. 由y=-及求得的椭圆方程可得,椭圆上的点(-,-),点(,-)到点P的距离都是. 解法二:根据题设条件,设椭圆的参数方程是 其中a>b>0待定,0≤θ<2π, x=acosθ, y=bsinθ, ∵e=,∴a=2b. 设椭圆上的点(x,y)到点P的距离为d,则 d2=x2+(y-)2=a2cos2θ
12、bsinθ-)2=-3b2·(sinθ+)2+4b2+3. 如果>1,即b<,则当sinθ=-1时,d2(从而d)有最大值,由题设得()2=(b+) 2,由此得b=->,与b<矛盾. 因此必有≤1成立,于是当sinθ=-时,d2(从而d)有最大值,由题设得()2=4b2+3. 由此得b=1,a=2.所以椭圆参数方程为 x=2cosθ, y=sinθ. 消去参数得+y2=1,由sinθ=,cosθ=±知椭圆上的点(-,-),(,-)到P点的距离都是. 评述:本题体现了解析几何与函数、三角知识的横向联系,解答
13、中要注意讨论. 深化拓展 根据图形的几何性质,以P为圆心,以为半径作圆,圆与椭圆相切时,切点与P的距离为,此时的椭圆和切点即为所求.读者不妨一试. 提示:由 x2+(y-)2=7, x2+4y2=4b2, 得3y2+3y-=4b2-7,由Δ=0得b2=1, 即椭圆方程为x2+4y2=4. 所求点为(-,-)、(,-). ●闯关训练 夯实基础 1.(2005年北京东城区目标检测)以正方形ABCD的相对顶点A、C为焦点的椭圆,恰好过正方形四边的中点,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 A. B. C. D. 解析:
14、建立坐标系,设出椭圆方程,由条件求出椭圆方程,可得e=. 答案:D 2.已知F1(-3,0)、F2(3,0)是椭圆+=1的两个焦点,P是椭圆上的点,当∠F1PF2=时,△F1PF2的面积最大,则有 A.m=12,n=3 B.m=24,n=6 C.m=6,n= D.m=12,n=6 解析:由条件求出椭圆方程即得m=12,n=3. 答案:A 3.(2005年启东市第二次调研)设P1(,)、P2(-,-),M是双曲线y=上位于第一象限的点,对于命题①|MP2|-|MP1|=2;②以线段MP1为直径的圆与圆x2+y2=2相切;③存在常数b,使得M到直线y=
15、-x+b的距离等于|MP1|.其中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__. 解析:由双曲线定义可知①正确,②画图由题意可知正确,③由距离公式及|MP1|可知正确. 答案:①②③ 4.(2004年全国Ⅱ,15)设中心在原点的椭圆与双曲线2x2-2y2=1有公共的焦点,且它们的离心率互为倒数,则该椭圆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双曲线中,a==b,∴F(±1,0),e==.∴椭圆的焦点为(±1,0),离心率为.∴长半轴长为,短半轴长为1.∴方程为+y2=1. 答案:+y2=1 5.(1)试讨论方程(1-k)x2+(3-k2)y2=4(k∈R)所表示的曲线;
16、 (2)试给出方程+=1表示双曲线的充要条件. 解:(1)3-k2>1-k>0k∈(-1,1),方程所表示的曲线是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 1-k>3-k2>0k∈(-,-1),方程所表示的曲线是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1-k=3-k2>0k=-1,表示的是一个圆;(1-k)(3-k2)<0k∈(-∞,-)∪(1,),表示的是双曲线;k=1,k=-,表示的是两条平行直线;k=,表示的图形不存在. (2)由(k2+k-6)(6k2-k-1)<0(k+3)(k-2)(3k+1)(2k-1)<0k∈(-3,-)∪(,2). 6.(2003年湖北八市模拟题)已知抛物线y2=2px上有一内
17、接正△AOB,O为坐标原点. (1)求证:点A、B关于x轴对称; (2)求△AOB外接圆的方程. (1)证明:设A(x1,y1)、B(x2,y2), ∵|OA|=|OB|,∴x12+y12=x22+y22. 又∵y12=2px1,y22=2px2,∴x22-x12+2p(x2-x1)=0,即(x2-x1)(x1+x2+2p)=0. 又∵x1、x2与p同号,∴x1+x2+2p≠0.∴x2-x1=0,即x1=x2. 由抛物线对称性,知点A、B关于x轴对称. (2)解:由(1)知∠AOx=30°,则 ∴ y2=2px, x=6p, y=x y=2p.
18、 ∴A(6p,2p). 方法一:待定系数法,△AOB外接圆过原点O,且圆心在x轴上,可设其方程为x2+y2+dx=0. 将点A(6p,2p)代入,得d=-8p. 故△AOB外接圆方程为x2+y2-8px=0. 方法二:直接求圆心、半径,设半径为r,则圆心(r,0). 培养能力 7.(理)(2004年北京,17)如下图,过抛物线y2=2px(p>0)上一定点P(x0,y0) (y0>0),作两条直线分别交抛物线于A(x1,y1)、B(x2,y2). (1)求该抛物线上纵坐标为的点到其焦点F的距离; (2)当PA与PB的斜率存在且倾斜角互补时,求的值,并证
19、明直线AB的斜率是非零常数. 解:(1)当y=时,x=.又抛物线y2=2px的准线方程为x=-, 由抛物线定义得所求距离为-(-)=. (2)设直线PA的斜率为kPA,直线PB的斜率为kPB. 由y12=2px1,y02=2px0,相减得(y1-y0)(y1+y0)=2p(x1-x0), 故kPA==(x1≠x0). 同理可得kPB=(x2≠x0). 由PA、PB倾斜角互补知kPA=-kPB,即=-,所以y1+y2=-2y0, 故=-2. 设直线AB的斜率为kAB. 由y22=2px2,y12=2px1,相减得(y2-y1)(y2+y1)=2p(x2-x1), 所以kAB
20、x1≠x2). 将y1+y2=-2y0(y0>0)代入得kAB==-,所以kAB是非零常数. (文)如下图,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点P(1,2)、A(x1,y1)、B(x2,y2)均在抛物线上. (1)写出该抛物线的方程及其准线方程; (2)当PA与PB的斜率存在且倾斜角互补时,求y1+y2的值及直线AB的斜率. 解:(1)由已知条件,可设抛物线的方程为y2=2px.∵点P(1,2)在抛物线上, ∴22=2p·1,得p=2. 故所求抛物线的方程是y2=4x,准线方程是x=-1. (2)设直线PA的斜率为kPA,直线PB的斜率为kPB. 则kPA=(
21、x1≠1),kPB=(x2≠1). ∵PA与PB的斜率存在且倾斜角互补,∴kPA=-kPB. 由A(x1,y1)、B(x2,y2)在抛物线上,得 y12=4x1, ① y22=4x2, ② ∴=-. ∴y1+2=-(y2+2).∴y1+y2=-4. 由①-②得直线AB的斜率 kAB===-=-1(x1≠x2). 8.(2003年北京东城区模拟题)从椭圆+=1(a>b>0)上一点M向x轴作垂线,恰好通过椭圆的左焦点F1,且它的长轴右端点A与短轴上端点B的连线AB∥OM. (1)求椭圆的离心率; (2)若Q是椭圆上任意一点,F2是右焦点,求∠F
22、1QF2的取值范围; (3)过F1作AB的平行线交椭圆于C、D两点,若|CD|=3,求椭圆的方程. 解:(1)由已知可设M(-c,y),则有+=1. ∵M在第二象限,∴M(-c,). 又由AB∥OM,可知kAB=kOM. ∴-=-.∴b=c.∴a=b.∴e==. (2)设|F1Q|=m,|F2Q|=n, 则m+n=2a,mn>0.|F1F2|=2c,a2=2c2, ∴cos∠F1QF2= ==-1 =-1≥-1=-1=0.当且仅当m=n=a时,等号成立. 故∠F1QF2∈[0,]. (3)∵CD∥AB,kCD=-=-. 设直线CD的方程为y=-(x+c),即y=-(x
23、b). 消去y,整理得 则 +=1, y=-(x+b). (a2+2b2)x2+2a2bx-a2b2=0. 设C(x1,y1)、D(x2,y2),∵a2=2b2, ∴x1+x2=-=-=-b, x1·x2=-=-=-. ∴|CD|=|x1-x2|=· =·==3. ∴b2=2,则a2=4. ∴椭圆的方程为+=1. 探究创新 9.(2005年春季上海,22)(1)求右焦点坐标是(2,0),且经过点(-2,-)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2)已知椭圆C的方程是+=1(a>b>0).设斜率为k的直线l交椭圆C于A、B两点,AB的中点为M.证明:当直线l平行移动时,动
24、点M在一条过原点的定直线上. (3)利用(2)所揭示的椭圆几何性质,用作图方法找出下面给定椭圆的中心,简要写出作图步骤,并在图中标出椭圆的中心. (1)解: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1,a>b>0, ∴a2=b2+4,即椭圆的方程为+=1. ∵点(-2,-)在椭圆上, ∴+=1. 解得b2=4或b2=-2(舍). 由此得a2=8,即椭圆的标准方程为+=1. (2)证明: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m, 与椭圆C的交点A(x1,y1)、B(x2,y2), y=kx+m, 则有 +=1. 解得(b2+a2k2)x2+2a2kmx+a2m2-a2b2=0. ∵
25、Δ>0,∴m2 26、正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为此在学习时应抓住以下几点:
1.客观题求解时应注意画图,抓住涉及到的一些元素的几何意义,用数形结合法去分析解决.
2.四点重视:①重视定义在解题中的作用;②重视平面几何知识在解题中的简化功能;③重视根与系数关系在解题中的作用;④重视曲线的几何特征与方程的代数特征的统一.
3.注意用好以下数学思想、方法:
①方程思想;②函数思想;③对称思想;④参数思想;⑤转化思想;⑥分类思想.
除上述几种常用数学思想外,整体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主元分析思想、正难则反思想、构造思想等也是解析几何解题中不可缺少的思想方法.在复习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真正发挥数学解题思想作为联系知识 27、与能力中的作用,从而提高简化计算能力.
●教师下载中心
教学点睛
本节是圆锥曲线的综合应用,主要是曲线方程的运用、变量范围的计算、最值的确定等,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依据解析几何本身的特点,寻找一个突破口,那么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1)结合定义利用图形中几何量之间的大小关系.(2)建立目标函数,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问题.(3)利用代数基本不等式.代数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往往需要创造条件,并进行巧妙的构思.(4)结合参数方程,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直线、圆或椭圆的参数方程,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均含有三角式.因此,它们的应用价值在于:①通过参数θ简明地表示曲线上点的坐标;②利用三角函数 28、的有界性及其变形公式来帮助求解诸如最值、范围等问题. (5)构造一个二次方程,利用判别式Δ≥0.
拓展题例
【例1】 (2005年启东市第二次调研题)抛物线y2=4px(p>0)的准线与x轴交于M点,过点M作直线l交抛物线于A、B两点.
(1)若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x轴于N(x0,0),求证:x0>3p;
(2)若直线l的斜率依次为p,p2,p3,…,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的交点依次为N1,N2,N3,…,当0 29、-2p)2-4k2·k2p2>0,得0 30、曲线C:-=1(a>0,b>0),B是右顶点,F是右焦点,点A在x轴正半轴上,且满足||、||、||成等比数列,过F作双曲线C在第一、三象限的渐近线的垂线l,垂足为P.
(1)求证:·=·;
(2)若l与双曲线C的左、右两支分别相交于点D、E,求双曲线C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1)证法一:
l:y=-(x-c).
y=-(x-c),
y=x.
解得P(,).∵||、||、||成等比数列,∴A(,0).
∴=(0,-),=(,),=(-,).
∴·=-,·=-.
∴·=·.
证法二:同上得P(,).
∴PA⊥x轴,·-·=·=0.
∴·=·.
(2)解:
y=-(x-c),
b2x2-a2y2=a2b2.
∴b2x2-(x-c)2=a2b2,即(b2-)x2+2cx-(+a2b2)=0.
∵x1·x2=<0,
∴b4>a4,即b2>a2,c2-a2>a2.
∴e2>2,即e>.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