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郯城县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变量与常量教案 新人教版分管领导课时1第 11 周 第二课时 总第36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从丰富的实例中体验在一个过程中有些量是固定不变的,有些量却在不断地变化着;(2)让学生在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的基础上,体验在一个过程中常量与变量是相对存在的;(3)使学生会在简单的过程中辨别常量与变量。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例体验在一个过程中有些量固定不变,有些量不断地变化。2.体验在一个过程中常量与变量的相对存在。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生经历对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探索,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学会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探索活
2、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良好的自信。重点常量和变量的概念难点较复杂问题中常量与变量的识别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观察发现问题:小红的姐姐是一名大学生,她利用暑假去一家公司打工,按每小时16元计算,设小红的姐姐这个月的工作时间为x时,应得报酬为y元。则y与x的关系式为:_. 根据时间,填写下表:X(时)15101520Y=从这个过程中你哪些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些量是不断变化的?过渡语:我们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时,会发现在某一过程中,有些量固定不变,有些量不断变化。这节课我们就在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知识。(引入课题)教师陈述情境问题,引入课题二探究说理小故事:星期天,
3、阳光明媚,小明和几个同学约好去马陵山游玩。情景一:小明先来到了超市,他挑了一根火腿肠,标价1.5元,他准备付钱,可一想,应该给别的同学也买一些,于是他又拿了5根,他应该付多少钱呢?请问:在这个过程中,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买完东西后,小明来到实验中学门口与同学集合,并准备上路了。情景二:假设他们匀速行驶,每分钟骑200米。用s表示他们骑车的总路程。填一填:已知S=vt, V=200米/分t(分)05111520S(米)请问: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情景三、若实验中学到马陵山的总路程为4500米,他们的行使速度为v,行使时间为t,则在这个过程中变量与常量分别是什么?通过解以上两题(情景二与情景三
4、),说说你对变量与常量的看法。此环节先出现情景一与二(依次出现),逐一解决。在解决的基础上,归纳出常量与变量的概念(先让学生说,后教师总结)。概念得出后,给出情景三,在情景二与三解决的基础上,得出温馨提示。三感悟深化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常量与变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寻找常量与变量。第一轮:指出下列事件中的常量与变量某水果店橘子的单价为2.5元千克,买千克橘子的总价为=2.5K元,其中常量是_, 变量是_圆周长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关系式是r,其中常量是_,变量是_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与温度t之间的关系式是v331+0.6t 其中常量是_,变量是_4.某种报纸每份a元,购买x份此种报纸共需y
5、元,则 yax中的常量是_,变量是_。5给定了火车的速度=60km/h,要研究火车运行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中,常量是_,变量是_;若给定路程=100km,要研究速度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中,常量是_,变量是_由这两个问题可知,常量与变量是_的第二轮:小组合作,挑战他组.举2个常量和变量的实际例子;.确定出要挑战的小组;3.出题组提问,被挑战组答出常量与变量(一人答一题)。第三轮:你能预测自己将来的身高吗?若a,b分别表示父母亲的身高,h男,h女分别表示儿女成人时的身高,则有关系式: h男.(a+b ) , h女.(a+b),你们能预测出自己成人时的身高吗?这里什么是常量?什么是变量
6、?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及时使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四巩固提高本节课从现实问题出发,认识了事物变化中的变量与常量谈谈你的收获: 在一个过程中,固定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称为变量。常量与变量不是绝对的,而是对于一个变化过程而言的。注意:常量与变量必须存在与一个变化过程中。判断一个量是常量还是变量,需这两个方面:看它是否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看它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取值情况。本节课你还有疑惑的问题吗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补充升华五实践延伸必做题:1.配套作业本及书本相关练习。2.向平静的湖面投一石子,便会形成以落水点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哪些是变量?若面积用,半径用表示,则和的关系是什么?是常量还是变量?若周长用C,半径用表示,则C和的关3半径为R,圆心角为时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用这个公式计算半径为1,2,3,4,5,圆心角为的扇形面积,变量是( )An Bn,S CR,S Dn,R,S选做题:1、如图,已知ABC中,ADBC,点E是AD上任意一点,当E在AD上移动时,请你说出哪些量是常量?哪些是变量?必做题是基础题,学生通过这作业,可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板书设计:课题:14.11变量与常量一、观察发现二、探究说理三、感悟深化四、巩固提高五、实践延伸六、预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