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语文黄生借书说人教四年制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黄生借书说二. 本周教学目标1. 识记生字词,熟练地朗读课文。2.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1. 从本文生发开去,结合实际,获得切身的教益2. 自主疏通文意,全面、准确、充分地感知诗歌。四. 知识分析:黄生借书说(一)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二)作品简介1. 内容:这
2、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三)本文的结构层次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第3段)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第
3、四部分(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四)写作特色1.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2.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
4、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
5、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例题及分析】1. 论语十则中,表达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这一意思的名言是: 相见欢中用巧妙的比喻形容“愁”的语句是: 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道尽千载离人之心的千古名句是: 只读书而不动脑筋不行,只是一味空想而不去读书也不行,关于这种说法,孔子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就是: 赤壁中写诗人“折戟”后产生感慨的句子是 :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大胆揭示历史真相,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警句是 2. 找出词语中的别字并改正。 不记其数_改_ 不屑置辨_改_ 坚苦卓绝_改_ 3.
6、下列句中关联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热爱生活。B. 要参观这个工厂,即使大致看一下,也要花上几个小时。C. 既然懂得了时间的可贵,那么就从今天开始不浪费一分一秒。D. 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同时对交通线也起了防护作用。兰草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字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
7、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就在我诅咒洪
8、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qn)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5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
9、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分,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 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4.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qn)人心脾 没( )膝深 5. 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 的特性。6. 文中有两个短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
10、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短语是: (小时候); (救灾时见了兰草)。 7. 作为一篇散文,本文在构思上有许多独到之处。请你就本文的构思方面设计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然后作出简要回答或分析。 8. 文章结尾说:“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答案: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 记计辨辩坚艰3. A 4. 沁 m 5. 生命力极强
11、(或具有超强生命力) 6. 想见兰草,肃然起敬 7. 问题必须是构思方面的,如:本文为什么以一些女孩用“兰”字取名来开头?8 揭示(表现、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题等)。 含义理解要点为: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的拼搏精神;战胜灾害(困难),重建家园(美好生活)。【模拟试题】一. 黄生借书说前三段的中心论点是( )A. 天子读书者有几 B. 书非借不能读也C. 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D.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二. 为了说明藏书者不读书这种现象,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三. 体会下边两句话的含义,然后作题:1.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1)“借者”是指:( )A. 作者本人
12、 B. 黄生 C. 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 D. 借给别人书的人(2)“可惜”的意思是:( ) A. 应当珍惜 B. 值得惋惜 C. 使人叹息 D. 让人可怜2.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1)“知幸与不幸”说明的是:( )A. 说明两人的遭遇不同 B. 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C. 强调自己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截然不同D. 说明幸福与不幸福的辩证关系(2)“归书也必速”的意思是:( )A. 希望黄生尽快地还书 B. 暗示黄生不要把书转借别人C. 劝勉黄生勤奋地读书 D. 提示黄生读书的速度必须要快四.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1.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13、?2.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五.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就黄生允修借书一事发表议论,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B. 与结尾一句“为一说,使与书俱”相照应的一句是开头说的“授以书而告之”。C. “说”这种文体内容是记叙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长。D. 本文运用了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试题答案】一. B二. 1.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若有几 ?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2.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三. 1.(1) A、C (2)A 2.(1)B (2)A 四. 1. “然”表示转折,意思是“可是”、“但是” 2.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五. C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