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报喜 少报忧
----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
鼎城区武陵镇花船庙小学 姜友付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而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每一个班都会有一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被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错过学生的一次教育机会,没准就错过了学生的一辈子。“问题学生”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也有被尊重被赏识的愿望。对待“问题学生”,只有我们付出诚挚的师爱,才能填补他们心理上的缺陷,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所以,班主任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
2、并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位“问题学生”。
一次,我去家访,来到李鑫家,刚一进门,孩子的妈妈迎上来就问:“老师,这孩子在校是不是又不听话了?”又有一次,我家访完刚走出刘涛家的门,就听到隔壁的邻居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瞧,老师追到家里来了。”“刘涛那孩子准是又犯什么事了。”“……”不难看出,有些家长(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学生家长)把家访简单地看成了告状。究其根源在于以往的教师家访,总是以报“忧”不报“喜”的行式出现。报“忧”不报“喜”的家访行式,其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利于发展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也不能使家长很理智的对待自己的孩子,要么痛打一顿,要么无可奈何。
我班有个学生叫
3、刘鑫,他课上不专心,课后作业不完成,还不遵守纪律。教育过几次,效果不佳。告之家长,也好景不长。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与美术老师的闲谈中,得知他的美术成绩较好。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当着他的面打电话向他的父母报喜,并提出如果在学习上也能这样出色,做个懂事的孩子就更好了。这下可真奏效了。他变得上课听讲认真了,课间也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了。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与家长联系,表扬他的点滴进步。总之,该生一有进步,我就设法给他“报喜”,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希望他进步。就这样,他就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觉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进步。
几次成功的家访给我的启示是:家访时“报喜”有时比“报忧”更管用。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使他们找到好孩子的感觉。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们找回了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向上地成长、快乐地学习!