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 1.学问与力量 积存文言词汇,把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解释来疏通文意,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养成注意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消失。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积存文言词汇,把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力量。 2.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导入: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倒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查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当在上游查找,依他的话,果真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
2、呢?今日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圮 募 棹 曳 钯 杮 携 湮 啮 坎 溯 臆 欤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借助解释,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 圮(p)于河,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 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
3、里了。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经受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打算)重修(庙门),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行得, 便到河中查找那两只石兽,竟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 拖着铁耙,查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称赞说: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i),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头的特性是坚
4、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确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查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称赞说: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但凡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去查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正由于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缘由的发语词。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气,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肯定会
5、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肯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 遂反溯(s)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查找它,当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查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根据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真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
6、莫非可以依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推断吗? 四、整体感知,探究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 (1)、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来概括 (2)、划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或理由查找石兽,结果怎样? (3)、 为什么只有老兵找到石兽?是怎样对待这问题的,得出什么结论? 五、拓展延长: 1、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常常发生。古人编辑的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索。比方“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却不知道违反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例举出哪些事例?可以仿照只知-,不知-的句式来表达。 2、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事情、对待问题怎么做算是比拟恰当、比拟合理呢?学生归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河中石兽。 板书: 河中石兽 纪昀 庙僧 下游 无迹 讲学家 地中 失败 实践阅历 老河兵 上游 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