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的方法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方西河 上次在群中拜读了潘荣璋教授的《学习的途径》讲座,深受启发。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开始了学习之旅。到学校毕业参加工作时,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学习已经结束”,一门心思去工作就行了。大家千万别笑话,说这是我的观点。其实,这个观点是“大人物”的。我在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的著作中读到,他早年参加一个国际性的继续教育会议(当时中国尚没有继续教育的概念),面对国外继续教育蓬勃发展的态势,他很自豪地说,我们中国不需要继续教育,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一直工作到退休。这是大意。这说明一个问题,当时很多人并不需要学习就能工作到最后。但是,现在不行了。知识爆炸的时代
2、一天不学习,真赶不上同事了。因此,想尽办法去学习,是成长的需要。 不过,新的问题又来了。有人说,我一直在学习呀?书本、报刊、网络等等,但总不见成效呢?我要说的是,这个问题其实与学生大量阅读后仍然写不好作文很相似,也就是说,一个人确实用心学习了,或者说天天都在学习,但没见多大的起色。为此而感到苦恼。什么原因呢?我觉得应该是读书的方法有问题。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是管理时间的方法。 二是简单易行的方法。 三是咬文嚼字的方法。 四是学以致用的方法。 先说第一个方法,管理时间的方法。 很多人都说,我想读书,但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读。这个观点很普遍,似乎是无解的难题。我要
3、说,这只说对了一半。不信,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别人有时间,而你却没有时间呢? 我们不妨把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和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一番研究。一般来说,工作总量是不会变小的,但工作效率却是可以提高的。也就是说,在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这个公式里,如果我们提高了工作效率,那么实际耗费的时间就小得多了。再看那些名人,工作很忙,但仍然有时间读书。因为,他们已经实现了“良性循环”,即大量读书——高效工作——节省时间读书……而说没有时间读书的人,则卷入了“恶性循环”中,读书不多——效率不高——工作时间长——更没时间读书…… 以我为例,我一直担任班主任,还负责中国儿童报新闻报道,去年还写了40多篇评
4、论,其他内容的文章也有40篇,但,每天仍然有时间读书。我就是因为读书下了功夫,做起事来很快。像接到一个教研课《红楼梦导读》的任务,十多分钟就有了方案,只做个课件就能教出,并且评价不借,还登上了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承办的国培班的舞台。试想一下,我们很多老师一听到教研课,脑袋马上大了,没有个把月的功夫找不到感觉。一堂课尚且如此,如何有时间读书呢? 当然,我们管理时间方面,不妨把“边角料”时间运用起来。古人有“三余读书法”之说,即利用冬天、雨天和晚上读书。现在虽然不讲“三余”,但像做客、出差、等车等等,我都会带一本书。上班下班路上,我也是边读边走。我正是这样把别人丢掉的时间利用起来,才读了不少的书。
5、 这样读书还有很多好处,比方说,学生把我这招学到手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习惯也就与众不同了。只要学生跟着读起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老师也是一样。 二是简单易行的方法。 读书,很多人会抱怨三个字——“记不住”。不错,年纪大了,记性就差了不少,记不住是很正常的事。怎么办?我的办法就是用再简单不过的办法——重复重复再重复。 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当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班,一个星期左右会把学生都认下来。个学期以后呢?当然更加熟悉了。这就说明重复的重要性。其实,说记性不好的人,主要还是思想上不重视,给自己找理由。不信,你看看,手机换了无数个,新的功能我们不是都记住了吗?难得读书,真是就那么容易忘掉?
6、 我们在这里,不妨引用曾国藩《家训》中的一段话来说明一下。 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这段话虽说是讲写诗的,其实也能看出读的重要性。先是“高声朗读”,再是“密咏恬吟”。不管哪种办法,下的功夫越多,效果越好。 我就是这样读书的。一本书拿到手,不知要读多少遍。像《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我读了20多遍,10个课堂实录中的9个,我差不多都背得。《金批水浒传》,我也读了好几遍,现在有空还在研读。 重复得多了,很多内容自然
7、而然地记了下来。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去背一背,效果当然会更好。我背书的习惯源于一次课堂教学中的意外。记得那是2002年,我教《迷人的张家界》,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课堂上我边读边背,一节课不到,就把全文背了下来。谁知,学生根本不相信,硬说我事先准备好了。我只好当场背书,内容为他们的课外书中的任意一段,时间是看3遍就背。考试时,我拿着《掌中宝》《小学生作文选》《哈利.波特》凝神静思,读完一遍便试背,没记住的再看一眼,之后再背第二遍。当我流利地背完几本课外书上不同的内容时,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后来,我就把背书这个绝活作为保留节目展示给新班的同学看。这样,我的水平更高,他们也跟着背起来。
8、我曾背下《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和《西游记》的回目,这样的好处就是,随时可以检查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我曾写下《“逼”出来的背书绝活》,参加《教师博览》年度征文“师者的绝活“,发表了,还获三等奖。 当老师的,要博览群书,要向不同行业学习。这实际上是备课的过程。我准备教出一堂花鼓戏的课,为了教好,事先得准备。于是,前年起,我开始背下了花鼓戏《打铜锣》和《补票》,前者50分钟内容,后者15分钟内容。去年开始,我又开始背越剧《西厢记》,已经能背一大半了。 这样背的结果当然很好,反应在记忆上,就是记性更好了。同时,多背让自己的底蕴也开始深起来,写的文章也更有品位了。 三是咬文嚼字的方法
9、 先讲这个读书方法的由来。《咬文嚼字》是一本小杂志的名字,杂志很小,但能量很大。我是它忠实的读者,每年都自费订阅。此外,我还担任过《科教新报·教育周刊》的特约评报员,四年间评报稿达30000多字。正是读《咬文嚼字》,评《科教新报》,我慢慢地养成了咬文嚼字的习惯。 我们读书,到底目的何在呢?依我看,一般是三个目的。一是掌握相关的知识,二是陶冶情操,三是学习写作方法。第一项,我们不读文章,只读相关的知识条目也能达到目的。第二项,我们通过其他途径也能实现。只有第三项,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目的的。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问题较大,主要就是老师并没有掌握咬文嚼字的读书方法,因此无法把
10、咬文嚼字的读书方法传承给学生,以致于学生上了语文课,读了很多文章和书籍,仅仅知道一些情节,作饭余茶后的谈资。这次修订的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让咬文嚼字读书法更加名正言顺。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般读书,只读到了情节,至于书中写了什么,至于如何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一般不会去研究。这也难怪。内容(写了什么)是外显的,一眼就能把握,而形式(如何写,为什么这样写)是内隐的,非深入钻研不可。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读书,其实只读到了表面,这也是语文水平特别是写作水平不高的原因所在。 为了说明这种读书方法,我们不妨举例说明一下。 例一: 杨
11、志说道:“你先射我三箭,后却还你三箭。”周谨听了,恨不得把杨志一箭射个透明。杨志终是个军官出身,识破了他手段,全不把他为事。……周谨纵马赶来,将缰绳搭在马鞍上,左手拿着弓,右手搭上箭,拽得满满地,望杨志后心飕地一箭。杨志听得背后弓弦响,霍地一闪,去镫里藏身,那枝箭早射个空。周谨见一箭射不着,却早慌了;再去壶中急取第二枝箭来,搭上了弓弦,觑的杨志较亲,望后心再射一箭。杨志听得第二枝箭来,却不去镫里藏身。那枝箭风也似来,杨志那时也取弓在手,用弓梢只一拨,那枝箭滴溜溜拨下草地里去了。周谨见第二枝箭又射不着,心里越慌。……周谨再取第三枝箭搭在弓弦上,扣得满满地,尽平生气力,眼睁睁地看着杨志后心窝上只一
12、箭射将来。杨志听得弓弦响,纽回身,就鞍上把那枝箭只一绰,绰在手里,便纵马入演武厅前,撇下周谨的箭。 这是《水浒传》第14回,写杨志与周谨比箭。周谨先射三箭,都没在射中,后来杨志射时,第一箭故意拉空弦,第二箭不想射中要害,只射中肩膀。两人功夫如何,谁都能判别。不过,平常人读过此段,便得出另一个结论,就是周谨射箭的水平不行。理由很简单,因为三箭都被杨志“破解”了。果真是这样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再对这段文字咬一咬嚼一嚼的话,不难发现周谨的射箭水平也是一流的。第一箭,杨志“镫里藏身”,躲过了;第二箭,杨志“用弓梢只一拨,那枝箭滴溜溜拨下草地里去了”;第三箭,杨志“就鞍上把那枝箭只一绰,绰
13、在手里”。能躲过,能拨掉,能绰住,说明了什么?当然是周谨射过来的箭,不离杨志分毫,足见射箭水平之高。只可惜强中更有强中手,杨志的水平更高一筹。要是遇到另一个水平差一点的人,箭箭命中心脏。 我以前就是误认为的人。后来读了〈金批水浒传〉后,才从金圣叹那里学到了技巧,才明白这个道理。2013年在衡阳师院国培班,我专门读了这本书中的观点,学生员响很好。大家有机会可以买来研读。金圣叹是语文老师的师傅。得其真传者,必定是高人。 例二: 又忙携了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
14、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她们去歇歇。” 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出场的一个片断。平常人读此段,都感觉凤姐确实是个疼爱黛玉的人。你看,携了黛玉之后后,一连问了三个问,包括年龄、学习及身体,还当众表态,疼爱之心谁都不会怀疑,至少贾母是没有一点怀疑的。列位看官,如果这样读书,就大错特错了。为何?从后面的“一面”二字可以看出。因为,凤姐问了三个问题,并没有让黛玉回答——她根本不需要黛玉回答,而是紧接着问婆子们,她仅仅是要博得老太太的欢心,让这位小表妹知道自己的身份罢了。 例三: 朱永新教授曾经专门撰文谈到“为什么要有阅读节”,他说,阅读是给人
15、们敲响“起床的闹钟”,提醒人们该阅读了。阅读节更应该成为一桩盛大的庆典,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阅读的欢乐。因此,他多次呼吁建立全国阅读节。可喜的是,早在2004年,株洲市的一些学校就率先举办了“校园阅读节”,并成为书香校园创建的“经典活动”之一。 这是一本书中的一段。作者的水平是很高的,但是在此段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家也来咬文嚼字,能发现问题吗? 这段话看起来是没有问题的,但语言文字敏感的人一读,还是可以发现问题,关键是“可喜”和“早在”。既然是“可喜”,那么可以倒推出,朱永新的建议是没有被采纳的;既然是“早在2004年”,那么,朱永新的呼吁应该在此之后。而这些,前面都没有相应的交待。这
16、样,文章就有了问题。 以上举的例子,是从小的方面即文字的方面进行咬文嚼字,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大的方面即段落及篇章等方面进行。如一篇文章中,标题与小标题之间,几个小标题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果咬一咬,能发现其中的问题,那么,自己的水平也就相当不错了,在写作的时候,也就会避免这样的毛病。再大一些,就是对一本书的研究,看章节的安排有什么特别之处,对自己有何启发。我每次读到写作方面的著作,就这样去研究。因为我自己想从中吸收营养,2006年起就想写一本书,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体例。一般的书我都不喜欢,感觉都是老调常谈。只有湖南教育报刊社胡宏文总编辑的《教育报刊采访写作方法论》我很喜欢。先介绍自己的采访
17、写作经验,再以例文的形式具体介绍。后来,我又读到岳阳名记者谭宪先生的《记者不打空转身》,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他从20多个方面介绍经验,后面附有例文。于是我也决定这样做。就是这样,我的《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就有了基本思路。先分选题、写作和投稿三部分,再分20个章节,每个章节也是先讲故事,再附例文。这样,每晚写两个章节,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故事部分的写作任务。再将例文穿插进去,一本书就完成了。从老师们反馈的情况看,这种体例是受欢迎的。这也说明从不同的方面咬文嚼字,对自己很有好处。 四是学以致用的方法 可能有人说,我们用普通的方法读书,也在教书育人,你那咬文嚼字式的读书方法,到
18、底有什么作用呢?我要说,作用大得很呢,至少在教学上,能够与别人拉开差距。不信,请看教材中的一个片断: 王子在隐蔽处拉满了弓,射出一支利箭,正中瞎熊的脖颈。瞎熊大吼一声,扔下石头,朝着箭飞来的方向扑来。王子又射出一支利箭,正中瞎熊的前胸。这时,瞎熊已经发现了王子。王子抽出第三支箭,正要射向瞎熊,却来不及了。瞎熊已经蹿到他面前,向他扑了过来。王子见状,急忙拔出匕首。瞎熊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 ——语文S版第10册第3课《冬不拉》 这一段如何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我的办法好像比人高了一筹。请看实录: 师:这里有八句话,写的是王子和瞎熊的搏斗,是故事的
19、高潮部分。请大家数一数,写王子和瞎熊的行为,各有几次。 生:写王子的有五次,写瞎熊的有四次。 师:请大家两人一组分别读写王子和瞎熊的句子,看发现了什么?特别要注意标点符号。 生:我发现,课文都是按“王子”“瞎熊”“王子”“瞎熊”这样的顺序写的。 生:我发现了,前面写完王子和瞎熊后打的都是句号。最后写瞎熊和王子的那句中间打的却是逗号。 师:真厉害!我们已经发现写作的秘密了。今后如果写两位同学之间的场面时,也可以这样一人一句地写,显得很有条理。当初老师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一细微的变化,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吧。请大家把这个逗号改为句号,再读一读,看又有什么发现。 生:
20、我读后,觉得如果打句号,表示瞎熊宽大的熊掌击向王子后,王子再将匕首捅向瞎熊。显然这是不合情理的。 师:有道理。哪位同学补充补充。 生:我觉得瞎熊的动作和王子的动作几乎是同时的,当时情况很紧急,因此打了逗号。 师:哦,我明白了。看来,一个小小的标点,也蕴含这样深的学问。我们今后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哟。 载《小学教学》2016年第3期 前面讲过,我曾读《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20多篇,我曾对他的《荷花淀》案例进行比较,写下《“语文味”如何体现》一文,4500字,发《湖南教育》。其中有这样的片断。 我们在研读教材中,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如果深入研究,自有独到的收获。像语文S版第十册的课文《
21、孔明借箭》一文中的“两胁生翅”,我就咬了一番,写下的小文章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6期上。 “两胁生翅”话 “肋” “胁” 语文S版第十册的课文《孔明借箭》,是从《三国演义》中节选的原文。课文有这样一句话: 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 读到此处,有些老师以为“胁”是“肋”之误,其实不然。我们有必要对“胁”与“肋”进行一番辨析。 “肋”字很熟悉,“肋骨”我们随时可以摸到,并且“为朋友两肋插刀”也耳熟能详,是说两边肋骨插上刀,表示不怕死。它由“秦叔宝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的传说演变而来。秦叔宝为了救朋友,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上犯
22、难了。最后还是为了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两肋庄岔道体现出它的深重义气而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后来演变为“秦叔宝为朋友两肋插刀”了。 “胁”,平时所见的就是“威胁”。至于“两胁”,我们平时确实了解不多。“胁”与“肋”字形相像,其在身体的位置也有联系。“胁”,是指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封神演义》上说,“雷震子胁生两翅”。“两胁生翅”是指身体两侧长出了翅膀。另外,“胁”在中医中是常见字。“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胁痛是肝胆疾病中常见之证。 我们使用的语文版教材中,错误很多。我常把它当作教学的难得资源。人教版教材质量是不用说的。但是,我也“咬”出了其中的几个问
23、题。下面的就是一例。 至于地球对我们却非常合适。地球不仅有值得夸耀的、冷热宜人的气温变化,而且有美妙的大气层。氧的含量恰到好处,使我们不至于过度兴奋,或自行焚化。——《可爱的地球》 初读,不会发现问题。但凭着感觉,我还是有话要说。因为,“恰到好处”,就是指不多不少。但文中只讲了氧气含量不多的两种情况,氧气含量不少的情况根本没有涉及。应该这样改写: 氧的含量恰到好处,使我们不至于过度兴奋,甚至自行焚化;也不会使我们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我的徒弟多,常有大作发来,请我指导。这也是难得的“咬”的机会,像有一篇的标题和小标题是这样的: 语文课堂的精彩源于“还给学生” (一)还给
24、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二)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三)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文章收到后,我给徒弟提出了一些意见。特别指出,文中出现了常见的逻辑问题。先讲标题,课堂精彩原因很多,但仅仅界定为“还给学生”,那就不对了。可以倒过来说,“还给学生”可以成就精彩的语文课堂。另外,三个小标题也有交叉的现象。“情感的”“交流的”“开放的”互相交叉。作者问我如何改。我说,没有办法改,只能另起炉灶,建议慢慢地思考,把事情想清楚后再写。当然,这是一管之见,后来徒弟来信说,文章没在,在市级刊物发表了。这说明,市级刊物编辑的“咬”的水平还不够厉害。 我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读书的,因此,一些实
25、录都能发表,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鹿和狼的故事》实录发表后,其片断进入人教版的教学用书中。《新型玻璃》实录发表后,收录在《跟着名师教语文》中,同时收录的还有于永正老师的实录。很多人问我如何学以致用,我把自己读课堂实录的方法整理了一下: 熟读课文至背 熟读实录至背 还原备课过程 尝试模仿创新 也就是说,我们读名师的实录,按这样的方法去读,效果是很好的。这篇文章也发表在《河南教育》上。 老师们,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其方法的好坏,直接决定效果的优劣。我不能说自己的方法有多么好,只是说,这是我已经养成的读书方法,实践中运用,效果也不错。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帮助。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