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子萌发形成幼苗课 题第6章 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 教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指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主要区别。(2)描述种子萌发时的变化过程,并指出各部分结构的发育趋势。二、能力目标: 会用适当的方法解剖、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重、难点重点:(1)认识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难点: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第一步,播放录像资料,让学生初步认识玉米种子的结构。第二步,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边观察边填写实验报告单,观察完毕绘制玉
2、米种子结构示意图。第三步,屏幕上出示玉米种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练习填写。第四步,提出问题:玉米种子只有一片瘦弱的子叶,营养物质贮存在哪里呢?经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单子叶植物的含义。我们观察了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大家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种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出示表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述了种子通过生长、发育、繁殖结出更多的种子,从而完成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那么种子萌发长出幼苗的过程中,种子的各个结构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出示萌发种子的图片和干种子,认真观察比较二者的不同。这种区别是由什么环境条件的差异引起的?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分析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是什么
3、? 春耕的目的是什么? 播种后的灌浇目的是什么? 板书记录,并引导学生一一推断,最后留下公认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争议的(如:光、营养)也留下来,为进一步探究的变量。注:课题用三号字加粗,其它用五号字,行距用固定值、20磅,双面打印。教学过程修改意见根据大家对问题的讨论结果,对种子萌发的条件做假设。做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合理呢?通过实验法进行探究。对于多个环境因素(即多个实验变量)应如何设计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提示: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种子? 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用多少比较合适?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 选择什么样的器具?对照组应当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每隔多长时
4、间观察一次?对本组不同实验装置是否同时观察?怎样设计观察记录表?每个实验具体怎么实施?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通过这些讨论学生对很多问题可以减少失误教师巡视,及时对小组实验方案进行指导。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出示演示文稿:对学生设计的分组实验进行归纳综合,明确这些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并与教材的实验设计对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明确复杂实验是由简单实验综合而来的。小结: 学生进行总结。练习 1、生活史是指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 ),( )和( )的全过程。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是从( )开始的。2、种子的结构里能够发育成茎和叶的是( )。 A、胚芽 B、胚轴 C、胚根 D、子叶3、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 )。 A、胚芽 B、胚轴 C、胚根 D、子叶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和引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到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成了真正的主角,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了整个课堂的观察、实验,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