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本单元概述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与人类有什么关系。第二部分(即第二章)重点介绍了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是如何度过的,包括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第三部分(即第三、第四、第五章)分别介绍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几大主要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四部分(即第六章)介绍了我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保护植被。关于绿
2、色植物(重点是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内容的安排,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第一,第一章中关于各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教材大都进行了宏观的描述,从个体开始到器官为止,不深究器官的内部结构。第二,被子植物各器官的结构是分散在各章中讲述的。关于种子的结构,安排在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中。关于根尖和芽的结构,安排在第二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中。关于花和果实的结构,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开花和结果”中。关于茎和叶的结构,安排在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第三,被子植物的结构和生理的内容是结合起来讲述的,比如结合植株的生长讲述根尖和芽的结构、结合蒸腾作用讲述叶片结构等。先从生理角度提出,
3、再从结构角度作出解释,以体现结构的功能相适应观点,同时也体现问题驱动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第四,本单元的第三、第四、第五章,虽然从章标题上看是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内容,但核心内容仍是相关的结构和生理知识,如茎的结构、叶片的结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在教材中占的分量是很重的,这一点需要在教学中恰当把握。本单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探究活动丰富多样,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梯度。除安排了大量的“观察与思考”“实验”以外,还安排了三个“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两个典型对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对照组和实验组设计要点及其意义;“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4、是一个练习抽样检测活动,操作比较简单,但对学生领悟抽样的方法有重要意义;“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是一个自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的探究活动,教材没有提供可参考实验方案,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单元的文字表述力求亲切、优美、生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植物的爱;精选了大量清晰、美观、表现力强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直接感受生命的神奇和美丽。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应使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认识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基本类群;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获得关于绿色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基础知识;从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
5、环,制造有机物、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等方面,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完成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尝试独立设计并完成一项全过程的探究;发展在植物栽培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认同本单元知识在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等绿化活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参考课时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18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4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2第二节 种子植物2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5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2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1.5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1.5第
6、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2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2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3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2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1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2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本章概述绿色植物的种类多、分布广,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决定着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了解生物圈中主要有哪些绿色植物,这些类群又各有哪些重要特征,是进一步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知识基础,因此,教材将本章安排为第三单元第一章。本章包括两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考虑到“孢子植物”这样的名称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因此,教材中没有采用这样
7、的节标题,而是在标题中列举了这几大类群的名称。考虑到在这几类植物中,尤其是藻类、苔藓植物与多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教材对它们的特征仅作了简要介绍。蕨类植物是孢子植物中的高等类群,比较容易观察到孢子囊群,因此教材在介绍蕨类植物时,才谈到“孢子”。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群,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有种子”。种子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种子植物成为当今地球上最占优势的类群。了解种子有哪些结构,是理解种子植物区别于孢子植物的关键,也是理解种子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的基础。因此,教材在介绍种子植物时,首先安排了 “种子的结构”的内容,再讲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绿色植物与
8、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本章既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植物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也十分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这是本章教材两节内容的共性之一。这两节教材在正文内容的安排、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及习题检测等方面,都具有这一特点。在这两节教材中,各安排了一篇课后阅读材料:“微藻与生物柴油”“寄予植物的情怀”。前者从生物学新进展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后者则从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这一角度,引导学生关注绿色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本章内容涉及多种多样的植物,教材编者在举例时,要考虑典型性、普遍性,但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差别较大,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在教材所提到的植物种类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当
9、地常见的植物,尤其是列举学生熟悉的校园内或周边农田里的植物,引导学生更好地总结植物。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参考课时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4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2第二节 种子植物2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情感目标:1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
10、系。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一名探险队员在原始森林中迷路,他身上没有任何可以指示方向的仪器,通讯工具也没电了,这名探险队员认真观察树干上苔藓植物的生长发布情况,并以此作为方向的指示,找到正确的方位,安全走出原始森林,你能说明其中蕴藏的道理吗?(PPT4)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7273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747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观察法。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1. 两人
11、合作探究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 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从形态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什么主要的区别?这与它们的生活有关系吗?问题(2) 蕨类植物有哪些特征?蕨类植物为什么能长的高大?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认识到:(1)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征。(2)认识三类植物的区别。 3师生互动观察常见的藻类植物。(PPT510)教师点拨、讲解藻类植物的特征:藻类植物多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PPT11)认识藻类植物的用途。(PPT1216)观察常见的苔藓植物。(PPT1520)教师点拨、讲解苔藓植物的特征:苔藓植物生
12、活在潮湿的环境,有茎、叶、无根。(PPT21)介绍苔藓植物的用途。(PPT2223)引申:苔藓植物可以监测空气污染程度。问题:对比藻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的区别。(PPT24)观察常见的蕨类植物。(PPT2529)引申: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教师点拨、讲解蕨类植物的特征:蕨类植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有根、叶、茎,有输导组织。(PPT30)问题:示例引导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区别与共同点?(PPT3133) 4教学评价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2学生回答:藻类植物、苔
13、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各有什么特征?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34) 植物类群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代表植物与人类关系进化顺序藻类植物多生活水中无根、茎、叶分化苔藓植物潮湿有茎、叶,无根和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潮湿有根、茎、叶、输导组织靠孢子繁殖后代海带、衣藻释放氧气葫芦藓、地钱监测空气污染程度肾蕨、铁线蕨形成煤种子植物种子低高1巩固训练一。(PPT3537)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自我评价过程与方法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过程中再优化优化问题优化方法12教学反思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