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思路。二、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三、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教学重、难点:一、理清作者思路,体会作者思路清晰、严谨的写作特点。二、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学过程:一、导入 说起父母之爱,我们都不会陌生,同学们能否列举一些古今诗词来证明这一点呢?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汉刘安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2、。劝孝歌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父母之爱确是人间伟大的情感,但是,这些作品都是感性的,多是用真实的细节或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深切的感受,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简介 弗罗姆
3、(19001980)德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 三、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文章一共10段,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浏览全文,概括每一段内容(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共分三个部分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婴儿时期,是一个自恋阶段; 生长发育阶段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且被母亲无条件地爱,作者还谈到了母爱的本质; 少年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唤醒爱,创造爱。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7 ) 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 指出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因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渴求母爱 母爱与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阐述父爱的本质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
4、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810) 提出对父爱和母爱的不同要求 提出成熟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总结全文 四、深入探讨,具体分析 1、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的表现是怎样的?有什么本质区别? 明确: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取。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
5、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2、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独立、温和;自信、理智。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五、教学活动1、每个同学准备一张纸,写下一至三个词写下你对父亲的爱,对母亲的爱。2、在对应的地方,以同样的方式写下父亲对你的爱,母亲对你的爱,争取相对应。活动设计,让学生看看,是自己对父母的爱多一点还是父母对自己的爱多一点。我们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3、与课文内相同观点比照一下 六、布置作业 思考: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而不是“父母对孩子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