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锐角三角函数 典案一 教学设计 课题 第2课时 锐角三角函数 授课人 教 学 目 知识技能 使学生认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邻边与斜边、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固定值,进而认识余弦(cosA),正切(tanA),进而得到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数学思考 用类比的方法得到在直角三角形中,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的比也是固定值,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问题解决 在直角三角形中,进一步建立边与角之间的关系,为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做好准备. 情感态度 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 重点
2、 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的比也是固定值,认识余弦、正切,从而得到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教学 难点 正弦、余弦、正切概念隐含角度与数量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来表示. 授课 类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活动 教学 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 图28-1-47 提出问题: 1.正弦函数的定义是什么?请画图进行说明! 2.如图28-1-47,在Rt△ABC中,∠ACB=90°,CD⊥AB于点D.已知AC=,BC=2,那么sin ∠ACD=(A) A. B. C. D.
3、 回顾正弦函数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为新课题的学习做好铺垫. (续表) 活动 一: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图28-1-48 【课堂引入】 探究:如图28-1-48所示,在Rt△ABC中,∠C=90°,当锐角A确定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随之确定,此时其他边的比是否也确定呢? 师生活动: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并请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可画出图形进行思考,联系正弦函数的知识,让学生进行讨论. 余弦和正切的概念是类比正弦得到的,因此对余弦和正切的教学可以仿照正弦来进行. 活动 二: 实践 探究 交流 新知 一、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4、师生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当∠A确定时,∠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也都是确定的.我们把∠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把∠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 A==. ∠A的正弦、余弦、正切都是∠A的锐角三角函数. 二、锐角三角函数的解析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概念: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教师让学生思考正弦、余弦、正切与角度之间的关系,请学生互相讨论,并比照函数的概念进行探索: 对于锐角A的每一
5、个确定的值,sinA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同样地,cosA,tanA与角度之间也有这样的对应关系,∠A的正弦、余弦、正切都是∠A的锐角三角函数.∠A是自变量,其取值范围是0°<∠A<90°,三个比值是函数,当∠A确定时,三个比值分别唯一确定;当∠A变化时,三个比值也分别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函数都是数值与数值的对应,而锐角三角函数是数值与比值的对应,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探讨、总结比较,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活动 三: 开放 训练 体现 应用 【应用举例】 例1 教材第65页例2 如图28-1-49,在Rt△ABC中,∠C=90°,AB=10,BC=
6、6,求sinA,cosA,tanA的值. 图28-1-49 (续表) 活动 三: 开放 训练 体现 应用 【拓展提升】 例2 如图28-1-50,在Rt△OAB中,∠OBA=90°,且点B的坐标为(0,4). (1)写出点A的坐标; (2)画出△OA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OA1B1; (3)求出sin∠A1OB1的值. 分析:从图中读出点A的坐标即可;让三角形的各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对应点,顺次连接即可;利用定义解得正弦值,即为对边比斜边. 图28-1-50 1.两道例题的设置存在梯度,给予学生层次递进的学习过程. 2
7、学生不断质疑、解惑,不但完善了思维也锻炼了能力,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总体把握. 活动 四: 课堂 总结 反思 【达标测评】 1.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下列等式中不一定成立的是(D) A.b=a·tanB B.a=c·cosB C.c= D.a=b·cosA 2.在Rt△ABC中,已知∠C=90°,AC=3,BC=4,那么∠A的余弦值等于(A) A. B. C. D. 3.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坐标为(3,4),射线OP与x轴的正半轴所夹的角为α,那么α的余弦值等于____. 图28
8、-1-51 4.如图28-1-51,△ABC的位置如图所示,那么tan∠ABC的值为____. 5.在Rt△ABC中,∠BCA=90°,CD是AB边的中线,BC=8,CD=5,求cos∠ACD和tan∠ACD的值 通过设置达标测评,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 1.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问题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1)什么叫做锐角三角函数?分析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 (2)学习本节课后,还存在哪些疑惑? 2.布置作业: 教材第65页练习第1,2题. 引导学生梳理所学内容,提炼学习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续表) 活动 四: 课堂
9、 总结 反思 【知识网络】 提纲挈领,重点突出. 【教学反思】 ①[授课流程反思] 在复习回顾中,先让学生复习正弦的定义和探究方法,提出对其他边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探究新知环节中,类比正弦的推导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分析,并得出结论. ②[讲授效果反思] 针对本课时的重难点问题,即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应设置基础、灵活的题目,以便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③[师生互动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④[习题反思] 好题题号 错题题号 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提升操作流程和自身素质. 典案二 导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余弦、正切的概念;能较正确地用sinA、cosA、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长的比. 2.能够综合运用sinA、cosA、tanA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理解余弦、正切的概念. 【学习难点】 熟练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有关计算. 一、自学提纲 1.我们是
11、怎样定义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正弦的? 2.在Rt△ABC中,∠ACB=90°,AC=1,AB=,那么sin∠ABC=____. 3.如图28-1-52,在Rt△ABC中,∠ACB=90°,CD⊥AB于点D.已知AC=,BC=2,那么sin∠ACD=( A ) 图28-1-52 A. B. C. D. 4.(1)如图28-1-53,已知AB是⊙O的直径,点C、D在⊙O上,且AB=5,BC=3.则sin∠BAC=____;sin∠ADC=____; 图28-1-53 图28-1-54 (2)如图28-1-54,在R
12、t△ABC中,∠C=90°,当锐角A确定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__正切__, 二、合作交流 如图28-1-55,Rt△ABC与Rt△A′B′C′中,∠C=∠C′=90°,∠B=∠B′=α, 图28-1-55 那么与有什么关系?与有什么关系?与有什么关系? 例1 在Rt△ABC中,∠C=90°,AC=6,BC=8, 求sinA, cosA,tanB的值. 例2 如图28-1-56,在Rt△ABC中,∠C=90°,BC=6,sinA=,求cosA,tanB的值. 图28-1-56 四、学生展示 1.在Rt△ABC中,∠C=90°,a,b,c分别是∠A、∠B、∠C的对边
13、a=3,b=4,则cos A=____,tan B=____.(提高:如把条件中∠C=90°去掉,你会求吗?) 2. 在Rt△ABC中,∠C=90°,如果cosA=,那么tanB的值为( D ) A. B. C. D. 3.如图28-1-57,P是∠α的边OA上的一点,且点P的坐标为(3,4),则cosα= ____. 图28-1-57 课后作业: 1.在Rt△ABC中,∠C=90°,a=2,b=3,则cosA=____,sinB=____,tanB=____. 2.已知∠α是锐角,tanα=,则sinα=____. 3.Rt△ABC的面积为24 cm
14、2,直角边AB为6 cm,∠A是锐角,则cosA=____. 4.等腰三角形底边长10 cm,周长为36 cm,则一底角的正切值为____. 5.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和斜边同时扩大100倍,则tanA的值( C ) A.扩大100倍 B.缩小100倍 C.不变 D.不能确定 6.在Rt△ABC中,∠C=90°,若tanA=,则sinA=( C ) A. B. C. D. 7.如图28-1-58,在△ABC中,∠C=90°,AC=8 cm,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D,连接BD.若cos∠BDC=,则BC的长是( A ) 图28-1-58 A.4 cm B.6 cm C.8 cm D.10 cm 8.在正方形网格中,△ABC的位置如图28-1-59所示,则cosB的值为( B ) A. B. C. D. 图28-1-59 标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