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厢记(金圣叹批评本)读后感1500字 孙文杰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 这几天在看王实甫的西厢记,真是有趣,金圣叹的评语也有意思。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看过书的人大概不多。故事非常简单,甚至有些俗套,但流传至今,自是有其道理的。王实甫笔下的这几个角色,真是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下面为各位看官一一道来。 张生是个痴情种,初见莺莺小姐,惊鸿一瞥便再也无法忘怀。我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我便铁石人也意惹情牵,只觉得小姐也对自己有意,暗送秋波,真是可爱至极。第二日便拜见住持,谎称要在这寺中住几日,温习功课,聆听教诲,并一再强调要住在靠近西厢的客舍中,虽不得窃玉偷香,且将这盼行云眼睛打当.听
2、闻莺莺一家要为亡父做道场,为见她一面,备了五千钱,追荐自己早亡的父母。真是痴情至极。即见了红娘,直言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氏,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金圣叹在此处评曰千载奇文。这个梗现在的言情剧还会用,在张生道来,真是呆得很,有趣得很。及到莺莺在花园中烧香,张生便在太湖石畔墙角儿头等待,饱看他一回,读着好笑,全无猥琐之态,活生生一个痴情种。 再说莺莺姐姐,也很有意思。张生初见莺莺,只是一瞥,莺莺便转身离开,大家闺秀,当是如此,万万不能轻浮的。彼时莺莺并未留意张生,一直到花园中烧香,与张生对了首诗,佩服他的才气,那时也只是敬慕。而后孙飞虎带兵发难,崔母许亲,张生
3、解围,才写莺莺对张生之情。事后崔母宴请张生以答谢救命之恩,这一段也很有趣,红娘云:小姐今日起得早也。莺莺却说若不是惊觉人呵,犹压着秀衾卧。我是被人吵醒,所以起这么早啊。这一段,将莺莺急切见到张生,却又羞于表露出来的情感刻画出来。 其他角色如红娘,崔母,法本,惠民等都是生动形象,个性鲜明,这里就不具体讲了。再来说说金圣叹的评语,那也是有趣得很,虽说评语过多了一些,但确实评得好,评得妙。今夜凄凉有四星,他不偢人待怎生。读这后一句七字,悄然废书而卧者三四日,不茶不饭,不言不语,如石沉海,如火灭尽者,皆此七字勾魂摄魄之气力也。说这西厢记该当扫地读之,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焚香读之,期鬼神之通;对雪对花读
4、之。古人读书,真是有腔调。 初读元曲,是李元洛的元曲之旅一书,算是启蒙了,后来又读了几本介绍性的读物,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我看的第一部杂剧,写得也是好,对元曲自由大胆的行文风格很是喜欢。有元一代,文人地位不高,但创作环境倒是自由,因而元曲这一艺术形式非常通俗,在当时应该算作是流行歌曲吧。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汉卿的一曲不伏老,很有韵律感,个性十足。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
5、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相较于唐诗宋词这类阳春白雪,更多了几分下里巴人的畅快。可惜对于元曲这一艺术形式,世人知之者甚少,真是可惜。最出名的大概是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秋思了,属于散曲。记得在欢乐颂里,有一处便是讲奇点与安迪聊元曲,不知看过这部剧的有没有印象。 现代的各类戏剧与元杂曲有很深的渊源,读元曲,倒不如说是唱。昆剧是最古老的戏曲形式,她与元曲的关系说来也很复杂,可以参考白先勇博客中的一篇文章北京大学2013昆曲传承计划课程。简单说来就是元曲影响了明传奇(明朝的戏曲),而明传奇便是用昆曲来唱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希望大家不要只知道唐诗宋词,却忽略了元曲这一瑰宝。 注。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作者文责自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第3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