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37KB ,
资源ID:7013069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图形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70130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9-655-100;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论80后文学1.doc)为本站上传会员【xrp****65】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论80后文学1.doc

1、论“80后”文学作者:江 冰 “80后”文学无疑成为近年文坛最为瞩目的文学现象。所谓“80后”,简单说来就是指一批出生于1980年代、正在尝试写作的文学爱好者,他们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最年轻的力量。“80后”在写作领域里崭露头角的,约有百十人,经常从事写作的大约有千余人,他们有一个专门的网站“苹果树中文原创网”,签约作者近两万人。据北京开卷图书研究所近两年的图书市场调查表明,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书籍占整个文学图书市场份额的10%,而现当代的作家作品合起来,也就占有10%。对于受众如此之多、影响如此之大的写作群体,怎能熟视无睹,不予关注?      一、“80后”文学的命名

2、     不必讳言,美国《时代》周刊对“80后”的命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80后”不但成为圈内圈外的焦点,而且成为一个正式取代其他称呼被广泛使用的命名。   2004年2月2日,北京少女作家春树的照片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成为第一个登陆该杂志封面的中国作家。同期杂志还把春树与另一位1980年代出生的写手韩寒称做中国“80后”的代表。这一明确命名与定位,引起人们对1980年代出生的一代文学写手(简称“80后”)以及他们的写作行为与作品的关注,关注迅速地从网络、从圈子上升至读书界、文学界。      二、“80后”文学的三大文化背景      以下文化构成当

3、下“80后”文学的三大文化背景——   1.网络文化:自由表达的生长空间   很难用几句话来估价和表述网络对于1980年代生人的深刻影响,也许“影响”这个词仍意味着一种外在的进入,真实的情况或许更像“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在网络中的融合,1980年代生人正在这一空间中成长。在80后写手那里,网络就是文本,文本就是网络,他们的精神呼吸、欲望表达、思想观念如茂盛的野草,随时随地在网络的土壤里丛生。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网络对“80后”文学的推动至少有两个表现:一是“零进入门槛”;二是“交互式共享”。   在传播障碍消失,“守门人”隐退的同时,文体的边界,道德的规范,观念的限

4、制也随之松动,“80后”文学因此获得较传统纸介文学更大的自由度。“非主流的声音”频频出现,“众声喧哗”迅速形成浪潮。但在“个人的宣泄和表达”无约束的同时,文学中一些属于内核的东西也在被稀释、忽略乃至抛弃,文学作品在高速写作的同时,既出现了新质,同时也出现了“一次性消费”的“失重”。更值得深究的是由网络传播所引发的“80后”文学写手们艺术观念的变化,文学接受者阅读观念的变化,最终导致文学观念的变化。这些变化已对传统主流文坛,以纸介媒体为正统的主流文学构成挑战。   2.青年文化:“裂变”的价值观念   观察“80后”文学的青年文化背景,使我回想起20年前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

5、主题变奏》、陈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以及由这批作品所带动的一种属于青年文化的创作倾向。但由于青年亚文化群落尚未形成,故而那次创作冲动极为短暂。   相比之下,“80后”文学显然拥有较深厚的青年文化基础。由于处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年代,1980年代生人的青年文化正是以精神层面上的某种“断裂”以及价值观的全面“裂变”为标志的。在1980年代生人的青年文化中,全球化、现代化、后现代、网络化、消费化、大众化共同构成一种真正的“无主题变奏”。   让我们回到“80后”文学,对“新概念”大赛的作品作一次文本分析——   上海《萌芽》杂志2004年第3期,公布“中华杯”第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

6、大赛一等奖名单,并列出复赛赛题《我所不能抵达的世界》,以及刘强、刘宇、刘宁三人的同题作文,另有两位一等奖获得者的文章:章程的《飞翔》、李正臣的《凌波微步》。   五篇作品给我一个整体印象:在作者的内心独白中透出强烈的诉说愿望和苦闷压抑下的激情释放,文字无一例外地才华横溢,介于抒情与说理之间,有西方文论的理性色彩,也有先锋小说的流风余韵。兼具象征意味、虚拟空间、意识流动,迷茫中的内心挣扎,质疑中的一份自信,思索、探询、叩问。少年作家落笔成文,倚马可待的才气,在华丽词藻中回旋自如,在古今中外的历史空间中游刃有余。   倘将五篇作品视为“80后”文学的一个标本的话,不难看出以下几个特点:属于

7、自己的青春书写;敢于质疑并评点一切的自信和狂放;写作资源的丰富和庞杂;无视文体规范和边界的洒脱。当然,我们也可用一组相反的词语进行概括:肤浅浮泛的青春书写;怀疑一切的相对主义;知识的拼盘与背景的庞杂;对传统文体的肆意颠覆,等等。   看待“80后”的文化背景,有两个结论可以明确:   一是1980年代出生的一批青年已初步具有属于他们自己色彩的青年文化,这种文化由于同1950、1960、1970年代生人存在明显的“代沟”而凸显,还必须承认,所谓“裂变”,是因为在全球化的网络时代,整个“语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是“80后”精神层面出现断层,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出现了裂变。“80后”青年

8、文化因此也拥有了较20年前“骚动与选择的一代”更为普遍和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   二是“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是一种丰富庞杂的文化,是一种在全球化语境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态发展的青年文化。可以看出,“迷惘”是他们前行探索的动力,“庞杂”和“共享性”的资源,则是青年文化色彩斑斓而又个性突出的原因所在。   3.大众消费文化:书写一种欲望   现在被我们统称为“80后”的一代作家,由于价值观念的“裂变”,原有社会所提供的“青春读书系列”供给线也戛然中断。依据惯性前行的青少年文学读物已无法对接1980年代生人“精神断层”后的阅读期待,“80后”开始自己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   199

9、8年3月——网络上出现了台湾大学生蔡智恒(网名:痞子蔡)的长篇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无数次的“亲密接触”由此发端,网络写作一发不可收拾。1980年代生人终于在中国网络中造就了一次关于“青春书写”的文学运动。   这种“自我书写”直接满足了1980年代生人的“阅读期待”——   春树:寻求“边缘化”的个人生活圈子的情感需求,以“另类”姿态张扬自我;   韩寒:表达现存教育制度压抑下个人精神自由的渴求,以叛逆行为抵抗社会;   郭敬明:明丽的“青春忧伤”与亲情渴望,强烈地表达一种青春期的情感诉求;   张悦然:青春的迷惘与成长的疼痛,在美丽而迷幻的境界中讲述伤感的故事。

10、  所有上述表达都十分贴切地叩响了成千上万青少年的心扉,为“青春期阅读”提供了生理的快感、审美的愉悦,以及成长的答案。   网络上追捧“80后”写手的庞大网友群,出版物上百万的发行量,连续数月居于榜首的畅销书,“80后”的文学创作很好地形成了自己独立而完善的循环系统。“80后”写手们书写的“青春欲望”在某种意义上与“市场欲望”汇合,构成了21世纪中国社会的一道奇异景观。      三、“80后”文学的三个派别      1.“偶像化”写作   自“80后”文学浮出水面,“偶像”字眼如影随形,从网站写手的偶像化包装,到大小媒体的明星式运作,直至“偶像派”命名的出现,其存在

11、已无可置疑。   就文学形态看,我们试图从以下几点描述“偶像化”写作的基本特征——   (1)追求形式的甜美。“偶像化”写作,形式往往大于内容,优美轻灵的文字,奇幻飘忽的感觉,浪漫主义的风格,不求深刻但求动人的青春话语……所有这些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广告文案的创作公式,“KISS公式”,即英文Keep It Sweet and Simple,直译为“令其甜美并简洁”。在“80后”写手和身后的市场策划者那里,作品被作为一件可意的商品,精心的包装向消费人群昭示:“多么甜美动人呀!”打动人心也是偶像化作品传播的第一要义。(2)“青春偶像”的装扮。“80后”文学之前,中国的作家并非没有成为偶像的

12、可能,但在此之前,必须有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多年艰苦写作→作品巨大反响→作家出名→渐成偶像。即便成为偶像也大多在相对狭窄的领域,因为文学作品在媒介中较之文艺、体育并无传播优势。但“80后”写手在网络崭露头角之始,就已自觉地装扮成“青春偶像”,从而大大缩短了出名的距离。   (3)扣住“青春”的书写。偶像化写作的内容,大都属于青年题材,并具有强烈的时尚色彩,作品主题多定位在当下青少年的“青春遭遇”。“偶像化”写作的一个关键点是紧紧扣住“青春”。因为扣住青春,也就扣住了人心;扣住了人心,也就扣住了阅读市场的命脉;扣住了市场命脉,也就扣住了“出名”和利润。   (4)商业化运作。在每一个成功的

13、现代商业故事后面,大多有一个精心的策划。“80后”文学的迅速成长至少已是一个商业成功的范例。其成长的背后始终站着一批老谋深算、用心良苦的商业策划高手。他们的策划从一开始就成功地跳过理念,按照市场运作的规律,在鲜明的商业意识的指导下,一步步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80后”文学的写手中,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三人的“偶像化”程度最高。   2.“实力派”写作   2004年著名作家马原,当年先锋派的骁将,拍马出阵,亲自操刀编了名为《重金属——80后实力派五虎将精品集》一书,并在序言中,逐一评价了这五位的作品。李傻傻的暗示意味、胡坚的智性写作、小饭的先锋意识、张佳玮的“意识流”以及蒋峰的

14、文字精准,马原认为他们在各个角度上都达到了“80后”作家的最高水准。此书在“80后”文学发展历程中几乎成为正式宣告两派分流的标志性产物,意义非同小可。更为重要的还在于“重金属”书名所暗含的价值取向,明褒实力,暗贬偶像,依然是艺术主流价值的观念在发挥潜在的作用。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文本。   先看李傻傻的《红×》(花城出版社,2004)。   作品描写一个乡村少年到城市求学的生活虽真切,但整体上看缺乏一种“对立面”的对抗,整体感觉琐碎、平庸,少了生命的紧张和焦虑,从而走向作品精神的平面化与娱乐化。   再说蒋峰的《维以不永伤》(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精心设计的故事结构,冷

15、静的叙述,简练的笔法,自如的控制,显示出一种为小说而写作的职业才能。青春期不顾一切的自我宣泄在这里已被某种洞察给化解,作品似乎在昭示:蒋峰是把小说当做人生使命来完成的小说家。然而,如此较高的评价恐怕只能限制在小说家的敬业精神上,因为深究下去,《维以不永伤》仍是一部可读但不耐读的作品,是一部技巧胜过内涵的作品,苛求一点说,主题不免流俗,艺术难有回味,更难论精神高度了。   最后说说张佳玮的《加州女郎》(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这部15万字的小长篇给人的感觉像一杯稀释的果汁饮料,全书247页,但读至100页,尚未真正展开故事,作者的思绪仍停留在对一条手机短信的“无限感慨”中。太淡,太薄,缺

16、少长篇小说应有的分量:紧张、冲突、人物、情节、环境、心理……所谓“看齐大师”也只停留在自我标榜的表层,缺少生命的体验,缺少心灵的沟通,其实是无法进入大师的精神殿堂。   上述分析,也许近于苛评,但作为以看齐大师为口号的实力派,应当承认,他们远没有超出前辈。再苛求地说,他们距离中国当代主流文坛的核心地带尚有不小的距离。   3.“另类派”写作   “80后”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不同于传统主流文学的多种创作观念与作品形态,作品普遍具有别于主流文学的“另类”因素——   一是“焦虑”。凡带有自我倾诉型的作品,大多透露出一种出于生命体验的深深的焦虑。春树的两部长篇最为典型,《北京

17、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显然带有自传性质,春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然承认。作品女主人公在失学后的生活中,几乎时时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之中,生活漂游,精神彷徨,无所事事,青春日日虚度。   二是“自由”。尽管80年代生人并不一定清楚自由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但他们借文学倾诉表达向往自由、渴望理解、寻求慰藉的强烈欲望。他们也有幸找到了最适合方式——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和新渠道。   三是“崇尚品牌”。“新贫贵族”的主体是一群生于1980年代的年轻人,在崇尚品牌的他们看来,重要的是建立属于自我风格的“LOOK”,消费的不仅仅是T恤、牛仔裤、鞋、包、手机乃至越野车,而是这些品牌后面的文化。从青年文化

18、的角度看,物品是一个隐喻,年轻人以“另类”的形式表达自己。顺乎逻辑地,“80后”文学也具备了游离于中国传统的“另类”品格。      四、“80后”文学需要超越的三大标杆      标杆一:青春资源的成功转换。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曾表述:少年时代的记忆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因此,青春资源是一个以写作为职业的小说家一生写作的重要资源。目光回到“80后”作家,青春资源更是他们重要乃至唯一的写作资源,假设删去此项,就很难想象他们靠什么作为作家的经验支撑!青春资源既是“80后”作家的强项和特点,也是他们的弱项和软肋。从正面说,80年代生人的青春经历与心理经验确与前辈有某种断裂性的

19、区别,这是“80后”存在的理由,也是“80后”迅速自成格局的主要原因。从负面说,当青春资源成为“80后”作家写作的唯一资源时,他们的视野也可能因此被限制。当“80后”作家在网络上一再宣布他们的文学只能是他们自己圈子里的事情时,一种夸大自恋、自我局限、闭关自守的状态就有可能于有形和无形中形成。事实亦是如此,诞生并勃兴于网络的“80后”文学,已然通过网络这一既虚拟又现实的“小世界”形成他们自己的平台和“王国”。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恐怕很难用非此即彼的方式评价,因为“80后”已不单纯是一个文学现象。我想要表达的仅在于:“80后”作家能否实现青春资源的成功转换,将是决定其能否真正留在文学史上

20、——以其作品成就,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现象——的前提所在。   标杆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   可以说,对都市生活的体验是“80后”作家的强项。1980年代生人的成长过程,正是中国大陆城市迅速成长的过程,人与城市共同经历了“青春发育期”。感同身受的“80后”,具有其他时代作家完全不同的生活经验,他们身在其中,恰如游动在城市中的一条自由的鱼。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形态也印证了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历史过程。   “80后”作家显然拥有对现代城市完全进入的天然优势,因此,能否将对现代城市生活的个人经验转换为一种更具典型性、普遍性和深刻性的文学体验,既成为“80后”作家的机会,也成为他们

21、是否能取得更大创作成就必须跨越的标杆之一。   标杆三:网络空间的精神的超越。   作为期望取得更大创作成就并加入文坛主流的“80后”作家们,显然需要谨慎对待网络对文学的正负双面的影响,在自由共享的网络精神大肆张扬的同时,延续几千年的文学精神是不是也在被消解和解构。比如:   ——文学中的游戏心态,导致核心价值的消解与玩世不恭的游戏人生,从而放弃文学对于苦难、怜悯、爱心、善良、坚强、坚守、坚持等人生状态的关注;   ——文学中的自恋心态,导致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膨胀,博客等小圈子可能形成的自我封闭,使得社会视野随之狭窄;   ——万花筒式令人眼花缭乱的状态,导致文学体式的变幻

22、不定,即时快捷的发挥替代处心积虑的精致刻画,图像型、马赛克式、非连续性的艺术思维替代通过文学的再想象,重构现实人生图景的艺术追求;   ——宣泄式、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消解了作为语言艺术细致入微、曲折委婉的无穷魅力;   ——互动式、零碎化的文学创作进行式,造成文学作品艺术“整体性”的解构,“碎片化”趋势进一步明显,口语简洁灵动效果所带来的结构松散、抒情泛滥的负面效应,似乎失大于得。   上述这些由“80后”文学所表现的网络特征也许还不是最重要的,对文学传统致命一击的还是对于文学本质意义的漠视与放弃。说白一点,“80后”文学作为青春化写作,在获得同代人认可和市场回报的同时,也可能使自己“堕落”为一种消费性的类型写作,在媒体炒作与市场销售额的“双重谋杀”下,“80后”的文学生命有可能终结于此。这,才是致命所在。?筝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摘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原文约16000字)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