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实词和词类活用。 2、能力目标:领会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3、情感目标: 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字词活用情况。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教学难点】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用具】黑板【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 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并以此了解作者,疏通课文的字词和大意。2、 全班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全班再次朗读。3、 教师讲解导学案,并明确文中重点字词及句子。4、 学生自由朗读读。5、作业(1)熟读课文,尝试复述故事。(2)课外继
2、续了解王安石,收集他的诗句。(3)摘抄“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小故事1则。(4)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第二课时一、口语训练,导入新课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说说他摘抄的小故事。师:刚才上台的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些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是不是还会一样聪明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二、了解作者请同学互相补充收集到的资料。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三、讲评导学案,复习重点字词句。四、研读课文1、全班读课文。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3、1)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
4、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2、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3、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五、拓展延伸1、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2、课后练习三3、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六、小节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