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程解读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的条件。2. 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效果是不同的。3. 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二、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声音的传播条件。难点:1. 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2. 利用转换法来观察发声的物体在做微小的振动。 三、考点分析: 此部分内容在中考物理中的要求如下:知识点 考纲要求 题型 分值 声音的产生 知道 填空题 12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理解 填空、选择或实验题 13分 声音的传播速度 知道 填空、简答、实验题 23分 知识梳理 1. 声音的产生:答案:振动 介质 波 声波
2、 2. 声音的传播A. 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不同状态下介质传声的速度、优劣)B. 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m/s。3. 人耳听声的原理:(1)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 声源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等。C.听觉器官完好。人耳的结构: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振动)、听神经(传导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等的功能。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
3、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研究方法: 典型例题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例1:如图所示,发声的音叉溅起水花;发声的音叉弹起小球;发声的扬声器弹起小纸屑。这些物理现象说明了一个共同的物理知识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中的信息都涉及到共同的地方:发声。同时注意水溅起,小球弹起这些现象,纸屑弹起,联想到发声的条件,可方便答题。2)解题思路:本题涉及到物体发声的条件: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答案:振动解题后的思考: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再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声音的产生是生活中的常用知识,也是历届中考必考的知识点,以填空、实验题等多种方式考查。本题以图像和文字的形式提供信息,要
4、求我们通过这些信息使知识再现。 *例2. 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思路分析:“风在吼”是空气(气体)的振动产生的;“马在叫”是马的声带(固体)的振动产生的;“黄河在咆哮”是黄河水(液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声源分别为:空气、声带、黄河水。答案:空气、声带(或者说“马” )、黄河水小结:1. 声源的确定:声源是指正在发声的物体或物体正在发声的部位,声源的确定可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步骤1:确定发声的物体。步骤2:确定发声物体的组成。步骤3:确定正在振动的部位,就是声源2. 发声的条件: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也停
5、止(是发声停止,不是声音停止两者有区别)。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例1. 以下各项中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A. 真空 B. 木头 C. 空气 D. 水思路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一切固体、液体、气体,这里的木头是固体,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它们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所谓真空,是指什么都没有,不仅仅指没有空气。)答案:A *例2. 如图所示,用钟罩将一个正在发声的电铃封闭住,仍可以听到铃声。慢慢从钟罩内抽气,发现铃声越来越小,直至听不见。过一会儿让空气回到钟罩内,又能听见铃声了,此现象说明: 。思路分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改变铃声的,只有一个因素:抽气。随着钟罩
6、内的空气被抽得越来越少,铃声听不见了。后来注入了空气后,铃声再次传出。表明铃一直在响,只是没有空气时,声音传不出来而已。答案: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三:声音的传播速度*例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 如果听力好的话,我们可以听到宇宙星球的爆炸声C.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D. 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否则会把鱼吓走,这说明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思路分析:1)声音可以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传播的速度一般是不同的;2)宇宙中的各个星球之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3)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4)在鱼与人之间,隔着水和空气
7、,鱼能听到人的说话声,说明声音在空气和水中都能传播。答案:D *例2. 一位同学在一根较长的装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在比较远的另一端,另一位同学用耳朵贴着自来水管,能听到几次响声?思路分析:本题用生活中的情境来考查物理知识。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且在这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差很大。解答此类题一般比较难找到切入点,但我们可以明确,至少可以听到一次声音,先思考这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过来的,再考虑到“空气、水、水管”分别代表着“气体、液体和固体”就可以找到答案了。答案:三次,第一次是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水传来的,第三次是空气传来的。 知识点四:转换法*例. 在“探究声音的产
8、生”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等一系列现象后,可运用 的方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_产生的。思路分析:发声的音叉在振动,但这种振动是很微小的,可将它放入水面或靠近小球,若溅起水花或小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但声带的振动是不可见的,可以用手触摸喉咙处,用触觉来感受声带的振动。这是采用了“转换法”的思想。答案:转换法 振动 提分技巧 1. 明确以下知识点: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不能发声。这种振动有的是明显的,有的是不明显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宇宙空间绝大部分是真空,月球表面也是真空。判断发声物体是否在做微小
9、的振动,可采用“转换法”。2. 易错的地方: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可能还在。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 预习导学 一、预习新知1. 声音的三个特征是: 、 、 。2. 声音的三个特征的比较: 概念 影响因素 音调 声音的高低 发声体的振动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 声音的强弱 1)发声体的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与听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发散,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甚至感觉不到声音。 音色 声音的品质 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3. 乐音与噪声的分类(1)从物理学上分: 。(2)从环保或人的感觉上分: 。4. 从哪三个方面可以
10、控制噪声? 二、预习点拨课外实验:用电脑自带的录音机:(开始所有程序-附件娱乐-录音机),录下各种不同的声音(人的说话声,敲桌子声,乐器声,划玻璃声等)。然后用windows自带的播放器播放这些声音(开始所有程序windows media player),在播放声音文件时,点击右键,选择波形,如下图所示。可以随时按下暂停键,观察不同的声音的波形,你有什么发现?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 发生地震时,小明被困在废墟里,他处事不惊,通过敲击附近的铁制管道,被救援人员发现而获救,小明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够( ) A. 传声 B. 传热 C. 导电 D. 通风2. 下列关于声音传
11、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学生听到的老师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B. “土电话”靠固体传声。C. 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D. 真空不能传声。3.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 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D.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4.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空气和铁棒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 男女同学说话时的音调都是相同的5. (多选)
1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 如果听觉足够好的话,我们可以听到宇宙的爆炸声 C. “广播在通知大家集合”,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D. 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二、填空题6. 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声现象。例如: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 发声。7. 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_产生的。8.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看见水花四溅,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 。9. 如图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lm长的线的中间
13、,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靠近耳朵。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金属叉子_发声,声音是通过_传递到人耳的。10. 声波生命探测仪是利用声波传递_的一种救援装备。它可以灵敏地接收到物体_时产生的微弱声音,以利尽早营救。 三、实验探究题11. 小明、小华和小强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小强在弹吉他,发现吉他的弦可以弹开小纸片。(1)他们探究的问题是_。(2)对上面的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3)小华同学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用手使劲
14、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4)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A. 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某些东西做媒介;B. 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两个实验:把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小华轻敲桌面,小强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把两张桌子拉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其中猜想_是正确的。 四、计算题12. 人们在室外,对着高山大喊一声,0.5秒后听到回声,
15、人与高山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提示:所谓回声,指声音从声源处发出后,在空气中传播,碰到障碍物又返回声源处的现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1. A. 解析:固体可以传声。2. C. 解析: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的大。3. B. 解析:本题考查转换放大法的运用。4. B.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不会产生声音。5. ACD 解析:宇宙的星球之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实际上很多星球的表面也是没有气体的。比如月球上的宇航员之间就不能直接通话,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 二、填空题6. 振动。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不会产
16、生声音。7. 振动8. 振动9. 振动,固体10. 信息,振动。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不会产生声音。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三、实验探究题11. (1)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2)发声的物体在振动。(3)在桌面上放些小纸片或放个装满了水的碗(4)A解析:(1)(2)中题目提供的三个实验:大声讲话(发声),感觉喉头振动了(振动);音叉发声(发声),可以激起水花(振动);弹吉他(发声),弹开小纸片(振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发声的物体在振动。(3)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但有些振动是比较微弱的,人不易直接观察到,我们可以采用“转换法”,把轻微的振动放大。(4)把两张课桌紧贴,可以
17、利用固体传声,把两张课桌隔开后,桌子与桌子之间是空气,空气的传声效果比桌子的传声效果差很多。从实验中可以发现:桌子紧贴时很容易听到声音,桌子隔开后,很难听到声音,从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中忽略了空气传播声音,是因为听声音的人是紧贴桌子的) 四、计算题12. 85米解析:人们能听到回声,是由于声音的反射:声音从人的口中发出,通过空气传到高山处,碰到高山后发生了反射,再传回人耳处。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同时声音是一去一回,声音走过的路程除以2,就可以得到答案了。解答过程:声音走过的路程:3400.5=170(米)人离高山的距离:170 / 2 =85(米)注意:在解答求回声的相关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声音是一去一回的,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是声音走过的路程的一半。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