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语文庄子故事两则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实验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庄子故事两则,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外国诗两首。庄子故事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的生平和思想。2、理解文章的内容。3、感受庄子的语言特色。重点、难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一)了解庄子: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
2、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 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他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
3、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派别,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二)整体感知惠子相梁1、文章中讲了怎样的 故事?2、庄子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庄子坚持认为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2、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是胜者?(三)掌握以下词语翻译非梧桐不止:栖息非练实不食:竹子所结的果实。非醴泉不饮:甜美的泉水。请循其本:依照,遵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是。安知
4、鱼之乐:怎么。惠子相梁:用作动词,做宰相。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京城(四)庄子寓言的语言特色:机智、幽默、富有想象力我用残损的手掌诗人戴望舒,浙江杭县人。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赴法国,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1938年居香港。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诗人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在狱中,他受尽了酷刑的折磨并写下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一首。理解这首诗,首先要理解诗歌分为前后两部分:一、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二、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的赞美。前后两部分感情色彩和写作手法明显不同1、感情色彩:
5、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2、写作手法:前后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简介:舒婷,女,1952年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1969年至1972年经历过上山下乡。是新时期以来,最受欢迎的诗人,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鸾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及散文集心烟等。(一)整体感知1、找出诗中的意象。2、体会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细致品味1、四个诗节中,相同的句式“我是-”怎样理解?2、第一诗节的意象让你联想到什么?3、第三诗节的意象你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怎样?外国诗两首 学习目标:1、
6、简单了解莱蒙托夫和休斯2、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3、理解两诗中各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1、祖国抒发了对祖国的执著的“爱情”。2、黑人谈河流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淡淡的忧伤,这忧伤源于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可以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模拟试题】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汉字写拼音: 1、相( )梁 2、 l ( )泉 3、 梧桐( )( ) 4、 鯈()鱼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并将这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梧桐不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是鱼之乐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翻译下面句子:子非鱼,安
7、知鱼之乐?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非练实不食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 )( ),子知之乎?夫( )(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 )泉不饮。于是( )得腐鼠,( )(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按课文内容将文段补充完整,并给其注音。 2庄子是战国时的( )国人,是( )家,是( )家代表人物。 3本则故事比喻巧妙贴切,找出比喻的对应事物加以说明。 4庄子讲第一则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5第二则故事庄子和惠子
8、的辩论谁是胜者,分析说明。五、课外阅读: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 提示 ) 处:动词,居住。 敌:动词,对抗。 故力之用一: 用:作用。 1翻译句子并解释句子中的字: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恒: 人常寝处之。 寝: 而人用物。 物: 以一敌百。 以: 虽猛必不胜。 虽: 2此文讽刺了什么?使你懂得什么道理?试题答案一. 1. xing2. 醴3. w tng4. tio二. 1. 不是梧桐树不栖息。止:栖息。 2.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以:用 3
9、. 这是鱼的快乐啊。是:这。 4.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肯定的!全:完全,肯定是。三. 1.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 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3.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如此的话。 4. 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四. 1. 鹓 yun ch醴l 鸱ch 2. 宋 哲学家 道家 3. 鹓庄子鸱惠子腐鼠功名利禄 4. 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5. 不同的看法有几种: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
10、,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上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着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其实,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认知态度,而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五. 1. (1)然而虎吃人的事不常见。恒,常常。(形容词) (2)人常(拿来)做坐卧的工具。寝:卧。(动词) (3)而人能利用捕虎的工具。物:外物,工具。 (4)用一份力量对抗一百份力量。以:用。 (5)即使很凶猛也一定不能取胜。虽:即使。 2. 此文以虎为话题,实际上说的是人。而借用虎的力气大于人,又有锋利的爪牙,反而被人捕杀这一事实,来总结斗争的经验教训,说明不懂得运用智慧,不会凭借外界力量,就必然招致失败的道理。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