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观察量表教师教学的维度时间2015。4。28讲课人孙婧观察人顾元杰课题 语文七色光视角观察点结果统计评价反思环节本节课由哪些环节构成? 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1、教师回顾本单元知识,导入新课。2、“小老师”引领学习形近字和修改病句3、师生共同学习“日积月累”。4、教师拓展知识窗。环节设计紧紧围绕夯实基础,开阔学生知识面的教学目标展开。 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 有的环节学生引领,有的环节小组讨论、交流,生生互动,教学面向全体。不同环节/行为/ 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1、教师回顾本单元知识,导入新课。(5分钟)2、“小老师”引领学习形近字和修改病句(16分钟)3、师生共同学习“日积月累
2、”。 (7分钟)4、教师拓展知识窗。(12分钟)教学时间分配合理。呈示怎样讲解? 讲解是否有效( 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 第一、第四环节教师主讲,知识传授准确,感情饱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二、三环节时,教师随着“小老师”的讲解,及时点拨学生,答疑解惑。 在二、三环节时,教师随着“小老师”的讲解,及时点拨学生,答疑解惑的时候,教师有时着急,会跟“小老师”抢话,教育要有耐心,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板书怎样呈现的? 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教师的板书随机写在黑板上:修改符号的用法。 缺少板书的规范性,能随着病句的修改,直接改在病句上,示范性会更强。媒体怎样呈现的?
3、是否适当? 是否有效?每一个环节都相应出示了“七色光”的练习题,拓展题。增强了教学的直 观性,让教学变得更简洁,有助于学生学习。在知识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收集多一点的故事图片和新闻图片,电视节目视频,这样会从视觉上把学生带到他的生活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大语文观”。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和动作(如走动、指导等)是怎样呈现的? 是否规范? 是否有利教学? 小组活动时,教师深入其中进行指导,“小老师”讲解时,教师认真聆听,学生有疑惑时,教师点拨。 教态大方得体,指导务实,不流于形式。对话提问的学生分布、次数、知识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小老师” 提问的学生爱集中在几个人身上,教师讲解时
4、提问分布面积广。问题的设置难易程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程度。教师的回答方式和内容如何? 是否有效? 教师有时是传授学生知识,有时是给学生提出建议,有时在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 教师的回答与教学息息相关,及时有效。对话围绕哪些话题? 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对话围绕:形近字、病句修改、人物美好品质,建立生活处处是语文知识展开。对话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给学生建立了“大语文观”。指导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作业/) ? 是否有效?1、教师建立了学习小组,课上由小组长带领大家进行学习。2、课前指导学生收集与人物品质有关的名言、故事。小组的建设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有了疑惑,愿意向小伙伴提问
5、,小伙伴了也愿意给与解答,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讨论/活动/作业) ? 是否有效?组织了4次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百分之90的问题在组内解决,小组合作有效。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命制探究题目/指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命题目并自主探究) ? 是否有效? “小老师”出示拓展的病句和病句成因,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组内个别学生解答不了的问题,由组外学生解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效果显著。机制教学设计与预设的有哪些调整? 为什么? 效果怎么样?最后一个环节时间不够充足。 因为“小老师”组织教学时,还是不能够像老师一样,调控全场,所以时间不够紧凑。导致后边时间不足。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 效果怎么样?有一名“小老师”卡壳,冷场。 教师及时鼓励,教她组织语言,继续教学。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 表情/移动/体态语) ? 效果怎么样?学生回答到精彩处,教师竖起大拇指。无需更多的语言,学生和老师会心的一笑,来自老师的赞许,会扬起学生学习的风帆。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 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教师最愿意说的一句话是:“站起来就说,不用老师叫你,想说就说。”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