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迅作品赏析花山镇中心学校初中部 安阳一、预习纲要1.复习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少年闰土,重温小说情节,找出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2.阅读鲁迅作品故乡药,了解小说主要情节。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鲁迅;认真品读故乡药等鲁迅经典作品;掌握鲁迅作品中的主要思想;掌握解读鲁迅作品的方法。2.德育目标:通过对鲁迅作品的赏析,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鲁迅作品的思想根源,通过直面“看客”心理、冷漠、愚昧等人性弱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三、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药的主要情节,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解读鲁迅作品。2.挖掘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四、教学难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鲁迅的四篇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并高度整合。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鲁迅的两篇小说故乡药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鲁迅野草中的杂文立论导入新课。(故事导入)(二)走进鲁迅1.教师提问,学生答:你对鲁迅有哪些了解呢?2.教师总结: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散文集野草等。3.教师提问,学生答:我们对鲁迅并不陌生,我们都学过鲁迅的哪些作品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作品赏析)(三)鲁迅作品赏析1.阿长与山海经(已学过的
3、课文)提问:(1)阿长与山海经主要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明确:一个不幸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出身低下,没有文化,却又善良朴实,热心帮助孩子的人。(2)你觉得造成阿长不幸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愚昧落后的封建社会。2.故乡(少年闰土)(1)回忆:你学过的少年闰土中,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明确:勇敢、可爱、活泼、自信(2)阅读故乡,找出成年后的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怯懦、自卑、奴性、愚昧(3)你觉得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封建社会、官、兵、匪、绅的盘剥。3.药(1)小组合作探究:阅读药,通过回答问题,理清小说情节。 文中的药指什么?(人血馒头) 药是给谁吃的?(华小栓) 谁买来
4、的药?(华老栓) 药是谁卖的?(刽子手康大叔) 你觉得,这药有效果么?(学生答) 故事的结局如何?(华小栓没能痊愈,两家老人一同上坟) “人血馒头”是谁的血?(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 “他”是怎么死的?“他”因何而死?(被当众砍头而死、因革命而死) 人们对他的死有什么看法?(冷漠、麻木,饭后的谈资) “他”的身份是什么?(革命者)(2)小组展示答案,其他组补充更正。(3)弄清故事脉络 华家: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母上坟 夏家:夏瑜就义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母上坟(4)教师介绍“夏瑜”的人物原型?秋瑾,自称鉴湖女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同盟会领导徐
5、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操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粮绝被捕,当天即被杀害,刽子手竟挖出徐的心肝“炒食净尽”。接着,同盟会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了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因寡不敌众,终遭逮捕。7月15日被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几年之后,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夕为写作背景,以秋瑾为艺术原型,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小说药。(5)分析药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刽子手康大叔、狱卒红眼睛阿义:蛮横、凶暴、贪婪、残忍、无耻革命者夏瑜:矢志不渝、英勇斗争、大义凛然华老栓一家、茶客、看客、夏四奶奶: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对革命者的冷漠、对敌人爪牙的恭敬(愚昧、麻木)(6)“看客”心理鲁迅说:(中国的
6、群众)永远是喜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7)现实生活中的“看客”大屏幕出示新闻中的“看客”;春晚“扶不扶”话题;四川佛山“小悦悦”事件,引发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人性的弱点。“知耻近乎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道德的重要性,克服人类自身的性格弱点,做一个有责任心、有社会担当、有爱心、有温度的中国人)(四)总结鲁迅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五)布置作业读了这么多鲁
7、迅的作品,你有哪些感悟呢,写成文字,要求300字。阿长不幸、纯朴、善良(六)板书设计闰土由活泼自信到怯懦、奴性人性的弱点 鲁迅作品赏析华老栓一家、看客、茶客愚昧、麻木(七)教学反思首先,学生对鲁迅并不陌生,因此,课程的导入和发展可以顺利进行,课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在解题,分析的过程中有难度,但又有抓手,整个分析过程非常顺利且完美。其次,本课因为容量较大,因此节奏相对较快,对思路稍慢的学生,还是稍显吃力的。再次,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即德育教育在课堂上的效果很好,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对各种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学生提出,扶不扶是否会涉及碰瓷问题等,都是学生直面内心的真实疑惑,通过讨论和同理心,学生都能够推己及人,进而明白道德的崇高意义。从这一点上来说,本节课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