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1、知道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能识别一元二次方程;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 ( a0 ),能熟练的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3、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教学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出下面问题,由学生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31,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且两数之积为0,求这个数。(3)一个数的平方的倍与2的和等于2,求这个数。(4)一个矩
2、形的长比宽多5 cm,面积为150 cm2,求这个矩形的宽。设所求的量或数为 x ,可得如下方程:(1) 2x2 = 31 (2) x ( x +) = 0(3) x2 2 = 2 (4) x ( x + 5 ) = 150然后将上述方程改写成:(1) 2x231 = 0 (2) x2 + x = 0(3) x2 4 = 0 (4) x2 + 5x150 = 0什么叫整式方程?怎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试举例说明。( 方程两边都是未知数的整式,叫整式方程;在整式方程中,只含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二、新课讲解: 问题1、引导性材料1中,所得出的四个方程
3、有哪些共同点? (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交流 )(1) 都是整式方程 (2)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 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从而教师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 + bX + c = 0 ( a0 )问题2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 3x + 2 = 5x3 (2) x2 = 4(3) ( x1 )( x2 ) = x2+ 8 (4) ( x + 3 )( 3x4 ) = (x + 2)2(上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其(1)、(3)是一元一次方程,(2)、(4)是一元二次方程)说明:通过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
4、比较,既加深学生对整式方程的认识,又可使学生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问题3 为什么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中,二次项系数不为0呢?说明:方程aX2 + bX + c = 0是一元二次方程,必须具备a0的条件。如果所研究的问题中,明确指出方程aX2 + bX + c = 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它隐含了条件a0。若没有特别说明,方程aX2 + bX + c = 0既可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当a0时) ,也有可能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a = 0且b0时)。例题解析:例1 把方程( x + 3 )( 3x4 ) = (x + 2)2化成一般形式,并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
5、项系数及常数项。解: 2x2 + x16 = 0二次项系数是2,一次项系数是1,常数项是16。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 (a0)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方程的右边为0;二是左边的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此外要使学生意识到: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是包括符号的,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差异实质上是系数的差异,从而能正确的找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例2 当 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 (a1)x2 + bx + c = 0 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分别是什么?当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 (a1)x
6、2 + bx + c = 0 是一元一次方程?本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讨论。当a = 1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a=1,b0时是一元一次方程;三、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第1题,第2(2)题四、课堂小结:1、一元二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其次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 (a0),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都是根据一般式定义的,这与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及其系数的定义是一致的。3、在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一元二次方程 ) 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业:课本第5页练习第2(2) 题 补充题:一、选择题(40分)将下题中唯一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A、 B、(x+2)(x-3)x=3x2+C、(x+1)(x2-x+1)=x3-x2 D、(2x2-1)2-1=0 二、解答题(每题30分,共60分)1、把下列各题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一次项及常数项;(1)()()=(y-2)2;(2)(x+a)2+2(x+a)(2x+c)=b22、对于方程x2-mx(2x-m-1)=0,当m为何值时,是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