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课 第三框 学会亲近社会【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增强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亲近社会的意义,分析和克服“看客”心理掌握社会公德的注意内容,知道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明白判断是非的标准,懂得唯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亲近社会。【学习重点和难点】亲近社会的途径【学习方法】 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课堂讨论、教师指导为主。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呈现认识上的模糊、矛盾之处,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启发。【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亲近社会的含义是什么?2亲近社会的重要性有哪些?3怎样培养亲社会的行为? (二)
2、展示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自行订正,如遇问题集体订正。导入:名言欣赏“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明代)(1)朗读了这段名言,你有何感想?(2)“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家事国事不问事,平安无事!”思考:二个对联在对待社会的态度上有何不同?活动一:不做“看客”1阅读书本思考:(1)亲近社会的含义是什么?(2)亲近社会的重要性有哪些?(3)怎样培养亲社会的行为?2观看视频“小悦悦事件”思考:(1)为什么这18位冷漠的看客会无动于衷、袖手旁观呢? (2)请你说说: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和“看客”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表现?(3)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
3、么做?为什么? (4)你想对这些冷漠的路人说些什么?活动二:遵守社会公德1 欣赏两则漫画后,你的感想是什么?2找一找:阅读书本第10页,探寻以下问题(1)什么是社会公德?(2).为了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国家颁布了什么文件?(3)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议一议:在我们校园生活中有没有不守道德、不讲文明的行为?对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有何影响?4我对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提几点建议:(1) (2) (3) 活动三:善于分辨是非1阅读以下两则情境,思考两个问题情景一:在路边,有一男一女带个小孩,模样憨厚老实,走上前来说,钱丢了,没钱回家,给几块钱坐车吧。(1)你是否会给钱?为什么? 情景二:坐公交车,到站开门后,一个男人突然堵住车门说自己手机不见了,不让人下车。这时有人提议,说打那个男人的手机,看在谁身上响谁就是贼。于是,这个男人想跟你借手机用一下。(2)你会把手机借给这个男人吗?2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是非现象是: 非: 3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现象和不良诱惑。 议一议:我们怎样才能抵制来自社会不良现象的侵害?【作业布置】课时作业本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