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走出语文教学多年来形成的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圈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理念真正实施到日常教学中,就值得讲究:一、 强调导语的新颖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想使其“艺术性”体现出来,就得注重导语的新颖。的确,一个好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由奇生疑,由疑引思,由思求知。如教伤仲永一文时,我是这样组织导语的:爱迪生有句名言“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成功需要努力,即使天才也不例外。宋代文学家王安石也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这样一开场,学生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急不可待地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又如在教安塞腰鼓一文时,先指出: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让我们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这样导入,效果很好!二、 注重问题的精巧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只注重导语的设计是不够的,要想抓住学生的“心”,引起学生兴趣,还需要注重提出问题的精巧。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争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3、,否则只会落入俗套,起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而好的提问既是叩开学生思维大门的敲门砖,也是一把排解学生心中疑难的金钥匙。如教孔乙己一文时,文中的精妙词语比较多,抓住这些词语,对于理解课文至关重要。我就提出:找出前后两次到酒店付钱时的典型动词,然后问:作者写孔乙己第一次来酒店喝酒为什么用“排”字,而最后一次用“摸”字呢?这样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的说,“排”字写出了孔乙己显示阔气,炫耀自满的神情;有的说“摸”字突出了孔乙己生活穷困潦倒,日渐悲惨的境况;也有的说,从“排”到“摸”反映了孔乙己生活的显著变化,一日不如一日。我抓住时机又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生活的显著变化?有说他行窃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4、;有说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这些答案我给予肯定后,又不失时机引导:文中还有哪些精妙的词语描写了孔乙己的动作?同学们有找笼上一层灰色的“笼”;有找“将碟子罩住”的“罩”,还有的找“蘸了酒”的“蘸”。这样,课堂气氛空前活跃,积极性高涨,让学生品味到了读书的真正乐趣。三、追求方法的灵活语文学习向来被认为“教无定法”,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讲究传授方式的新颖、独到是每位语文老师都向往的。怎样打破传统的枯燥的说教讲授法呢?借助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图像、语言、音乐等手段,提示语言文字的内涵,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我教春一文时,就突出了对美的赏析,调动学生兴趣。我事先画好春雨彩图挂在小黑板上,图中有细密的春雨,有青草绿树,有小桥流水,再配上静默小屋、披蓑戴笠的农民,让学生边看彩图边欣赏一段优美舒缓的小提琴乐曲。当录音机放出伴乐课文朗读时,每个人的心弦都好像被拨动了,心田仿佛被这春雨浸透了。连听课老师都说仿佛置身野外,亲临其境。这种景色、这种氛围简直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当我再进行课文点拨讲解时,学生始终以一股饱满的激情思维,很好地挖掘出教材的艺术内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