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说导学案(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能力目标: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读懂理解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加强人才观教育 难点: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教学方法:自读法、朗诵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一、 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见附录) 这匹千里马最终得到了伯乐的赏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被赏识,被重用呢? 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知道了。 二、 简介作者、写作背
2、景及解题 1、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学家,自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也就是中唐时期。其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的遭遇也是这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毛遂自荐,可惜不得重用。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但始终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 解题 :请同学们看看标题,我们以前有学过与马说这个标题相类似的文章吗?(爱莲说、师说)。 谁来说说
3、“说”是什么意思?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 初读课文 (一)朗读小建议:要求读得流畅,注意语气、重音和停顿,在朗读中感知课文,一篇文章要读出感情,需要注意:语句停顿适当, 语速疾缓的适中, 语调高低的讲究。(本文是些千里马悲惨遭遇的,所以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 朗读比拼方式:小组内比赛朗读后,选取朗读比较具有感情的学生,被选取的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段落与其他小组学生比拼。 看看那一个小组选出的学生读的准,读的感情丰富。1、听
4、老师范读,听准字音;2、自读,读准字音;3、互读,纠错,注意流畅;4、听录音,注意感情、划分节奏;5、自读,要有抑扬顿挫,组内互相点评;6、派代表展示朗读,声音洪亮,感情充沛。7、全班齐读(二)比一比,看谁背的快。(5分钟)各组派代表背诵,看谁记的多。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课文翻译。动手能力大比拼:哪一个小组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下列词义准确的解释出来,就是本环节优胜小组。 1、重要实词:奴隶(受奴隶主役使、地位低贱的人) 辱(辱没)槽枥(马厩) 骈(一同) 称(著称) 等(等同)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尽(竭尽)执(拿着) 道(方法) 临(面对) 通(通晓)意(意思) 知(识别) 2、虚词
5、:而(但是,表示转折) 祗(只是)故(所以) 虽(即使)或(有时) 是(这种,代词)且(况且) 安(怎么)之、其 3、一词多义:(1)、虽 虽有千里只能( )故虽有名马( ) (2)、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策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而临之 ( ) (4)、以不以千里称也 ( ) 策之不以其道 ( ) (5)、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之、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 ()、或一食或尽粟一石() ()、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见才没不外见(
6、) ()、材食之不能尽其材() ()、邪其真无马邪()4、通假字:食、见、材、耶 5、词性活用: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6、特殊句式: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四、 感知课文内容,打擂台。1、派代表来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指出翻译不足的地方,并补充。2、分小组比赛,谁能提出问题把对方难倒?(就自己不理解的或认为重要的问题来提问) 五、 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 小组讨论以下五个问题(男女生展开竞赛)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
7、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的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因此,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的作用。 “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原文回答)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用原文回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8、食也。”哪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老师读题,板书:伯乐、千里马、食马者) “其真不知马也”2、 小结 文章到最后,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了高潮,正是这些不知马者、食马者的愚昧无知,才造成了千里马被埋没。 六、我探究,我收获。 温馨小提示:本文论述了千里马悲惨的命运,刻画并讽刺了食马之人的无知与狂妄。可见作者用意并不在马的身上,而是寄托内心深刻的思想感情。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9、的愤懑心情。 3、 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明确:本文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任,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境遇的描叙表现出来的,这种写法就叫托物寓意。(板书:托物寓意) 七、拓展延伸 讨论:在韩愈那个时代,没有伯乐,那我们这个时代呢?有没有这种现象?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该怎么办?明确: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放过任何机会,并创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八、 布置作业 、翻译课文、背诵课文。、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或我也是千里马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想法。九、 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托 伯乐 物 千里马 寓 食马者 意 教后记:、本文导入结合学生实际评点学生个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积极性和善于发现同学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习惯,这是语文课标的内在要求。 、我争论,我快乐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的良好习惯。不尽信书,不迷信权威。属于语文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而这种创新能力正是在学生们的交流与争论中,在学生们的情感碰撞与质疑中得以形成。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