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时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文明、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及大众传媒的发展一、选择题1上图中“小脚老太跳起了迪斯科”反映了()A迪斯科最适合小脚老太活动B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C人们社交礼仪的变化D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小脚老太跳迪斯科”反映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基础上对文化生活的追求。答案:D2(2010广东模拟,7)顾炎武在清初政府下令剪发留辫时哀叹:“一旦持剪刀,剪我半头秃。华人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为夷,苟活不如死。”时隔两个半世纪后的民国初年,中国人又经历了一场断发改俗运动。对这两次断发改俗运动的理解,
2、正确的是()A推动了中国思想观念的进步B遭到了国人普遍的反对C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发展方向D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解析:清初的断发改俗不是受西方影响的结果,是清初统治者为推行专制统治而进行的汉人满俗化,谈不上思想观念上的进步。两次断发虽然都有阻力,但未达到普遍反对的程度。清初断发改俗强化了专制统治,民国初年的断发改俗增强了民主自由趋势。答案:C3“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D“黄金周”假日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黄金周”假日透出的主要历史
3、信息,即“黄金周”假日反映了什么?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答案:A4改良旗袍作为交织着历史转型时期社会风尚、审美心理、文化习俗的服装,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20世纪30年代,阮玲玉、胡蝶等一批电影明星,以及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无一不是以旗袍作为重要元素。如果中国政府决定以其申遗,你觉得下列哪种服装具有与改良旗袍类似的文化特征,可以与改良旗袍一并申遗()A西装 B中山装 C连衣裙 D长袍马褂解析:西装是从国外引进的,排除A;连衣裙是中西都很普遍的服装样式,排除C;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的服装,排除D;中山装是孙中山结合西装和
4、中国传统服装的特点创造出来的,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本题选B。答案:B5(2009山东师大附中模拟,29)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A B C D解析:中国封建制度结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含的选项。答案:B6集体婚礼这种新式婚礼发肇于民国时期三十年代的大上海。1935年,上海市政府举行“新生活集团结婚”首届典礼,57对新人参加。这一新式婚礼通过报刊记者的报道及实况电影的放映,很快传遍全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新式婚礼的出现标
5、志着社会的进步B材料可以反映出报刊、实况电影等多种媒体传播信息的快捷性C新式婚礼对推动社会风气发展起到积极作用D此行为是政府哗众取宠,不宜提倡解析:本题以集体婚礼为切入点,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集体婚礼这种形式倡导社会新风尚,体现了近代社会的发展,A、C是正确的;材料中对婚礼的报道说明B是正确的;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本题选D。答案:D7(2010试题调研)上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该杂志设有论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开阔视野关注国事减少文盲传播新知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报刊的影响。减少文盲要通过教育
6、的途径,故排除。答案:B8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曾写道:“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交通事业所可比拟。”1939年时,任教于云南大学的白寿彝先生如应邀到重庆中央大学讲学,并想体验“九十年来”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工具,那么他可以选择乘坐()轮船火车飞机汽车A BC D解析:1939年,各种交通工具均已出现。答案:D9“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 B水运C航空 D电报通讯解析:特别注意最后一句“音书万里一时通”赞扬的是电报通讯的作用。答案:D10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
7、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解析:有“亲眼得见”、“比听戏强”这种功能的只有电视、电影,而1909年电视还未产生。答案:B1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整理)年份(年)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 98454491100000192614 6000003 4591943 764172922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两天平均所得。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8、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汽车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A B C D解析: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到,上海交通工具种类增加了,交通工具日趋近代化,公共交通事业也逐步发展起来,故正确。近代上海虽然出现了汽车,但这些汽车都是从外国进口,因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才有自己的汽车制造业,故的说法错误。答案:A1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且还坐着,并且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生活观念俭朴 B接受新事物需要过程C中国不需要汽车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解析:汽车在晚清中国的
9、遭遇,主要是因为解决不了“尊卑”问题,这说明封建落后观念阻碍中国近代化。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为什么建国初期列宁装最时髦,而六七十年代军装最时尚?(2)90年代的结婚照和80年代的结婚照相比,服装和人物表情上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3)综合以上认识,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案:(1)列宁装时髦原因:建国初期,中国把苏联看成社会主义老大哥,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所有领域都在向苏联学习,穿着也不例外。军装时尚原因:中苏关系逐步恶化,美苏争霸开始,国际形势趋于紧张。“文革”时期,军人在人们心中是最革命的,是捍卫社会主义的支柱,橄榄绿也就成了革命的
10、标签。(2)变化:人们对照结婚照更加讲究。80年代的结婚照,穿着比较随便,表情比较拘谨。90年代的结婚照,礼服比较高档,神情力求浪漫。原因:80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上还不够宽裕,思想上还不够开放,人们把照结婚照当作是完成一项任务;90年代,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思想的进一步开放,人们把照结婚照看成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要把这美好的瞬间留作永久的纪念。(原因分析不必拘泥于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3)影响因素:物质生活水平;思想开放程度;社会政治气氛。14(佛山质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
11、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材料二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卢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材
12、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2)结合材料三,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从中你得出了什么启示?答案:(1)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2)影响: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3)变化:旧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挠,铁路事业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启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5 -专心 爱心 用心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